纸质年代的迷你读物

溜溜

<p class="ql-block">  年过花甲的老人,也许看过《红小兵》杂志吧。它是文革时期(1968年—1975年)上海出版的一本横32开的小册子,图文并茂,见微知著。总共只有八页,读者对象为少年儿童,售价仅5分钱。是纸质传媒年代开本最小、页数最少、售价最低的“小不点”杂志。(下图)</p> <p class="ql-block">  作为少年儿童的一本课外读物,《红小兵》的前身是《少年宫》,文革结束后,改名为《青少年画报》。发行量一度超过了上百万份,深受小朋友们的喜爱。</p> <p class="ql-block">  文革期间,每一次毛主席最新指示的发表,都像灯塔一样,光芒四射,指引着全国人民的前进的方向。少年儿童不甘落后,响应号召,走出课堂,向工人学习,向农民学习。</p> <p class="ql-block">  什么是稻、麦、黍、稷、菽?这对当今唯读书为上的儿童少年来说,知道的没有几个,也看不懂少年手上拿的是什么?这是割麦的镰刀,麦子收割前,必须先磨快镰刀。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么。(下图)</p> <p class="ql-block">  四肢不勤,五谷不分,是城里孩子的通病。到农村去,赤脚下田,亲眼看一看稻子和稗子长啥模样 ?认知要比读10遍书强得多。</p> <p class="ql-block">  培养少年儿童健康成长,力求做到德智体全面发展,是少儿教育的终极目标。这两个打乒乓的少年,一个竖拍抽,一个横拍档,厮杀地非常激烈,看得四周小朋友们既兴奋又紧张。(下图)</p> <p class="ql-block">  在样板戏一枝独秀8年之久,银幕上终于迎来了一部深受观众喜爱的彩色故事片《闪闪的红星》。1974年国庆节上映时,万人空巷。像潘东子学习,做党的好孩子,也成了红小兵们的向往。</p> <p class="ql-block">  《红小兵》还是少年儿童了解时事政治和社会热点的万花筒。1968年12月,毛主席批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杂志封面上立即刊登了城市青年奔赴农村边陲的图片。</p> <p class="ql-block">  1970年3月下旬,美帝在侵越战争近十年后,又入侵了柬埔寨和老挝,扩大在印度支那的战争。1970年5月20日,来自首都各行各业的50万群众在天安门广场上隆重集会,毛主席发表了讲话和声明,提出“全世界人民团结起来,打败美国侵略者及其一切走狗”。这件大事,你还记得吗?</p> <p class="ql-block">  1971年2月14日至2月16日,首都北京、上海、广州、天津、重庆、兰州等12个城市、近400万军民先后举行了声势浩大的示威游行,全力支援印度支那三国人民的抗美救国战争。 这场大规模的游行示威活动,你参加了吗?</p> <p class="ql-block">  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和湖南湘潭韶山一样,是革命群众热衷于参观、朝拜的红色圣地。这幅图画出自上海著名的画家韩伍之手,可见《红小兵》杂志虽说见微知著,但图文编辑的质量还是很高的。(下图)</p> <p class="ql-block">  1972年出版的《红小兵》杂志第10期、第29期,刊登了京剧《海港》和《奇袭白虎团》的连环画专刊,一页多图,绘画精美,是非常珍贵的迷你版图册。样板戏是50多年前全民K歌之王,男女老少谁都会唱,你也一定会哦。</p> <p class="ql-block">  《海港》中方海珍那段著名的“进这楼房”,大家都会唱。唯有扮演者李丽芳能把一个个“C”调轻松拿下,颇有帕瓦罗蒂演唱“军中女郎”的气势。特别是那句“解放军军号声吹响” ,简直触碰了高音天花板。(下图)</p> <p class="ql-block">  《奇袭白虎团》中王团长的那段“趁夜晚出奇兵突破防线”,实在是太好听了。方荣翔利用自己独特的鼻腔共鸣和圆熟含蓄,把裘派艺术的特点发挥得淋漓尽致,难怪被很多人喜欢和演唱。</p> <p class="ql-block">  每当家庭聚会,我们总喜欢用崇明话来表演《红灯记》中李玉和上刑场片段:“铁梅,奥闊,搀勒步阿一到KI”!步阿,对奶奶的称呼;奥阔,不要留泪;搀勒,就是挽着。这句台词用崇明方言表演,生动、滑稽、土味浓,能激发多巴胺强烈分泌,令人捧腹大笑。(下图)</p> <p class="ql-block">  《红色娘子军》不仅有芭蕾舞剧,还有京剧。京剧《红色娘子军》是8个样板戏中最后出台的。剧中琼花的那段“一番话”,是梅兰芳嫡传弟子杜静芳唱的,跌宕起伏、委婉转辗,一般人都不会唱,我能用低8度音唱下来,有点小厉害吧。</p> <p class="ql-block">  “朝霞映在阳澄湖上,芦花放稻谷香杨柳成行”,这是京剧《沙家浜》中郭建光的一段唱腔。这段西皮原板,音域适中,男女适宜,很多喜欢样板戏的,都能从合唱队员中脱颖而出,成为独唱者。(下图)</p> <p class="ql-block">  那是一个令人难忘的时代。虽说物质生活匮乏,全民过着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的日子,但“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想唱就唱,想玩就玩,每个人都享受这种简单、纯粹又易得的快乐。怃今思昔,这种开心时刻恐怕不会再有了。(致谢《红小兵》杂志的赠予者裘先生) 2025.2.5</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