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游稷山,初涉新绛—甲辰暮秋行14

金国钧

10月6日9点半离开东岳庙去了万荣稷王庙,稷山宋金砖雕墓,亦因23年11月游览且已经做了美篇,加之没有变化,故而不再重复。 接着来看稷山稷王庙。该庙起初建在稷王山上,相传是后稷教民稼穑的地方。公元1567年迁到如今的位置。只是在清代道光十年遭大火焚毁,1843年重建。 后稷,姬姓,名弃,黄帝玄孙,帝喾嫡长子,母姜嫄,尧舜时期掌管农业之官,周朝始祖。后稷出生于稷山被称为稷王。后稷为童时,好种树麻﹑菽,麻﹑菽。成人后,好耕农,相地之宜,善种谷物稼穑,民皆效法。被尧举为“农师”,被舜封为后稷。 稷王庙的山门就在县城繁华的大街上,古色古香的清代建筑在现代商铺林立的县城中心格外醒目。山门面阔三间,进深四椽,单檐悬山顶。两侧旁门的对联颇有意味。东边为:永记姜源德,常怀后稷功。西侧为:国凭粮作本,民以食为天。 进入山门,两座精美玲珑的钟鼓楼按照左钟右鼓的布局分列献殿两侧。重檐十字歇山顶,琉璃彩瓦。一层各保存有一通石碑,二层分置钟鼓。斗拱密布,雕刻秀美。献殿和左右分峙的钟、鼓二楼,一字排开,气势非凡。 献殿坐落在一米多高的砖砌平台之上,条石压沿。位于主殿与钟鼓楼之间,距离很近,十分紧凑。面阔三间,进深四椽,单檐悬山顶,琉璃彩瓦。雀替与枋板上的雕刻有稷王教民稼穑的人物故事和动物花草。 主殿又称后稷楼。面阔三间,进深三间,楼阁式重檐歇山顶,琉璃彩瓦,屋脊彩饰精美,仙人、天马、神兽形态各异。四面有三米宽的回廊,20根石柱雕刻或平刻,或浮雕,方柱、圆柱分布四周。尤其是门前2根浮雕龙柱工艺精湛,十分醒目。 后稷楼气势恢宏,高大挺拔,庄严肃穆。里面神龛供奉有后稷彩色塑像。后稷是在帝尧掌管天下的时候,被封为稷官,管理农业。他向人们推广了先进的耕作方法和经验,人们吃饱了肚子,便把他尊为农业始祖,民间则称“稷王”或“麦王爷”。 稷王神像。稷王端坐在正殿宝座上,宽袍博带,神情仁慈而安详,手擎硕大的谷穗。左右两侧,玉女捧五谷,男官捧如意。昔日雕塑工匠们的创意实在有趣,有意把他的手指塑得粗大而结实,是因为农神的功劳源于那双勤劳的手吧? 东西墙壁石刻,加之正殿上石刻对联,七十六块栏杆的内容和回廊四周的二十根大石柱,组成稷王庙“三绝”之一—精湛的石雕。其中最摄人心魄的是主楼正门前的两根蟠龙石柱(上数3图或下数5图)一柱为火焰熊熊,朱雀穿跃的火龙柱,一柱为云腾浪涌,鱼跃龙飞的水柱。 稷王庙的第二绝是,壮美的琉璃。进入稷王庙,抬眼望各个建筑之顶而去,望见的,是一个流光溢彩的艺术世界。那铺顶的彩瓦,脊饰上的花卉、天马、神兽、人物,还有主脊两端高大的螭吻等。 稷王庙最值得注目的一“绝”还有奇妙的木刻。这是一幅灵动而有生命的立体画。画上,有手持谷穗的稷王、耕耘播种的农夫、默默辛劳的牛马、碾滚的碌碡、扬谷的扇车等,画上人物,既是昨日开启农耕文明的后稷及周部族,也是今日沿着后稷铺就的农耕文明线春播、夏管、秋收、冬藏的众百姓。 后稷楼后面是供奉后稷母亲的姜源殿。面阔三间,明间辟门,次间置窗,单檐悬山顶。殿前有单檐歇山顶四柱亭一间。亭前为泮池,其上建有一单孔石桥。姜源殿为整个庙内唯一保留下来的明代建筑。 姜嫄神像。姜嫄坐在宝座上,周围环绕着象征吉祥和神圣的图案,玉女手持象征生育和丰收的物品。她最大功绩就是生了一个好儿子—后稷,并且教会后稷农桑之术,所以一直受到中国人的敬仰。 稷山县因农耕始祖、五谷之神后稷在此教民稼穑而得名。稷王庙集建筑、石雕、木雕、琉璃为一体,是中国专祀农耕始祖的最大庙宇。2006年5月,被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沿稷山县城大佛路行车不久,便遥遥可见一组古朴的楼阁式建筑隐现于阜盛人烟之中,那便是稷山有名的大佛寺。 山门。大佛寺。又名又称佛阁寺、“清凉院”,整座寺院布局规整,半藏于高崖绿荫间。 大佛寺创建于1142年,元、明、清时期曾多次重修或扩建,迄今已有880年历史。甫过寺院山门,便是108级石阶,亦象征108种烦恼,若拾级层层而上,走一步即寓意消解了一种忧愁。 天王殿,仿元构新建,去看彩塑四大天王。 天王殿内两侧,分立着高大威武的四大天王:手持琵琶的东方持国天王,手拿宝剑的南方增长天王,手臂缠绕一条龙的西方广目天王,手握一把伞的北方多闻天王。四大天王手中所持的法器,分别代表着“风、调、雨、顺”。 穿过天王殿,便来到了大佛寺的核心—大雄宝殿。一座二层三檐的重檐楼阁式仿元建筑,面阔七间,进深五椽,总高26米,宽30.95米。”据说这座大殿也是目前山西省面积最大的单体仿元建筑。 踏入大雄宝殿。在大殿中央,一尊巍峨的土雕佛像映入眼帘,它便是稷山大佛,这尊佛像是依崖而雕的,高20米,宽6.8米,大佛的头部用的是泥塑,身部用的是土雕,两者完美结合,浑然天成。岁月沧桑,大部分浮漆现已尽皆剥落,成为如今这般模样。 走近细看,佛像衣裙飘带的褶纹,疏密相间,宽窄有度;头饰密集罗鬓,鼻梁高挺,两眼端庄,神采奕奕;两只巨大的双耳垂在宽厚的双肩之上,嘴角微翘,左手下垂扶于左膝之上,右手上举呈“说法印”手的佛手状,脚踏双莲,整个形体超凡脱俗,高大雄伟。 正殿两侧的配殿,分别是地藏王菩萨殿和观世音菩萨殿。据说,殿内现尚存有元代的地藏王群像十三尊和十六罗汉,均是难得的泥塑像精品。 红墙古韵。大佛寺曾于2004年5月遭雷击引发火灾,正殿基本被烧毁,现存的建筑大多为后期复建。正因为黄土塑成,大佛才会在火灾中完好保存下来。这不单是幸运,还有来自古人科学设计的智慧。 稷山大佛寺 东北向13公里22分钟,途经:大佛路、S233到达新绛白台寺。位于新绛县城西北20公里的泉掌镇光马村西南。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白台寺建于天然形成的台地之上,看起来就像一座城堡,迎面三滴水阁楼建筑(法藏阁)好似城门楼。现存法藏阁为元代建筑。 寺院历史悠久,构造独特,形制壮丽,结构精巧,早期风格突出。沿中轴线依次为:三滴法藏阁、释迦殿、弥陀殿等建筑。这里的古代建筑、彩塑、石碑、经幢等,涵盖了从唐代到明清各个朝代,完整多样、典型独特,高度反映了中国古代各色艺术的发展进程。 三滴水,指古建筑三层檐屋顶形式建筑的名称。滴水:古建筑瓦作术语名称,俗称滴子,筒板瓦屋面瓦件之一。底瓦垄的檐头瓦,比普通板瓦多一个如意形的“滴唇”,用以防止雨水的回流。下雨时,一檐一滴水,景色十分壮丽。 耳房下方是进入寺庙的山门。走正道心无傍顾,入山门别有洞天。 长长的门洞别有洞天,穿过狭窄的门洞进入庙宇。 一进来是一座憨态可掬的大肚弥勒佛。 东耳殿供奉观音菩萨,其背面供奉地藏菩萨,两旁奉立胁侍道明和尚、闵公,两侧为十殿阎君。塑像生动逼真,衣纹流畅,展现了我国古代高超的彩塑艺术成就。 释迦殿,1190~1196所建,三间见方,单檐歇山顶。月台东西两侧各有一株一人难以合抱住的千年以上古唐槐,虽然沧桑枯老,但枝叶翠绿繁茂,仍然充满生机。 坐在莲花宝座上的释迦摩尼彩塑。白台寺,因传说释迦牟尼佛座为白色莲台而得名。佛坛上佛头被盗,现为后补修。 释迦殿金代梁架。 弥陀殿为公元1355年重建,面宽五间,进深四椽,单檐悬山顶。殿内供奉西方三圣,中为阿弥陀佛,两侧为观音菩萨、大势至菩萨。二菩萨面像端庄,腰扎衣带,身着长裙,站姿挺立,自然逼真。 白台寺往北200多米,是白台寺玉佛院,主要有“玉佛殿”,1996年开始动工修建,1998年竣工,主要供奉释迦牟尼玉石卧佛。 玉佛殿前,有一尊观音菩萨像,高5.63米,重达17.7吨。亭亭玉立的玉佛“乘”着金龙,手拿净瓶、柳枝,身披红袍,形象逼真,高大慈祥。 走进玉佛殿堂,看到一尊玉佛横卧正堂,为释迦牟尼佛。其通体为一巨型白玉雕塑而成,体态慈祥,身材修长,手臂支撑头顶,眉清目秀,双眼微阖,樱桃小嘴,躺在莲花底座上,身着睡衣,一副安详小憩模样。玉佛雕刻细腻,形象逼真,卧姿长7.3米,高2.6米,宽1.5米,重15.3吨。体积之大、重量之重、价值之高,在玉卧佛中无与伦比,当属国内玉卧佛之最。 白台寺玉卧佛系1997年由抗日名将傅作义将军的姑母、美籍华人傅凤英女士捐赠。傅凤英施送玉佛时,已是106岁高龄。 傅凤英的父亲傅老先生年轻时是位丝绸商人。一次押货路过白台寺的时候,天色已晚,为了躲避劫掠,他曾寓居寺内。他的孙子抗日名将傅作义转战晋南时,曾到白台寺祭拜爷爷。白台寺玉佛藏身有解了。 当地人传说,过去的白台寺和玉佛院是连在一起的。不知何时一分为二。随着岁月变迁,北寺渐渐败落,留下今存的白台寺。但随着释迦牟尼超大玉佛“安住”玉佛大殿,白台寺这座千年古刹,因玉佛的回归定能焕发出别样的光彩。 出来玉佛院又去看了新绛天主教堂,然后入住汉庭酒店(新绛降州大道店),我们的首选。 县城“缘来客”饭馆晚餐,这店菜肴南北兼顾,食菜兼备,色香味俱全,好好补充能量,保证明天充沛的体力。<br><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