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纪实写真】,一个让我觉得新鲜的,比喻

罗逸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 罗 逸</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记于2011年7月13日)</span></p> <p class="ql-block">离家在Z市打工,午饭时间到了,不想回到住处,就在办公楼附近的成都路寻一家快餐店对付。</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 阳光正好 罗逸 摄</span></p> <p class="ql-block">吃饭的人不少,进进出出的。端上餐盘,盛好饭菜,见着一张小条桌边还有一个空位,坐下埋头吃饭。旁边比我稍早的有三个年轻男人,两个坐在对面,一个在我右边,三人看样子是同伴,边吃饭边还谈论什么话题,好像与爱情相关。我略略抬头用目光扫了扫,见三人年纪相仿,估计二十出头,衣着和发式一看就是外出打工者,同我是一路人。想必他们进城不久,身上明显散发出阳光和泥土气息。说着说着,对面左边那个有点兴奋了,声音提高了一些,话语被我听清了:“曾经沧海……”停顿下来,想了想,问,“那话是怎么说的?”两个同伴没接上来,我想给他补上“难为水”,忍了忍,没开口,既然不认识,不便“好为人师”,也不想打断他们的谈话。但他没想起“难为水”,却随口把“除却巫山不是云”说了出来。这不免引起了我的注意。另外两人跟着附和几句,我听出可能是他们中的某一位失恋了,两个同伴在劝慰,又说出了人们耳熟能详的“天涯何处无芳草”。右边那人还感叹说:“爱情啦,我看是冬天的太阳,只有亮度……”我旁边这位接上话说:“没有温度!”这话一出,我有些吃惊了。这个很形象很新颖的比喻,我以前在报刊书籍或社会交往中都没看到过或听说过,更不曾想到过!真还汗颜,觉得自己的确孤陋寡闻了。</p><p class="ql-block">三人吃完饭起身离去,我含着敬意目送着他们:“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在这座历史文化名城里,他们该是社会的最底层,尽管现在官方给他们叫了一个文雅的名字——“新生代农民工”,但他们在市民的目光中往往都是不屑一顾的,甚至还有学者撰文带有贬意地说他们“三高一低”。我无语,只是想起了曾有一位语言大师说过“鲜活的语言都是来自民间”,的确如此!</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作者系贵州省作家协会会员,贵州省摄影家协会会员)</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