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行山野

安泰农夫

<p class="ql-block">  午后的阳光,像一杯温热的黄酒,洒在身上,一股暖意直渗心里。骑上电动车,带着那只跟我多年的小狗,奔着溪口方向驶去。风儿从耳边掠过,和煦而温柔,正应了那句“拂面不寒杨柳风”。小狗有些兴奋,将头昂得高高的,好奇地张望着,嘴里时不时发出一两声高亢的叫声。</p><p class="ql-block"> 将车停在旗顶山公园入口处,穿过廊亭式的门坊,沿着石阶拾级而上。旗顶山不高,从山脚到山顶也才一公里多一点,且全程用条石铺成,算是登山健身的好路径。但其中起步处坡度有点大,对登山者是一个挑战。我解开小狗的牵绳,任其兴奋地跑在前头,自己则不紧不慢地走起“之”字路线。</p><p class="ql-block"> 一口气爬上山头,沿着山梁的是一段平缓路,路旁树木葱郁。路中有座八柱三间的木构廊亭,曰听风亭。路从亭下过,亭两侧设美女靠,供行人歇憩。小坐亭中,侧耳倾听。风穿过树林,沙沙作响,如低吟,似絮语。</p><p class="ql-block"> 过亭上行,又抵一个小山头。路南建凉亭,路北设观景台。立台上,视频开阔,“四面罗山朝虎井,一条带水绕龟湖。形如丹凤飞衔印,势似苍龙卧吐珠”的韩阳全景尽收眼底。</p><p class="ql-block"> 又直上一段陡坡,便抵旗顶山更高处。这里矗立着一座石塔,曰凌霄塔。该塔始建于明崇祯二年(1629年),知县梁兆阳主持始建,崇祯四年(1631年)知县巫三祝续建而成。塔为石构,坐南朝北,八角七层,楼阁式,葫芦状塔刹,高约25米。与对面天马山上的志胜塔(始建于明万历年间,1987年重建)遥相呼应,共同守护一方热土,成为福安城关南大门标志性建筑。</p><p class="ql-block"> 塔下是一方平地,东南侧建一廊亭,曰问月亭。亭旁有几棵枯松,松下有数方巨石。其中最大一方如一只巨蛙朝东仰望塔顶,似乎在等待着什么。对了,应是候着塔顶那一轮明月的到来吧!</p><p class="ql-block"> 循着廉岭古道越野赛的红飘带,来到里冈岔口健身处,石下山坳顺着近年新辟的山间小路直插塔后村半山腰,再折向沿旧路上行,七拐八拐直抵吴厝下村。</p><p class="ql-block"> 吴厝下是一个比较分散的村落,几座夯土房零星地分散在两个山坳里,如一方不与人知的秘境。</p><p class="ql-block"> 两个山坳之间有个小山冈,冈上有一片毛竹林。红飘带执着地提示着林下有小路可上行通往日宅村。我却故意不理会红飘带的善意,选择了一条机耕路前行。走过一个大山弯,便来到山谷北侧,来到日宅公路交接处,又看到了几根如火的红飘带在路旁跳跃着。</p><p class="ql-block"> 沿公路下行百十米,红飘带再次指向山谷。一向不走寻常路的我便顺着坑洼不平的土路辗转向下,来到了山谷中。这里是一片谷地,种着柑桔和蔬菜。谷地下方,是深切的溪涧,淙淙流水清晰可闻。谷地上方,有农人正在烧草沤肥,烟雾娉娉袅袅,四处飘散。这情景是那般熟悉,那般亲切,不禁勾起我对儿时农村生活的回想。</p><p class="ql-block"> 一条羊肠小路在林子与田地交界处蜿蜒盘旋,向山脚延伸。沿路绕冈过弯,直抵塔后村。村里低矮的砖瓦房与清泉博雅小区豪华的别墅、高大的写字楼相映成趣,构成一个多姿多彩的世界。</p><p class="ql-block"> 山一程,水一程,那温暖的阳光、和煦的春风、轩敞的石径、多姿的廊亭、伟岸的石塔、荒凉的故道、寂寥的山村、升腾的烟雾,深深地刻进我的记忆里,将时时提醒我:慢慢地行走,细细地品味,才能咂出生活的原味,悟出生命的秘妙!</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