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最南端的古镇:南方泉访古

白衣侯

<p class="ql-block">  大年初三,在家闲着没事,突然问最近火遍国内外的超级网红DeepSeek:无锡最南端的古镇叫什么名字?它秒回:荡口古镇。我对它慈祥地微笑:小兄弟你答错了,是南方泉古镇。这家伙倒是立即承认错误,并知错即改,过一会我再输入同样的问题,这下它答对了。</p> <p class="ql-block">  南方泉古镇的形成历史可追溯到隋唐时期,当时地名“开化”,有一口名为“开化方泉”的方形古井,东晋道教学者葛洪曾在此取水炼丹济民。因地处无锡最南端,清朝末年由“方泉”改名为“南方泉”。清末民初的南方泉已经成为锡南地区的重要商贸中心。2008年,具有明清特色的南方泉古镇和我的家乡无锡周新古镇一起被列入无锡市第一批十大历史文化村镇保护名录。</p> <p class="ql-block">  古镇有一条老街,依南横河而建,以许仁桥为中心。近现代以来,古镇经历了时代的变迁和发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城市化进程的影响,但依然保留了许多历史建筑和传统风貌。老街上很多老宅门掩重锁,门前小河水流浅底,正所谓:徜徉老街寻往迹,年味缕缕绕心头。</p> <p class="ql-block">  近年来,当地政府对老街进行了保护性修缮和改造,遵循“修旧如旧”的原则,在保留原有建筑风格和历史韵味的基础上,优化了业态布局,使其既保留了传统的文化底蕴,又融入了现代的商业元素,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光游览,南方泉古镇已经成为了无锡地区旅游界的新晋网红。这不,来过几次南方泉古镇的我,于大年初三又一次来到了这里。</p> <p class="ql-block">  在素面朝天的时候,南方泉古镇是“养在深闺人未识”,几乎没有游客,更无一点商业气息,如果不是古镇控,不太有人会特地来此一游。如今政府对古镇进行了外观“包装”,也无非是多了点大红灯笼高高挂,“想你的风吹到了南方泉”之类的陈词滥调。还有就是满街的美食摊,为来此打卡的游客提供一些到此一游的理由。众口难调,但总得去调一调吧。</p><p class="ql-block"> 而我,则是为了寻觅几许老街的年味和一些著名老宅。</p><p class="ql-block"> 下面一组照片,是几年前南方泉古镇的旧貌。</p> <p class="ql-block">  老街的年味,首先是传统美食:东坡肉、袁家筒肠、海棠糕……香气四溢,把其他一些古镇标配的咖啡、麻辣烫等等味道都压了下去。</p> <p class="ql-block">  其次,年味就是红灯笼加烟花爆竹、空气中弥漫着的火药味,还有就是一家人热热闹闹、其乐融融地坐在一起品尝美食、促膝聊天的美好时刻。</p><p class="ql-block"> 在都市,没有了烟花和爆竹声,年味已然很淡很淡。所以,几亿人浩浩荡荡回老家过大年,这在全世界都是独一无二的奇观,很可以去申遗的。</p> <p class="ql-block">  满大街的红灯笼,只有在新春佳节里才是它最喜庆、最合理的存在。</p> <p class="ql-block">  在老街的最西端,路边有一堵旧砖堆砌成的矮墙,上面有一首《南方泉》的诗:</p><p class="ql-block"> 波涛万顷五湖东,</p><p class="ql-block"> 开化方泉造化功。</p><p class="ql-block"> 直溯梁溪衣带碧,</p><p class="ql-block"> 遥连军嶂晚山红。</p><p class="ql-block"> 桥头渔火喧嚣市,</p><p class="ql-block"> 镇里吴音淳朴风。</p><p class="ql-block"> 道是江南小无锡,</p><p class="ql-block"> 年年光景画图中。</p><p class="ql-block"> (注:诗中的军嶂,是古镇西边的山峰名,“军”应该有“山”字傍,但字库里没有这个字,所以用“军”替代)</p> <p class="ql-block">  诗中“桥头渔火喧嚣市,镇里吴音淳朴风”两句倒是比较贴切地展现出了“装扮”后的老街上美食满街、人流涌动的热闹情景。</p> <p class="ql-block">  侃完了年味,去慢慢地找寻古镇的古迹和老宅。</p><p class="ql-block"> 许仁桥,原为许神桥,位于南方泉老街的中心,跨南横河而立,连通老街南北,也是划分老街东、西、南、北四个片区的重要地标。传说明代乡人何汝健在赶考的过程中看到此桥破败不堪,于是许愿,如若高中就重修此桥。后来他果然中了进士,便重建此桥,从而得名许神桥。该桥原为木桥,后来改为石桥,到现在成了仿古的混凝土公路桥,“许神桥”也变成了“许仁桥”(其实,无锡话“神”和“仁”的读音是完全相同的)。</p><p class="ql-block"> 坊间传说何家后来有“一门四进士”的辉煌,对此我很置疑。一门四进士,何等的不同凡响!列入《无锡县志》是必须的,拿来宣传古镇更是重量级的好材料——然而至今未见官方确认。</p><p class="ql-block"> 所以,传说是美好的,而相信也是一种美好。</p> <p class="ql-block">  许仁桥东南堍的王朝全老宅,现仅存两开间毫不起眼的低矮破旧屋子,是原来五开间四进大宅仅剩的部分。</p><p class="ql-block"> 抗战期间,王朝全曾帮助新四军购买药品、筹置物资,是古镇的一位爱国人士。</p> <p class="ql-block">  王朝全老宅的东面,有一条狭窄的小弄堂,“隐居”着一幢“三无”古旧大宅(无名,无牌,无人)。其高大幽深的外表就足以傲示古镇。问了一些人,都说不知道这个宅子的名称。</p> <p class="ql-block">  胜利桥,因这一带拍摄过电影《沐浴之王》而稍有名气。桥的北堍有一幢单开间三进的无锡市历史建筑:许锵老宅。</p> <p class="ql-block">  许锵的父亲许惠民,曾是中国外交史上鼎鼎有名的清代大臣薛福成在无锡建造钦使第(现在称之为薛福成故居)的总监工,工程完工后,他用薛家赏赐的银两于1899年建造了这座宅子,其子许锵是三十年代的中共党员,在无锡办过报纸《人报》,宣传爱国、民主和自由思想。文G时许锵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本就体弱多病的他于1970年9月就去世了,令人扼腕叹息。</p> <p class="ql-block">  许锵老宅垂垂老矣不再住人,所以大门是常锁的。今天非但门锁着,门外还停着一辆车,几乎把门堵住,要拍一张宅子的大门全景照片也不可能。看到我探头探脑大失所望的模样,对面洗车的一位大叔我问是不是想进去参观。我说想写一篇介绍南方泉古镇的文章,所以想参观几个著名的老宅。大叔是许锵老宅的隔壁邻居,很热情地托旁边一位大爷去寻找主人开门。过了好一会,一位红衣大妈匆匆前来开门把我迎了进去。</p><p class="ql-block"> 她是许锵的孙媳妇,一位善良慈祥的大妈。</p> <p class="ql-block">  宅子很破旧了,堆放着不少杂物。白色的墙壁不少已成了灰黑色。过了前厅,便是一个天井,转身发现一个砖雕门楼,上面有四个大字:“垂裕后昆”,这是《尚书》“仲虺之诂”里的一句话,意为给后代留下功业或财产,使其生活富足有所依靠。无锡的老宅门楼和徽州的不一样,都是门楼里面见锦绣,精华内敛,不给外面人看的。</p> <p class="ql-block">  “垂裕后昆”的左右两边原有精美的人物雕刻,很可惜在文G时期被毁掉了,好在“垂裕后昆”和其他雕刻尚健在安好,幸甚!</p><p class="ql-block"> 第二进是两层小楼,一排六扇落地雕花门窗,雕刻有人物、花卉、山石和如意纹,也很幸运地躲过了那场劫难。从天井往上看,二楼也是六扇花窗,高高的封火墙,雄赳赳气昂昂地护卫着这座百年老宅。</p> <p class="ql-block">  这个看似壁龛,其实是一个壁炉,据陪同进来的大爷说,这是用来热剩饭剩菜的,也可以煮粥,不知是否如此。</p> <p class="ql-block">  我问女主人是否可以去楼上参观一下,她沉吟了一下同意了。楼梯有些陡,一块厚重的翻板盖在楼梯上方,要用力往上翻才能上楼。记得我在周新古镇(现在唤作“太湖街道”)老家宅子最后面的一个楼,也有这种盖板,这也许是无锡地区的古建筑特色,在其他地方没有见过。</p><p class="ql-block"> 楼上原是主人卧室,有一个非常精致的大衣柜,本地人称之为大橱,没有镜子,上面雕刻有两首诗,右面的诗后落款“戊戌”,当是制作这个大橱的年代:1898年。大橱中间刻着梅兰竹菊和莲藕、菖蒲等吉祥物。最下面刻着一树梅花。虽然历经一百二十多年,但依然保存完好,包浆润泽,散发出浓浓的古雅气息。</p><p class="ql-block"> 第三进小楼曾是许锵夫人卧室,通道残破有点危险,就没进去。</p> <p class="ql-block">  走下楼梯,站在第二进和第三进之间的天井里往上看,居然很有点坐井观天的感觉:没有阳光,没有云彩,只有一方小小的、灰茫茫的天空,还有顽强地生存在高高的封火墙上占据了小半个天空的杂草。</p> <p class="ql-block">  走出许锵老宅,拱手谢了大妈,还有那位邻居大叔和大爷。他们也是这个千年古镇最质朴、最直观、最美好的存在。</p><p class="ql-block"> 历史建筑理应得到更好的保护。但是,这种保护不应该只是挂上一块铭牌了事。有些老建筑,因为不住人,所以其毁损的进程会更快。靠一般宅主的经济能力,要保持历史风貌去修缮,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除非后代有名人巨贾。而要靠国家出资修缮,除非该宅是大名人的故居,或者有极高的建筑艺术水准。</p><p class="ql-block"> 很为这些老宅生出杞人之忧。因为,如此以往,日复一日,这些老宅就会慢慢地消失在我们的视野里,从而再渐渐地消失在我们的记忆里。而一个古镇、一条老街,如果没有了这些著名老宅,只剩下满大街的红灯笼与小吃摊,那该是多么的苍白无趣。</p> <p class="ql-block">  这幢深宅也不知名,看它四进的房子和高高的西山墙,想必不会籍籍无名。</p> <p class="ql-block">  继续往东,找寻兴隆庵。</p><p class="ql-block"> 兴隆庵应该有点故事的。正面是一长排砖瓦结构二层楼房,正门开着,门厅两侧,左边是两个挂号窗口,佐证了这里在解放初做过诊所(后来是南方泉医院);右侧是一块大黑板,上面涂满了乱七八糟的东西,中间大字倒是清晰可见:梦想从这里起飞。它和左侧窗口上方“让我们全力以赴高考加油”的字,让我怀疑这里还做过学校,或者,办过高考补习班。楼房后面是一座仿古建筑,门锁着,透过门窗往里面看,后面就是兴隆庵。</p> <p class="ql-block">  走出这幢楼,来到楼房的西边,这里是兴隆庵的侧门,门也锁着,门的右侧挂着“无锡市历史建筑”的铭牌。斑驳的山墙沧桑而有气势,一棵老树斜斜地伸出高墙,窥探着庵堂外面的人间烟火。</p> <p class="ql-block">  再往东,是王厚泉老宅。三开间二层楼,大门紧锁,但门前整洁干净,应该有人居住。</p> <p class="ql-block">  继续寻找张少愈老宅,找了半天也没找到。说是六开间三进的百年老宅,张少愈还在这里创办了私塾学堂,应该是很牛很显眼的宅子啊,怎么就找不到?在寻找的途中,又遇到了那两位大叔大爷,他们告诉了我最具体的方位。也难怪我找不到,下面照片就是张少愈宅的外观。这还是古镇著名的老宅吗?全然是新建房屋加违章搭建啊!</p> <p class="ql-block">  走进宅子,才知道里面别有洞天。但要不是这些精致有形的石门框还依稀可见岁月曾有的辉煌,就现有的这三进平房,和塞满整个院落甚至走道的新建违章建筑,这整个就是一个贫民窟。</p> <p class="ql-block">  院子里乱搭建的房子把门洞都快要堵住了。下面的一处搭建在石门框的门厅里,几乎占据了大部分的通道。</p> <p class="ql-block">  古镇东面的老宅基本找到,现在往回走,来到老街的“繁华地段”:西大街。</p><p class="ql-block"> 西街口是开化方泉,不多远便是古镇最有名的景点:老街双桥。</p> <p class="ql-block">  西大桥下,老街两侧,摆满了各式小吃摊,还有当地农民摆的菜摊。大年初三太湖菜2.5元一斤,这是一个很多年未见的春节期间的良心价了。</p> <p class="ql-block">  王根寿老宅,位于南横河和西大河形成的十字河口西边的双桥区域,是一幢三开间二层楼的百年老宅,门前有南泉老街上目前还留存着的唯一的一处过街廊棚。建造者王根寿是南方泉老街上有名的厨师,以筒肠和东坡肉拿手,曾因帮无锡县县长招待省长,获得赏钱后建造了这幢房子。这与许锵老宅的建造资金来源有异曲同工之妙。</p> <p class="ql-block">  老宅的大门开着,里面有一位老人,征得同意,我进去和他聊起了天。老人是王根寿的外孙,他说这幢宅子一百多年来从来没有大修过,整体保持了原貌,因为一直有人居住。这又让我想起了苏州古建筑保护的一句名言:<b>使用就是最好的保护</b>。我提出可否去楼上参观一下,他为难地沉吟不语,我知道自己鲁莽了,连忙致歉,楼上住人,是私密空间,自然不能让闲人擅入了。</p> <p class="ql-block">  走出门,我问老人,以前我来过古镇,好像门前没有廊棚吧?老人笑着说,最先是有廊棚的,因为以前的河道里船来船去相当繁忙,撑船用的长竹篙常常碰落棚上瓦片,引起纠纷,所以把廊棚拆了。后来河道失去了运输的功能,王家又把廊棚建造了起来,在里面喝喝茶,听听雨,还是很舒心惬意的事情。老人指着河对岸的房子说,上世纪二十年代,那里是发电厂,有了电,南方泉古镇才开始繁荣,被誉为“小无锡”。</p> <p class="ql-block">  无锡市历史建筑朱荫阁老宅,位于老街西面,建于清末,坐北朝南,原有两开间四进,如今仅存门楼、院落和主体正厅。宅子的原主朱荫阁早年在苏州大米行做“出行”,其家族在南方泉老街曾是数得着的大户人家。</p><p class="ql-block"> 大门开着,从里面拉出一根电线通到外面小广场上,有人在做冰糖葫芦,因为这是住宅,不能贸然闯入,所以往里面拍了一张照片就退出了,很遗憾没有进去拍门楼上的精致砖雕,其实打个招呼进去拍一下也许会被主人允许的。</p> <p class="ql-block">  南方泉古镇的变化,让人感慨万千。曾经的它,安静、朴素,像一位隐士,默默守护着岁月的痕迹。石板路上只有零星的脚步声,街上的老宅子斑驳却真实,仿佛每一块砖瓦都在诉说着过去的故事。那时的老街,没有刻意的装饰,没有喧闹的游客,只有原汁原味的烟火气和当地人平淡却温暖的生活。而如今,红灯笼挂满了街巷,小吃摊的香气弥漫在空气中,游客的欢声笑语让老街变得热闹非凡。这种变化,或许是一种必然。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和旅游业的兴起,老街被赋予了新的角色—一它不再只是当地人生活的场所,更成为了一个展示地方文化、吸引外来游客的窗口。</p> <p class="ql-block">  我们无法也无意阻止老街的改变,但我们可以用心去感受它的每一面,无论是过去的宁静,还是现在的热闹,都是它独一无二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这个故事中的主角,是古镇一切有形的存在;是古镇的百姓;是许锵老宅前的那位大叔大爷和老宅里的红衣大妈;是王根寿老宅的那位老人;是熙熙攘攘的老街上的摊主和游客。</p><p class="ql-block"> ——当然,也是作为古镇控的你,和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