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初到(2)</p><p class="ql-block">几天后,我妈妈带我们到单位报道,我妈妈当时的单位和职务是九二三厂职工子弟学校(既现在的胜利一小和胜利一中)的前身第一任党支部书记。从招待所到学校,路过胜利广场,胜利广场的东南角,就是著名的竹板大礼堂,还有东面的基地新华书店。</p> <p class="ql-block">拐到现在的济南路,由东到西,油田机关,机关第一食堂,九二三厂机关第一幼儿园,九二三厂职工子弟学校,九二三厂职工医院。</p> <p class="ql-block">济南路当时是一条不宽的土路,道路的两边是臭水沟。所见到的房子,除了第二招待所(黄河饭店前身),和机关第一幼儿园,还有学校是砖头的平房,其余的所有房子,包括油田机关,都是“简易房”,后来变成了土坯房,后来才是砖瓦房。</p> <p class="ql-block">我后来把当初看到的情景总结了“三个没有”:</p><p class="ql-block">第一没有路。当时整个东营地区仅有的一条路就是今天的西四路,北到垦利县城,南到广饶县城。此外,再没有第二条路,更不要说处处柏油马路。当时的基地,只要一下雨,就是满地泥泞。</p><p class="ql-block">第二没有树,这里是一片退海之地,著名的黄河口盐碱滩。大家看看基地的照片就知道了,不用我多说。</p><p class="ql-block">第三,没有像样的房子住。油田机关和家属区都是简易房:既用树棍、各种草搭建的,外面抹上三合土(沙子、石灰、土掺和在一起)。各处的小路也都是三合土的路。前线生产单元住的都是地窝子,席棚房。</p><p class="ql-block">我们家刚来时,没有管道天然气,家里都烧原油。原油并不难烧,也不危险,但非常的脏。那时,整个基地的食堂,锅炉房,家属区,都烧原油。我记得那时我们家的每个床上都铺着一个大塑料单,晚上睡觉时拿出去抖抖,一层黑烟随晚风飘散。门口竖着几根木杆,拉上铁丝,晒衣服。衣服晒干,抖一抖再收起来。我们编了一句顺口溜:家家烧原油,处处冒黑烟,一天洗了三遍脸,还是黑眼圈。</p><p class="ql-block">自来水是公共的,厕所是公共的,上厕所,冬天北风凑热闹,夏天蚊子搞偷袭。那时,这里的蚊子个儿特别大,我们形容这里:电线杆子比树多,三个蚊子一盘菜……。</p> <p class="ql-block">这就是当时的油田。</p> <p class="ql-block">就在这片荒凉中,胜利起步了,起步新中国最艰难的时刻;就在这艰苦岁月里,全国第二大油田诞生了,诞生在共和国最热切的期盼中。</p><p class="ql-block">倏忽六十多年走过,胜利油田沧海桑田。下面的照片都是和前面对应的,见证了一句话:“天翻地覆慨而慷”。</p> <p class="ql-block">六十多年,是谁把信念与忠诚表达的那样淋漓尽致;是谁把奋斗与激情执着的那样天长地久。不用回首,便可发现,在筚路蓝缕的跋涉里,那些高举的铁拳,高昂的风骨,高耸的赤诚。</p> <p class="ql-block">—未完,待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