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在2025年央视春晚的舞台上,男子群舞《太平有象》以磅礴的生命力与细腻的拟态之美,将观众带入云南雨林的生态史诗。这支由云南省歌舞剧院编创的舞蹈,以2020年亚洲象群北迁南归的真实事件为蓝本,用傣族舞蹈的“三道弯”身韵与刚劲的肢体语言,构建出一幅“人象共舞”的和谐画卷。</p><p class="ql-block"> 拟态仿生,舞动自然之灵舞蹈以傣族传统仿生舞为基底,通过舞者起伏的脊背、舒展的手臂与韧性的步伐,模拟象群跋山涉水的动态。开场时,二十名演员如象群缓步徐行,指尖轻颤似象鼻微卷;中途一段“小象戏泥”的独舞,以打滚蹬腿的顽皮姿态,将自然生灵的天真烂漫展现得淋漓尽致。编导袁志平巧妙运用傣族舞的“三道弯”体态,既刻画大象的厚重感,又融入现代舞的张力,使象群意象在刚柔并济中跃然舞台。</p><p class="ql-block"> 北迁南归,谱写生态寓言舞蹈的叙事脉络紧扣象群迁徙的真实历程:从北迁时的雄浑气势,到途中嬉戏的轻快灵动,直至南归时的温情归属。这一旅程不仅是象群的生存迁徙,更隐喻着人类对自然的守护与敬畏。正如袁志平所言,象群穿越溪流、森林与泥泞的足迹,恰似“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脚印”,而舞台上的棕色油彩与“泥土气息”服装设计,更强化了原始生命与大地血脉相连的意象。</p><p class="ql-block"> 文化基因,织就吉祥愿景“太平有象”这一源自传统文化的瑞兽意象,在舞蹈中被赋予新时代内涵。象驮宝瓶的古老寓意,与当代生态文明理念交织,传递出“民康物阜、万象更新”的祝福。舞蹈尾声,象群从容南归的画面,不仅是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礼赞,更以艺术之力唤醒观众对“天人合一”哲思的共鸣。</p><p class="ql-block"> 这支历时三年打磨、修改十余版的舞蹈,最终在春晚舞台绽放为一场跨越物种的对话。它用肢体书写的不只是象群的奇幻之旅,更是中华文化对和谐之美的永恒追寻——当人类以谦卑之心与自然共舞,便是对“太平有象”最深情的诠释。</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