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对父子牵驴上街,在驴身旁步行。然而,他们的行为却引来了路人的议论。有人嘲笑他们脑袋笨,认为他们应该骑上驴背,会舒服得多;当儿子骑上驴背时,又有人说他不孝顺,不顾父亲的辛苦;当父亲骑上驴背时,又有人说他太狠心,不顾儿子的年幼;最后,父子同骑驴背,又有人说他们不爱护驴。最终,这对父子无奈地抬着驴回家了。</p><p class="ql-block">这是经典寓言《父子抬驴》的大意,讲述了让驴走、子骑驴、父骑驴、父子同驴均遭人非议,无奈之下只好一起抬驴的故事。父子俩经历了路人的四次嘲笑,可谓再三再四地被人讥讽。</p><p class="ql-block">但凡父子俩只要有一点主见,到第三次被人嘲笑后,就会拿定主意了:管他呢,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可是,父子两人没有反思,只是一味地受人左右,以致干出蠢事来。</p><p class="ql-block">寓言毕竟是寓言,在现实生活中,不会真有这样的骑驴父子;但寓言是众多社会世相的抽象,具有丰富的内涵,往往概括了生活中类似的现象,《父子抬驴》这则寓言也不例外:讽刺一个人若没有主见,就会被周围人的看法所左右,被耍得团团转。</p><p class="ql-block">道理不难懂,但真正在行动上做到有主见却难。特别是在遇到关键而重大的决策时,最容易陷入优柔寡断之中,导致谋而不断,不知所措。一个人要有主见,非常不易。一方面,他需要有独立思考能力,能够独自将事情的方方面面都想到,找到“上中下”三策乃至多种应对方法,从中找到最优解;另一方面,他要有掌控自己行动的意志力。有了主见,如果没有战略定力,不能认准事情的发展方向,即使不被别人的意见改变,也容易被自己的想法改变,朝三暮四,朝令夕改,最终无所适从。“独立思考”、“控制自己”,都是很难的事情。所以,纷纷扰扰的世间,随波逐流的多,特立独行的少。</p><p class="ql-block">对一件事情的评价,周围人的评说,都是一孔之见,都是站在自己的立场和已有的经验感受出发的,绝少全面的考量。其情况,与盲人摸象有得一比。其实,真正让周围的那些人处在那对父子的情形之下,恐怕也会像他们一样,身在局中不知局,不知如何是好,不知怎么走路了。</p><p class="ql-block">这则寓言还有另一层含义:一个人做任何一件事情,不可能使所有的人都满意。体现到为人处事上来,一个人若试图讨所有人好,做“老好人”,就会成为孔子所讽刺的“乡愿”。在此情况下,一个人只能依自己的价值观行事,认准了是对的,自己承担后果,毁誉皆由他人,“虽千万人,吾往矣”!</p><p class="ql-block">体现到领导决策上来,会发现,领导者做出任何一个决定,总会有一部分人满意,另一部分人不满意——这是由事情的双面性、多面性所决定的。任何事情,都有一体两面、甚至一体多面,利弊皆有。在这种情况下,只能“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害相权取其轻”。对于利益相关者,则只能“少数服从多数”,拥护大多数人的利益。</p><p class="ql-block">在集思广益的基础上,独立思考,权衡利弊,果断决策。一旦下定决心,就要敢于担当,承受由决断带来的结果,果敢前行,自然不会被周围人所左右。</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