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洛阳】丽景门——穿越古今,阅尽古都千年神韵

阿狼故事

2025年1月31日 河南省洛阳市老城区 2025年已至,一切如旧,包括那颗渴望远方的心。2025年春节游,也是第一次出游,继上一次河南安阳游后,我们再一次选择了河南,这次是洛阳,这个我向往许久的十三朝古都。我知道春节假期,这里必定人山人海,但我们还是义无反顾的来到了这里。 <p class="ql-block">  洛阳,这个世界文化名城,这个数千年来让人死让人狂的城市。洛阳居天下之中,因地处洛水之阳而得名。西周“何尊”的青铜器上,其铭文将洛阳平原称为“中国” ,有5000多年文明史、4000多年城市史、1500多年建都史,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隋唐大运河的中心。历史上先后有13个王朝在此建都 , 是中国建都最早、历时最长、朝代最多的城市。 世界四大圣城之一,道学发源于此、儒学兴盛于此、佛学首传于此 。洛阳市有二里头遗址、偃师商城遗址、东周王城遗址、汉魏洛阳城遗址、隋唐洛阳城遗址等五大都城遗址,龙门石窟、中国大运河、丝绸之路等3项6处世界文化遗产。 </p> <p class="ql-block">  初到洛阳,从外观上看,没感觉出什么特别之处,甚至感觉还不如我的家乡临沂,直到我抵达第一站——丽景门。</p> <p class="ql-block">  提到洛阳古都,大多数人能想到的是两个时代,东汉和唐(武周)。同样,提到丽景门,很多人会把它的初建日期想象成唐朝或武周期间。</p> <p class="ql-block">  丽景门,是金明洛阳城西门,始建于金兴定元年(1217年),位于河南省洛阳市老城区西关,在隋唐应天门遗址东北。据《老城区志》载,金明洛阳城四面开门,东为建春门,西为丽景门,南为长夏门,北为安喜门。历史上金明丽景门城楼屡经毁败,屡经修复。老城区的丽景门是洛阳市政府于2002年在金元明清时期的丽景门原址重建的,占地面积1.8万余平方米,是一座重现古都洛阳风貌的城楼。由于和隋唐时期的丽景门同名,很多人误认为该丽景门始建于隋唐,其实这是错误的。</p> <p class="ql-block">  丽景门东侧是一大片历史文化街区,洛阳的一个区,就叫做“老城区”,其核心区域大概就在于此。从丽景门向正东方向,放射出一条最为繁华的商业街,贯穿老城区历史街区,这条街,连同丽景门,大概承载着整个洛阳城最多的烟雨和神韵。</p> <p class="ql-block">  来到丽景门景区,我们并没有立即登城楼,我们走上这条商业街,感受历史的气息、春节的欢腾和美食的诱惑。街道两旁矗立着大量保存完好的清代砖木结构建筑,青砖铺就的街面呈拱形,两侧有排水明沟,显示了古代城市规划的先进性。</p> <p class="ql-block">  历史上,这条明清街曾是洛阳城最繁华的商业街区之一。据说在没有春节、国庆等长假的日子里,这里已经失去了往日的辉煌,只保留着那份古朴和宁静。但是至少在现在,这里再次复现了当年的繁荣。</p> <p class="ql-block">  走在明清街上,仿佛能穿越时空,回到那个繁华的古代洛阳城。如同往昔千百年,街道两旁商铺林立,经营着各种商品,从日常生活用品到精美的手工艺品,应有尽有。街上的行人也络绎不绝,或购物,或闲逛,或品味美食,享受着城市的繁华与喧嚣。</p> <p class="ql-block">  民以食为天,在中国,任何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地方都少不了同样拥有悠久历史的美食,甚至会形成饮食文化。洛阳也不例外,洛阳水席、洛阳烩面、洛阳不翻汤、冰糖煮梨、蜜三刀等等,虽然有些我们吃不惯,但是总能找到刺激味蕾、回味无穷的。</p> <p class="ql-block">  这条古街上有不少手艺人,作画、打首饰、雕刻、号脉、吹糖人等等,仿佛这里就是一个完整的世界,展示着弥漫着历史气息的人生百态。</p> <p class="ql-block">  我们边吃边走,时而驻足凝望,时而买几个小工艺品,时而用相机记录有趣的市井瞬间,在川流不息的人流当中,感受它悠久的历史和浓厚的文化氛围。</p> <p class="ql-block">  从明清街东段折返,我们重新回到丽景门楼下,当看到它的第一眼就能领略它的大气、雄伟、威严与华丽。然而,古代的丽景门或许更甚于此,它几经毁建重修,最盛时城墙高四丈,壕深五丈,阔三丈,都城南、北、西三市共有一百二十行,三千余肆、四壁有四百余店、"货品如山积"。这里又是南北大运河的交汇处,为天下舟船所集,常万余艘,填满河洛。商银贸易,车马填塞。</p> <p class="ql-block">  正是由于它规模之庞大,作用之巨大,它成为“中原第一楼”,“古都第一门” ,有诗人用 :“洛阳牡丹甲天下,丽景城楼世无双 ”来赞美它无限的魅力。</p> <p class="ql-block">  丽景门由城门楼、瓮城、箭楼、城墙、丽景桥(古时为吊桥)、护城河等部分组成,其城垣高厚,月城宏阔,重门叠关,上干浮云,气势磅礴,成为洛阳老城历史文化古城街区的龙头。庄严的布局和辉煌的气势,可使游客感触到千年帝都古文化的气息,它成为洛阳古城历史文化最具特色的标志,并且被评为洛阳八景之一,有“不到丽景门,枉来洛阳城”的美誉。</p> <p class="ql-block">  登上城门楼,会发现一块写着“丽京门”的碑刻。原来是该城门复建时叫作“丽京门”,但是关于这个名字,洛阳学术界和民间均有巨大的争议,不少专家和市民提出了“丽京门”应为“丽景门”。2009年3月10日,几名施工人员将“丽京门”的匾额卸下,换上“丽景门”的匾额。至此,备受洛阳人关注的“丽京门”和“丽景门”争论有了结果。</p> <p class="ql-block">  此时,夜幕已笼罩洛阳,丽景门灯火通明,伟岸身姿光芒四射,仿佛撑起了洛阳的一片天。用力敲击城楼下的大鼓,鼓声回荡,那是历史的回响。</p> <p class="ql-block">  城墙上,城楼下,绘制了明朝和清朝的洛阳城池图。从图中可见,洛阳城在变迁,但是形制基本相同。清朝之后,中国历史步入工业时代,当今的中国历史进程又进入了日新月异的科技时代,庆幸的是,工业与科技革命的冲击,并未让洛阳城成为历史烟云,我们正在竭尽全力保存历史记忆与文化韵味。历史与文化,总能给人一种宁静与归属感。</p> <p class="ql-block">  穿过城门楼大门便进入瓮城,登上城门楼,可一览瓮城全貌。瓮城为古代城市的主要防御设施之一,可加强城堡或关隘的防守,而在城门外(亦有在城门内侧的特例)修建的半圆形或方形的护门小城,属于中国古代城市城墙的一部分。瓮城两侧与城墙连在一起建立,设有箭楼、门闸、雉堞等防御设施。瓮城城门通常与所保护的城门不在同一直线上,以防攻城槌等武器的进攻。</p> <p class="ql-block">  城门楼内有两层展览馆,展览着古代洛阳在绘画、雕塑、唐三彩、神话等方面的卓越成就,这里仿佛也是走入洛阳文化的大门。</p> <p class="ql-block">  从城门楼上看历史街区以及明清街,人流如同江河一样流动着、翻腾着,那不仅仅是商业化,更是历史的气流。我从不反对古城、古镇、古街的商业化,因为所有历史街区都是因聚居而起,因商业而传,商业兴则城镇兴,无论古代还是现代,皆如此,没有商业化的街区只会彻底消失或成为只有鸡鸣狗叫之声的古村。</p> <p class="ql-block">  我们需要做的是保存好历史的斑驳,传承好建筑的形制,讲述好文明的故事,在此基础上,通过现代化的手段让这里再次繁华,让人们再次富裕,让历史再次绽放光芒。</p> <p class="ql-block">  从城门楼上向另一侧西侧看,砖木房屋变成了高楼大厦,青砖小道变成了柏油马路,人流变成了车流,真是一眼千年,一瞬万息,那种从今到古、又从古到今的穿越感油然而起。丽景门隔开了两个世界,又连接着两个时代,而每一个从丽景门进出的人,都是历史的光荣传承者,也都有义务成为传承者。</p> <p class="ql-block">  城门楼两侧是箭楼。箭楼是古城墙上周围有远望、射箭窗孔的城楼。</p> <p class="ql-block">  和城门楼两侧的箭楼相连接的弧形城楼便是瓮城城楼。沿着雕梁画栋的弧型长廊,这里曾是历代进行百官及万民祭祀神灵祈福纳祥之处。</p> <p class="ql-block">  如今,这里设有“河洛文化长廊”和“帝王史馆”。河洛文化是中化民族文化的祖根文化,河洛文化长廊里展示了众多的河洛历史名人及其对社会进步做出的贡献。</p> <p class="ql-block">  从瓮城城楼中央看城门楼及瓮城最为壮观。此刻,我再一次穿越回古代,化身洛阳城的守城将军,眼里只有城、只有民、只有迎风飘扬的满城旌旗,那是用生命守护的理想和信念。</p> <p class="ql-block">  洛阳老城历史街区全貌立体图。成片成建制的老城保护与传承在这里做到了极致。</p> <p class="ql-block">  帝王史馆里展出了在洛阳建都的104位皇帝的史料。洛阳是十三朝古都,这十三朝分别是夏、商、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唐、武周、后唐、后梁、后晋。</p> <p class="ql-block">  沿瓮城城楼行走半圈回到城门楼,城门楼南北两侧,有象征洛阳十三朝古都的十三根描金龙柱,似一排昂首而立的勇士守卫着城楼。</p> <p class="ql-block">  城门楼北侧有鼓,南侧则是钟。丽景门上的钟鼓在古代有授时管理、商贸调控和预警防御的作用。“晨启暮闭,钟鼓为节”,敲钟开坊门,击鼓闭市井;“闻钟辨时,依鼓验契”,古丽景门外是隋唐国际贸易市场,钟鼓声不仅是通关信号,更配合市署鼓楼形成交易时段划分体系;金代《洛阳守御记》载,蒙军攻城时守将“日悬灯于钟楼,夜燔火于鼓台”,通过光信号与鼓声传达敌情方位。</p> <p class="ql-block">  下到城门楼地面层,展览和售卖着现代人制作的精美无比的洛阳三彩陶瓷艺术品,亦有手艺人正在现场制作。当然,售价也不菲,虽然我很想买,但是无奈囊中羞涩。</p> <p class="ql-block">  三彩一般指唐三彩,是对汉代釉陶的发展,最早出现于唐高宗(650~683)时期,玄宗开元(713~741)时鼎盛,天宝(742~756)以后衰落。对宋三彩、辽三彩的发展有重要影响。</p> <p class="ql-block">  唐三彩多以含有大量高岭土的白色黏土为原料,先在1000℃以上的窑温下烧制素坯,上釉后,在800℃左右低温下烧成。有的在釉下的胎上采用刻花、划花、贴花等技法做出鸟兽、花卉、人物等装饰。釉由含铁、铜、钴、锰等多种呈色元素的矿物配制。作为助熔剂的铅,既可降低烧成温度,又能使釉面光亮。各种着色金属氧化物熔于铅釉中,相互交融,自然流淌,形成斑驳美丽的釉色。颜色有黄、绿、白、蓝、褐等,其中蓝釉是中国最早的以钴土矿作彩料所呈现的釉色。</p> <p class="ql-block">  唐三彩大都是冥器,只有小部分为生活用具,器类主要有俑、动物、模型器、建筑构件四大类,其中俑和动物是在武则天(684~704)时期才出现的。</p> <p class="ql-block">  随着社会的进步,复制和仿制工艺的不断提高,唐三彩的品种也越来越多。洛阳人在传统唐三彩造型的基础上开发出了平面唐三彩,如同西方的油画,但比油画更富有质感,他们还将在此基础上开发出更多更好的唐三彩作品。</p> <p class="ql-block">  从瓮城城楼下走出丽景门,踏上丽京桥,桥柱上的汉白玉古狮形态各异,扶揽凭吊,河水轻轻在桥下流淌,我回到了现实,回到这个同样嘈杂的世界。同样的嘈杂,只是,一个悦耳,一个乱心。</p><p class="ql-block">  华夏文明,根在河洛,古都神韵,尽在老城。</p> 晚安,洛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