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简 介</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西南联合大学是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南开大学联合组建而成的。三校一开始是迁至湖南合组为长沙临时大学,并于1937年11月17日开始上课。这个日子后来被定为联大校庆。随着日寇的进逼,长沙危急,三校又迁往云南昆明。其旧址位于云南师范大学一二一校区。2006年05月25日,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旧址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旧址位于云南省昆明市老城北门街。旧址内有闻一多篆书“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冯友兰撰碑文,详载日本帝国主义自清光绪年甲午(1894年)以来,特别是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后大举入侵,国立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私立南开大学迫于形势南迁至昆明,联合组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设理、工、文、法、商、师范等学院。抗战胜利后,1946年5月4日学校回迁。</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在云南师范大学校园正大门东侧墙上镶嵌着两行金色大字:“中国历史名校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旧址”,落款为朱光亚题。朱光亚为我国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两院院士,全国政协副主席。</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闻一多塑像</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闻一多1899—1946,本名闻家骅,字友三,生于湖北浠水县巴河镇。中国近代诗人、学者、民盟盟员、民主战士。1912年,考入北京清华学校乙班。1924年6月,毕业于科罗拉多大学。1925年9月被聘为北京美术专门学校筹备专员。1927年2月,担任武汉国民革命军政治部艺术股长。1932年8月,任清华大学国文系教授。1946年7月15日,在悼念李公朴的大会上,斥责国民党暗杀李公朴的罪行,当日下午被国民党特务杀害逝世,时年47岁。2009年,闻一多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之一。</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蒋梦麟(1886—1964)原名梦熊,字兆贤,号孟邻,浙江余姚人,中国近现代教育家。参加科举考试并中秀才,1912年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教育学本科毕业。随后赴纽约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师从杜威,并获得哲学及教育学博士学位。曾任国民政府第一任教育部长、行政院秘书长,也是北京大学历史上任职时间最长的校长。1949年随国民党政权去台湾。1964年6月19日,蒋梦麟因肝癌病逝于台湾台北,终年78岁。</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梅贻琦(1889—1962)字月涵,直隶省天津府天津人,祖先于明朝永乐时期从武进迁至北京,落籍天津。第一批庚款留美学生。1914年,由美国伍斯特理工学院学成归国。历任清华学校教员、物理系教授、教务长等职。1931年—1948年任清华大学校长。1949年赴美,1955年回台湾新竹创建清华原子科学研究所并任校长。梅贻琦出任清华校长期间,奠定了清华的校格,为清华大学做出了不可泯灭的贡献。他与叶企孙、潘光旦、陈寅恪一起被列为清华百年历史上四大哲人。</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张伯苓(1876—1951),原名寿春,字伯苓,后以其字行世,天津人。中国近代著名爱国教育家,南开系列学校创办者。西方戏剧以及奥运会的最早倡导者,被誉为“中国奥运第一人”。张伯苓早年毕业于天津北洋水师学堂,后获得上海圣约翰大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名誉博士,曾受教于美国教育家、哲学家杜威、桑代克等人。张伯苓是南开大学创办人之一(与严修),1919年至1948年出任南开大学校长。1948年6月,曾出任中华民国的南京国民政府考试院院长,1949年张伯苓婉拒蒋介石赴台要求而留守大陆。1951年2月23日,在天津病逝。</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抗战八年间,国立西南联合大学从军学生前后一共达到1100多人,其中镌刻在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背面的即达834人,其中不乏主动投笔从戎的热血青年,联大委员会委员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之子梅祖彦就是其中之一。</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此碑立于抗战胜利后,西南联大撤消,北大、清华、南开三校北返前夕的1946年5月4日,纪念碑由西南联大文学院院长冯友兰先生撰文,中文系教授闻一多篆额,中文系教授、系主任罗庸书丹,因而被称为现代的“三绝碑”。纪念碑碑体雄壮,书法遒劲,文采飞扬,意蕴深广,气势恢宏,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和文学价值。</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西南联大在短暂的9年时间里,为中国教育史乃至世界教育史写下了光辉的篇章。长期以来,国内外学术界和教育界的著名人士都非常致力于对这所学校的研究,一位花了30年时间来研究西南联大9年历史的美国学者在西南联大建校50周年纪念时说:“正当某些国家大量借鉴于西方教育的经验之时,中国人却能以他们现代化的教育制度引以自豪,并且在半个世纪以前,就能够产生一所具有世界水平的大学,这所大学的遗产是属于全人类的!</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自1938年至1946年,学校共计毕业生3343人(含初级部35名)。由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北京校友会1996年编辑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校史》记载,1937年至1946年,共有8000名学生通过了联大的入学考试,最终联大学籍毕业的本科生近2500名、专科生约200名;北大、清华、南开三校学籍的本科生1280名、研究生74名-总计毕业约4000名,是当时中国毕业生最多的高校。</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在联大的师生名录里,陈寅恪、陈省身、华罗庚、周培源、冯友兰、费孝通、吴大猷、杨振宁、李政道、闻一多等人的名字赫然其中。新中国成立后的两院院士中,联大师生有164人;在我国23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中,有6位是联大学生;2000年以来获国家最高科技奖的9位科学家中,有3位是联大学生……在当年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在战火中成立的西南联大创造了一个奇迹。</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西南联大学生中的许多人后来成了著名的政治家,有的进入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行列,如: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宋平,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王汉斌、彭佩云等;其中有不少人担任了部长、副部长级干部,他们是:教育部部长何东昌;航空航天工业部部长林宗棠、财政部副部长李明、国家测绘总局局长李曦沐、驻美大使章文晋、驻坦桑尼亚大使何功楷。</p> 昆明滇池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滇池,亦称昆明湖、昆明池、滇南泽、滇海。在云南省昆明市西南,有盘龙江等河流注入,湖面海拔1886米,面积330平方千米,云南省最大的淡水湖,有高原明珠之称。平均水深5米,最深11米。湖水在西南海口洩出,称螳螂川,为长江上游干流金沙江支流普渡河上源。滇池为西南第一大湖。流域面积为2920平方公里。滇池湖面南北长40公里(含草海)东西平均宽7公里,最宽处12.5公里。湖岸线长约150公里。</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