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早就知道泉州有座</span><b>闻名于世的</b><b style="font-size:18px;">洛阳桥</b><span style="font-size:18px;">。因为泉</span>州<b>洛阳桥</b>和北京的<b>卢沟桥</b>,河北的<b>赵州桥,</b>广东潮州的<b>湘子桥齐名,并称为中国古代四大名桥</b>。<span style="font-size:18px;">于</span>是终于预备好了,今年春节期间,千里迢迢奔洛阳桥而来。</p> <p class="ql-block"> 来到洛阳桥景区,行走在雄伟大气的桥面上,不禁感叹:建成于1059年的跨海大桥洛阳桥,洛阳桥横跨洛阳江入海口,气势恢弘,令人惊叹不已。历经966年风风雨雨,为何还依然挺立并风光无限?</p> <p class="ql-block"> 原来是我们祖先,在建桥过程中首创了“筏形基础”“种蛎固基”“浮运架梁”等先进的建桥技术,这些采用绿色环保的高科技建设桥梁技术,使得桥梁特别耐用。<span style="font-size:18px;">为宋元时期泉州造桥浪潮积累了宝贵经验。这是中华民族的宝贵遗产,只是近2000年后的今天,这些技术都一直在使用。不</span>得不佩服我们的祖先的聪明才智!洛阳桥堪称宋元时期的世界级工程!</p> <p class="ql-block"> 时至今日,现代人都还在沿用这种绿色环保的<span style="font-size:18px;">种蛎固基法,并</span><b style="font-size:18px;">在一些国家重要的大型桥梁项目中已经得到了证明和应用,</b>例如:世界瞩目的<b>杭州湾跨海大桥、港珠澳大桥等</b>。</p> <p class="ql-block"> 网上常有人说,港珠澳大桥的成本永远收不回来。也许他们不知道,建造这座大桥采用的是我国古代的高科技建桥技术。</p> <p class="ql-block"> 1、<b>筏形基础法</b>:洛阳桥的筏形基础是<b>通过在江底河床抛置大量石块,形成一条宽达20多米、长1里的石堤</b>,提升了江底的标高,并<b>为桥墩提供了坚实的支撑,有效防止了急流的冲刷</b>。</p> <p class="ql-block"><b> </b>2、<b>种蛎固基法</b>(工作原理):利用蛎壳的特殊物理和力学性质来加强桥梁的基础。<b>种蛎固基的制造过程:只需将蛎壳压碎,然后将其填充在基础孔洞中,再与水泥、砂浆等材料混合灌注而成</b>。由于蛎壳具有较强的固结作用,能够增加桥基土壤的密实度和抗压强度,从而有效地提高桥梁基础的稳定性和承载能力。</p><p class="ql-block"> <b> 种蛎固基法</b>在桥梁建设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特别是在大跨度桥梁的建设中。这是因为大跨度桥梁的建设难度较大,基础的稳定性和承载力要求相对较高,传统的基础加固方法往往难以满足这些要求。而种蛎固基法的应用能够有效地提高桥梁基础的稳定性和承载能力,<b>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施工简单、效果显著</b>,能够有效提高桥梁的基础稳定性和承载能力,避免桥梁基础沉降和失稳等问题。<b>二是成本较低、经济实用</b>。在桥梁建设中能够有效地提高桥梁的使用寿命和承载能力,从长远来看,其经济实用价值非常高。<b>三是可持续发展、环保节能</b>。种蛎固基法所使用的材料都是自然而来的蛎壳,符合可持续发展和环保节能的理念。</p> <p class="ql-block"><b> 种蛎固基法</b>:在建桥过程中,工匠们<b>在桥基和桥墩上大量繁殖牡蛎</b>。<b>牡蛎具有生长迅速、繁殖力强、胶凝性好的特性,能够通过分泌特殊的物质将周围的石块、沙砾等材料黏合在一起,形成坚固的整体基础</b>。这种方法不仅利用了牡蛎的生物学特性,还结合了古代的建筑智慧,确保了桥梁在复杂地形和水流环境中的稳固。</p> <p class="ql-block"> 3、<b>浮运架梁法</b>:洛阳桥面铺设的<b>石板最长的有11米,厚0.8米</b>,极为沉重。<b>这么大的条石是如何运送和建造的呢</b>?这里就洛阳桥建造的关键技术之一“浮运架梁”。工匠们运用大自然的力量,<b>利用水涨船高的原理,涨潮时,用木浮排将石材运送至两个桥墩之间的恰当位置;退潮后完成桥面大条石的安放</b>。</p> <p class="ql-block"> 建立在这三大科技基础之上的泉州洛阳桥,从此就矗立在这里近千年,好像就在等有缘人相会。</p> <p class="ql-block"> 这个视频比较全面地介绍了泉州洛阳桥。当我们走进洛阳桥,穿越时间隧道,走进了古代的世界中,感受到历史的厚重和古人的聪明才智,感受到先人旳智慧和历史的厚重。</p> <p class="ql-block"> 为何要建洛阳桥?这是因为<b>古代洛阳江里既有海水,又有洛江水,江海交际,浪涛搏击,水面非常凶险,曾经吞没了许多渡船和渔民的性命,这也是古人下决心修建洛阳桥的起因</b>。另外,建造洛阳桥联接了泉州与闽北和内陆的陆运,是泉州北上福州乃至内陆腹地的交通枢纽,可以<b>加强泉州与闽北和内陆的陆运联系</b>。对泉州的商品交流和贸易往来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p> 泉州作为宋代中国东南贸易中心,具有大量的商品流通的需求。泉州虽然有着三湾十二港的天然海上交通优势,但是<b>由于地壳运动剧烈,福建滨海因造山运动而形成丘陵地带,即使晋江下游三角洲一代,仍然群峰叠嶂,山峦起伏,溪涧纵横,河流蜿蜒,陆上交通却是困难重重</b>。 <p class="ql-block"> 洛阳江波涛汹涌,江流湍急,古人在《泊宅篇》中是这样形容洛阳江的:“水阔五里,深不可址”。时至今日,当我们站在洛阳桥上遥望北边的洛阳江时,很难想象古时候惊涛骇浪的景象。<b>1960年泉州市在洛江上游新建了水库</b>,<b>拦住了大部分洛江水</b>,即可防洪灌溉,把洛阳江水向东引到缺乏淡水的惠安,又可以避免海水与江水碰撞产生巨浪。在洛阳桥边建了这个水闸,用以控制洛阳江水流量。</p> <p class="ql-block"> 其实,建造洛阳桥的呼声非常高:最早在宋代(1041-1048年),李宠在万安渡口架木板为桥,供行人过往;在1053年(皇祐五年),有王实、卢锡、许忠、义波等十五人,合力建万安渡石桥,历三年不成。后来在1056-1059年(嘉祐元年-四年),著名的<b>书法家、政治家蔡襄两次任泉州太守,期间主持建石桥并成功</b>。这一变化说明<b>宋代海丝兴盛,交通需求逐渐旺盛,具有将渡口改建为可以提高交通便捷性的桥梁的迫切性,民间力量自发地进行了一定的建桥尝试</b>;另一方面也说明官方顺应商贸发展需求、对修建大型交通设施进行了积极推动。</p> <p class="ql-block"> 此水闸,为洛阳桥头的一个水闸,用于控制洛江水的水量。当夏季水大时会开闸放水。</p> <p class="ql-block"><b> </b>作为中国首座跨海梁式石桥,建成后的泉州港口得以更快,便捷的与福州乃至江浙中原连接在一起,极大地拓展了泉州港口的腹地空间。</p> <p class="ql-block"> 来了才知道,<b>洛阳桥有两种风景:涨潮和退潮</b>。洛阳桥地处洛阳江的入海口,既然是海就会受到海潮的影响,两者的景象完全不同。<b>涨潮时</b>,你可以看到桥下海水、船行舟往、碧波荡漾、红树林、海鸟飞翔时的壮丽景象;很幸运,我们这回去的时候正处涨潮,景色非常美,令人陶醉。</p> <p class="ql-block"> <b>退潮时</b>,桥下袒露出滩涂,观沿桥两边风景,可以看看夕阳和红树林。</p> 洛阳桥明明在泉州,又不是在河南洛阳,<b>为什么叫洛阳桥呢?</b>这是因为当年一群中原人为逃避战争而北人南迁,来到了泉州。然后他们发现,这里的山形地势都非常像自己的古都洛阳,所以他们就管这里叫做洛阳,久而久之,就有了一个洛阳镇,流经这里的那条大河就叫做洛阳江,连接两岸的这座大桥也就叫做洛阳桥了。 11世纪中叶的泉州,正值国家口岸设立前夕,域内商品经济的高度发展,不断冲击着原有山地、舟渡的交通方式。<b>洛阳江,入海口地处北上福州,运转汴梁的交通要道,但水面极宽,水流湍急,乘船渡江渡海十分危险,入不取水路北上则必须由泉州城北上群山经仙游抵达福州,路途坎坷</b>。11世纪40年代以来,民间已屡次尝试建桥未果,至北宋嘉佑四年。1959年,由<b>泉州郡守蔡襄主持,修建终成其事建成后,使洛阳江天堑变通俗</b>。泉州港口得以更快捷的与福州乃至江浙中原连接在一起,极大的拓展了泉州港口的腹地空间。 <p class="ql-block"> 洛阳桥以前又叫<b>万安桥</b>。古代的洛阳江波涛滚滚,在入海口与海浪相遇,很是凶险,晴天还好,一碰到刮风下雨的天气,<b>路途十分凶险,</b>每年有人在此沉舟而死。人们希望能够平安渡过这里,所以此地被叫作“万安渡”,该桥也因此被称为“万安桥”。</p> 古时人们为了保平安,在每次出行时都要拜妈祖、在渡口祈祷平安。 <p class="ql-block"> 方碑刻是记载洛阳桥建造历史的最重要的史料,碑文是由<b>蔡襄</b>亲手撰写,确切记述了洛阳桥从1053年始建、至1059年建成的历史。短短153个字,把建造时间、规划、耗资、作用及主建人员都扼要记明。</p> 洛阳桥是<b>古代大型石桥建造的工程杰作</b>,为宋元时期泉州造桥浪潮积累了宝贵的就经验。 2021年7月25日,“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洛阳桥是代表性古迹遗址之一,见证了泉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起点的繁荣昌盛。 <p class="ql-block"> 洛阳桥始建于北宋皇祐五年(1053年),嘉祐四年(1059年)竣工,历时六年多,由<b>泉州太守蔡襄主持修建</b>。这是人们为了记念他的丰功伟绩,专门为他建的<b>高12米的塑像</b>。洛阳桥是<b>官方主导、全民合力建造大型交通设施的典范</b>,体现了官方、僧侣等社会各界对商贸活动的推动和贡献。</p> <b>蔡襄在1056-1059年任泉州太守期间,主持修建洛阳桥并完工。</b> 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作为中国现存最早的跨海石桥,其"筏型基础"、"蛎固基法",是中国乃至世界造桥技术创举,充分显示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非凡智慧。 <p class="ql-block"><b>洛阳桥选址:</b>渡口的选址要求跨江距离最短,所以选在位于洛阳江江口最窄处,正处在洛阳江入海口处。依托江中天然巨石(今称中洲岛或中亭),分两段式建造。</p> <p class="ql-block"> 洛阳桥桥长约731米,桥宽约7米,有45座桥墩、47道桥孔, 依托中部自然小岛中洲而建。桥中亭以南有6墩7孔、2座金刚墙,中亭以北有39墩40孔、2座金刚墙。 </p> 洛阳桥的桥基使用了“筏型基础”来建造,也就是用<b>大量石块形成石提,作为基础,然后在堤上造筏型桥墩,以分水势,并发明了“殖蛎固基”</b>。<br> 结构设计:<b>桥墩全部用长条石交错垒砌,两头尖,呈筏形基础,可分水势,减轻浪涛对桥墩的冲击</b>。同时,古人还利用牡蛎固着性强、繁殖快的特点,将其用于加固桥基,使松散的石堤结成牢固整体,这也是世界上率先将生物学运用于桥梁建筑的先例。 <b>石将军与石塔</b>:桥上保存有<b>4尊宋代护桥石将军</b>和<b>6座宋代石塔</b>,这些精美的石雕艺术品生动地展现了古代“石雕之都”惠安的特有风韵。 宋代<b>石塔 </b> <b>为巩固桥堤,又在桥下大量种植附着力强、繁殖迅速的牡蛎</b>,<b>创造了把生物学应用于桥梁工程建筑的先例</b>。洛阳桥也因此成了人国桥梁建筑史上一枝奇葩,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宋朝大桥稳如泰山。 <p class="ql-block"> 从洛阳桥下来,去参观了<b>坐落于洛阳桥南侧</b>、洛江区万安街道桥南社区内的<b>蔡襄祠</b>(亦名“蔡忠惠公祠”)。洛阳桥桥南有<b>忠惠祠,为纪念蔡襄而建</b>。这是人们为了记念蔡襄而建。即<b>祀洛阳桥建造者泉州郡守蔡襄</b>。这里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洛阳桥的附属文物。</p> <p class="ql-block"> <b>蔡襄祠</b>:它始建于宋代,历代均有修葺,现存建筑为清代修建,祠堂大厅中间是蔡襄的塑像,中亭有"万安桥记"碑刻,此碑世称为"三绝"碑。文章精练,用153个字记载造桥的时间、年代、桥的长宽、花费的银两,参与的人物等,书法遒美,刻工精致。碑文由蔡襄自撰自书。蔡襄字君漠,仙游人,曾两次任泉州知府。是我国宋代"四大书法家"之一。他的一生为后人留下了许多优秀作品。</p> 蔡襄祠始建于宋朝,据传是在洛阳桥(又称“万安桥”)竣工不久后建成的。《万安渡石桥记》碑勒石之后不久,当地人民为缅怀蔡襄在泉为官造福一方、为修建跨海长桥竭尽心智的功绩,自发捐献立祠,用以纪念他一生为官忠正、造福人民而奉敬之。 首进为大门,门楣顶匾额大书“宋郡守蔡忠惠公祠”8个字。<b>大门有一副1875年(清光绪元年)黄贻楫写的对联:“驾桥天地老;留笔惊鬼神。</b>”前文柱有对联(乃集蔡襄诗句):“晓虹跨江一千尺;乐事全归众人心。”后文柱有对联:“四谏经邦昔日芳型垂史册;万安古渡今朝济众肃观瞻。” <p class="ql-block"><b> 蔡襄祠内的亭子里的碑文,是</b>蔡襄公所写。</p> 正殿中央,有蔡襄端坐雕像,体态庄重而洒逸,颇有文士、名宦之风范。<b>蔡襄被后人铭记,一是他是著名的书法家</b>,和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一说京)并称“宋四家”。<b>另一个被后人铭记的原因,就是他主持建造了伟大的洛阳桥</b>。 蔡襄是宋代著名的书法家(该碑因其文字精炼、书法超群、雕工卓绝,而被誉为文、书、镌“三绝”)。<b>《万安渡石桥记》丰碑,系蔡襄亲自撰文,亲笔题写</b>。《万安渡石桥记》碑文简洁凝练,仅153字,书法精湛,笔力雄健遒劲,刻工传神,世称文、书、镌三绝。 <b>蔡襄(1012-1067年),字君谟,福建仙游人,与苏轼、黄庭坚、米芾并称为书法“宋四家”</b>。1030年(北宋天圣八年)参加开封府乡试,获第一名;次年举甲科进士第十名。先后在宋朝中央政府担任过馆阁校勘、知谏院、直史馆、知制诰、龙图阁直学士、枢密院直学士、翰林学士、三司使、端明殿学士等职,并出任福建路(今福建福州市)转运使,知泉州、福州、开封和杭州府事。卒赠吏部侍郎;乾道年中,又赐谥“忠惠”。 泉州洛阳桥被誉为"海内第一桥"。 拜妈祖 祈平安 <p class="ql-block"> 一路走来,不但洛阳桥美,<b>从洛阳桥看海面,更是景色怡人,让人流连忘返</b>。</p> 洛阳桥很美,两边的风景更好看:从桥上望远,<b>海面是大片的红树林和水鸟</b>。 红树林的主要功能,包括<b>净化海水、防风消浪、固碳储碳、维护生物多样性等</b>。红树林是生长在热带、亚热带海岸潮间带的湿地木本植物群落,主要由红树植物组成,具有“<b>海岸卫士”和“海洋绿肺</b>”的美誉。 <p class="ql-block"> 红树林是保护海岸的植物,更是鸟类的重要栖息地。</p> 这里有白鹭等候鸟,是<b>观鸟的好地方</b>。 参观<b>张大夫第</b>。洛阳桥东北侧有一座雕梁画栋、流光溢彩的大宅第——<b>洛阳张氏大夫第</b>。张氏大夫第前有大石埕,带埕墙,埕墙高达2米。石埕东西内侧竖有木质旗杆两根,旗杆石夹板两对,旗杆高达16米。<b>远远望去,整个宅第如同平地而起的一座古堡,雄浑而略带沧桑,遗珠般地默默矗立在洛阳桥畔</b>。 洛阳街455号翀霄张氏家庙。因为<b>传说里七星坠地有祥瑞之兆,大家都对巨石倍加爱护</b>,舍不得毁石筑宅、采石取料,建房时要么避开石头紧挨,要么将其建于宅内,这才使得七块巨石,完好无损地伫立到现在。 张氏大夫第填海而筑,坐北朝南,是典型的闽南古民居,由石埕、大门、祀厅(顶大厅)、东西厢、西护龙、后书楼构成,东、西各设门楼一座;大夫第中“深井”(天井)多达七个。 在大夫第石埕的西墙上,有一块《大夫第张氏源流(闽洛江翀霄)》及《张氏家庙、大夫第、棋盘厝等方位图》的石匾。 后书楼两层,楼下室内有一块原始巨石“<b>灵应石</b>”。这块“灵应石”古已有之,浑然天成,是“七星坠地”传说里的七块大巨石之一。 洛阳翀霄张氏一脉,数百年来枝繁叶茂、人才辈出。大夫第里的<b>祀厅上高挂着“明府”、“文魁”、“优元”、“拔元”等与科举功名有关的牌匾</b>,时刻提醒着人们,张氏族人在历史中留下的辉煌成就。 这座大夫第始建于清道光二年(1822年),系中宪大夫斐斋公(字步璋)肇建。当初大夫第填海而筑,坐北朝南,由祀厅(顶大厅)、东西厢、西护龙、后书楼构成。 祀厅面宽五间,进深四间,硬山顶,木抬梁砖石结构,东西各设门楼一座。后书楼二层,楼下室内有一块原始巨石“灵应石”,古传是块风水石。 <b>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座跨江结海的重要桥梁,洛阳桥与泉州城的兴起一脉相承</b>。洛阳桥的历史是一部泉州海上贸易发展,经济繁荣的历史。<b>站如东西塔,卧如洛阳桥</b>,已经成为泉州人的精神气质代代相传,诉说着泉州鲜明的智慧和精神,谱写了泉州向海而生的辉煌历史篇章。 <p class="ql-block"> 感觉到来泉州洛阳桥,收获满满,的确不虚此行。</p> 来泉州一定要看看洛阳桥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