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大年初五专程从上海之苏州寒山寺祈福。</p><p class="ql-block"> 寒山寺始建于南朝梁天监年间(502年-519年),曾用名普明塔院,普明禅师圆寂后归葬枫桥,佛门建造灵塔以志纪念。</p><p class="ql-block"> 普明禅师(534年-616年)是佛教天台宗创始人智顗大师的弟子,名闻朝野,曾跟随师父往来于金陵、扬州,苏州乃必经之地。唐代贞观年间(627年-649年)浙江天台寺僧寒山(自号寒山子)曾住于此,明代姚广孝《寒山寺重兴记》记载:“寒山子者,……来此缚茆以居,暑渴则设茗饮,济行旅之渴;挽舟志人,施以草履,或代共挽,修持多行甚勤。……唐代著名高僧希迁法师于此创建伽蓝,遂额曰‘寒山寺 </p><p class="ql-block"> 唐至德年间诗人张继途经寒山寺,写下了千古绝唱《枫桥夜泊》,寒山寺由此名声大振 。明洪武年间僧昌崇重建。</p><p class="ql-block"> 现存寒山寺殿宇大多为清代建筑,主要有大雄宝殿、藏经楼、钟楼、碑廊、枫江楼、霜钟阁等 。寒山寺的建筑布局没有严格的中轴线,其山门前面的石拱圈古桥是江村桥,桥堍与山门之间那垛黄墙称照壁。山门两旁两棵古樟。黄墙内古典楼阁飞檐翘角,右为枫江楼,左为霜钟楼,都源于枫桥夜泊诗</p> 寒山与拾得是唐代天台山国清寺隐僧,佛教史上著名诗僧,并称“寒拾”。行迹怪诞,言语非常,相传是文殊菩萨与普贤菩萨的化身 寒山拾得后被人传说成心中的“和合二仙”。传说他们手持的物品,件件都是有讲究的。那荷花是并蒂莲的意思,盒子是象征“好合”的意思,而五只蝙蝠,则寓意着五福临门 “和合二仙”本是肉身凡胎,并非仙人,寒山曾隐居在天台山寒岩,因名寒山,他的诗写得很美,但脾气却十分怪癖,常常跑到各寺庙中“望空噪骂”,和尚们都说他疯了,他便洒笑而去。曾在天台国清寺当过厨僧,与寺中的拾得和尚相见如故,情同手足。拾得是个苦命人,刚出世便被父母遗弃,抛弃在荒郊,幸亏天台山的高僧丰干和尚化缘经过,慈悲为怀,将其带至寺中抚养,并起名“拾得”,在国清寺中将他受戒为僧。<div><br></div><div>拾得受戒后,被派至厨房干杂活,当时寒山还没有到国清寺,但拾得常将一些余羹剩菜送给未入寺的寒山吃,他们真谓贫贱之交。国清寺的丰干和尚见他们如此要好,便让寒山进寺和拾得一起当国清寺的厨僧。自此后,他们朝夕相处,更加亲密无间。寒山和拾得在佛学、文学上的造诣都很深,他俩常一起吟诗作对,后人曾将他们的诗汇编成《寒山子集》三卷。</div><div><br>这两位继丰干以后的唐代高僧,于唐代贞观年间由天台山至苏州妙利普明塔院任住持,此院遂改名为寒山寺。</div><div><br></div><div>清代雍正年间,雍正皇帝正式封寒山为“和圣”、拾得为“合圣”,“和合二仙”从此名扬天下</div> 张继的《枫桥夜泊》让寒山寺名声大噪,流传至今 钟楼为六角形重檐亭阁,内有仿唐式的古铜钟“天下第一佛钟”,总重量为108吨,钟高8.588米,钟底裙边最大直径5.188米,钟面主体铭文是《大乘妙法莲华经》,铭文共七万余字,大钟六铣口裙边上铸有九幅精美飞天图 钟楼 大碑于2007年12月落成,诗碑主体的高度为15.9米,总重量为400吨,大碑正面镌刻有清俞樾所书张继的《枫桥夜泊》诗,背面镌刻有乾隆皇帝手抄的《般若波罗密多心经》,共289个字 唐灯 新年祈福 和和美美 红红火火 人间烟火 四海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