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拙文《说说春晚使我最受震撼的节目》在美篇发表后,一时竟有七千多人点看;在《岩峰工作室》发表后也有四百多人点看并有十七人留言。更使我没想到的是,还有很多同学、文友私聊我,谈看法,说体会。 </p><p class="ql-block"> 发小老宋和我说:“老李!你竟然看了春晚!”</p><p class="ql-block"> 文友“晓阳张”也说:“你真的看了春晚?!”</p><p class="ql-block"> 远在云南的朋友“千年一遇”说:“李老!李老!李老你真厉害!竟然全程看完了春晚!”</p><p class="ql-block"> 我哈哈一笑回答:“春晚不和过年一样是固定项目吗?那是必须的呀!”</p><p class="ql-block"> 云南朋友“千年一遇”回答:“李老,你上网看看历年春晚收视率,和王小二过年一样,一年不如一年,以后取消不取消还说不定呢!”</p><p class="ql-block"> 我知道,历年春晚,人们吃完年夜饭,一边嗑瓜子、吃花生,一边评春晚。四十多年的春晚,人们的“评”慢慢变成“吐槽”。</p><p class="ql-block"> 春晚的发展阶段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从20世纪80年代的一枝独秀、独占鳌头,到90年代的在探索中成长壮大,至新世纪的日趋成熟,接受考验。固定的收视时间,相对稳定的节目形态,让观众产生了收视惯性。春节联欢晚会的积淀,也逐渐形成了相对稳定的“春晚模式”。</p><p class="ql-block"> 1983年,当央视决定将此前在内部排演的属于联欢性质的晚会改为面向全民,谓之“春晚”。那时的中国,刚从文革走出后不久,人们的精神生活还相当贫乏,娱乐活动也少;过年城市和农村,延续的是古代村社的娱乐活动,央视利用电视这种在当时最先进的传播媒介,为全民举办一场别开生面的迎春文艺晚会,初衷是活跃民众过年时的娱乐生活,让民众过过快乐之年。随之,“团结、乐观、积极、向上、爱国、奉献”成为宣传的主流价值观。春晚几乎所有节目,哪怕是讽刺小品,都要向观众传达这种价值观。 </p><p class="ql-block"> 春晚已经形成了一套固定的程式和内容,成为一种程序、一种仪式、一种新民俗,是全国人民必吃的“年夜饭”;春晚的时间段,从除夕晚上8点到午夜12点,正是中国人在一年的辞旧迎新中最看重的时间段,因而也是文化意义上最神圣的时间段。尽管如今人们的娱乐活动选择多样化,可以上网,可以玩牌打麻将、可以上影院观影等,但在家看电视依然是多数人的钟爱,而此时的电视频道,基本上转播央视春晚。 </p><p class="ql-block"> 云南朋友“千年一遇”建议我查一下历年春晚收视率。我查了一下:春晚加入了网络直播之后,电视渠道的收视率确实是有所下降:2016年,30.98%; 2017年,30.88%;2018年,32%;2019年,34%;2020年,20.631%;2021年,23.26%;2022年,21.93%;2023年20.23%;2024年,29.5%。</p><p class="ql-block"> 今年春晚是中国过年成为世界非遗之后的首个春晚。和往年一样,人们一边嗑瓜子、吃花生,一边“吐槽”。网友们在朋友圈、微博、视频号上,发表自个的期待和感慨。</p><p class="ql-block"> 细心的网友还真的挑出不少春晚不尽人意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譬如,小品《借伞》以白蛇与青蛇为主题,请来了赵雅芝与叶童这对经典组合,但遗憾的是,两人的出场时间极少,且未换上当年剧中的造型,让观众大失所望。不少观众本是冲着二人而来,结果却未能如愿以偿,心中难免有些遗憾。</p><p class="ql-block"> 同样让人意难平的还有小品《金龟婿》。在这个作品中,马丽竟然演起了沈腾的丈母娘,而沈腾也装嫩演起了28岁的青年,与孙千组起了CP。正当观众期待剧情进一步发展时,小品却戛然而止,让人摸不着头脑,感觉像是被忽悠了一样。这样的结局无疑让观众对语言类节目产生了更大的质疑。与歌舞类节目的精彩纷呈相比,语言类节目似乎成了这次春晚的短板。想当年,春晚中的小品可是观众最期待的节目之一,各种金句不断,造梗能力极强。但如今,语言类节目却成了拉胯的节目,被歌舞类反超,这不禁让人思考:是观众口味变了,还是语言类节目本身出现了问题?</p><p class="ql-block"> 还有,网友似乎并不关注那些表演的节目,而是将焦点放在主持人的妆容上。眼精的网友惊呼:”哇!所有的节目主持人全用的是苹果手机啊!他们为何不用华为的?大V们坐不住啦!”</p><p class="ql-block"> 还有的网友吐槽:“谁把撒贝宁画成了蜡笔小新啦?眉毛好像好像两条蛇吆!”</p><p class="ql-block"> 甚至有网友写对联:“小蛇扭扭迎春舞,老撒双眉起波澜” 。</p><p class="ql-block"> 更令网友难以接受的是,在开场直播中,主持人马凡舒和龙洋,一个读错成语,将“脍炙人口”的“脍”读成了“会”(hui);一个开场就破音。虽然只有细心的网友发现,但也引来众人质疑央视主持人的素质与能力。 </p><p class="ql-block"> 还有细心的网友观众发现,个别机器人表演过程中似乎“掉链子”了,例如突然来个超级夸张的欢乐舞步,或者把手绢飞得比人还高,或者收手绢时慢了半拍,或者有怪异的一些其它动作。</p><p class="ql-block"> 其实,以上所谓的“吐槽”,我认为是一种对美好的期待,是与未见面的网友侃侃而谈的氛围,是“年味”的一部分。</p><p class="ql-block"> 实事求是地说,春晚收视率总的趋势是在下跌。第一个原因是社交媒体的崛起,看电视的人越来越少;第二个原因是国人们欣赏水平提升了,尤其是如今获取各种节目的渠道太多了,人们啥都见过了,不像八十年代,那时候信息获取渠道就是电视和收音机,导致人们笑点低,看啥都觉得新鲜。今天互联网发达,想看高水平的节目就是轻轻一点手机,全世界的奇闻异事和节目都有,而且很多节目超越了各种审查范围,什么都敢表现,不用考虑各种审查红线或兼顾什么雅和俗;第三个个原因,就是节目本身寡味,政治说教意味太重,无法吸引和留住观众,尤其年轻观众;第四个原因是,很多很多的观众更加喜欢通过手机渠道来观看春晚,这个数据就很难直接体现在电视收视率上了。我觉得网友们没有必要纠结春晚的电视收视率,因为很多家庭其实已经不再通过电视来收看综艺节目了。就我居住的小区看,近一半的住户不看电视了!</p><p class="ql-block"> 总之,春晚和过年一样,是一次十四亿人口广土巨族的大型祭祀活动,影响力是全球性的,在这个活动中的每个中国人,过年的传统已经融入了血液;而春晚,就是这个祭祀活动的重要一环,象征着团圆团聚,它已经成为整个民族的生活方式的一部分,已经成为文化传承的 “接力棒”、全民情感的 “粘合剂”、国家形象的 “展示窗”。尽管春晚面临着诸多挑战,但它不会轻易取消。春晚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符号和全民的精神盛宴,在文化传承、情感凝聚和国家形象展示等方面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就像一棵根深叶茂的大树,深深扎根于中华民族的文化土壤中,无论外界环境如何变化,它都始终坚守着自己的位置,为人们带来温暖和希望。</p><p class="ql-block"> 我坚信:在未来的发展中,春晚将会继续积极探索创新,不断适应时代的发展和观众的需求。它将在内容上更加贴近生活,在形式上更加新颖多样,在互动上更加便捷深入,在传播上更加广泛多元。相信在全体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下,春晚一定能够在变革中不断发展,继续陪伴人们度过一个又一个欢乐祥和的春节,成为连接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文化桥梁,让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生生不息,让全球华人的情感纽带更加紧密。11</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