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流域四大禅林之首——成都文殊院游记

苏苏

<p class="ql-block">今日“大寒”节气,也是斯里兰卡之旅全国联运的最后一天。早上7点多送走南京游友(她是中午11点半的飞机)去天府国际机场大巴车后,我也没闲着。我是下午3点的飞机飞海口,还有半天空隙时间,必须充分利用,于是坐上地铁2号线(犀浦方向)到天府广场下↓,站内换乘1号线(升仙湖方向),到文殊院站下。出站步行约500米即到。</p> <p class="ql-block">月儿还高高挂在空中,我就已经到了,来的太早了点😜😜😜 此时正大门还紧闭着呢!</p><p class="ql-block">文殊院是成都市内保存最为完整的佛教寺庙,被国务院确定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整体坐北朝南,建筑为典型川西平原古建风格,主要为木构建筑,殿宇有六重,进山门往里走依次是天王殿、三大士殿、大雄宝殿、与东西两侧的钟楼、廊房等建筑浑然一体,为典型的清代建筑。文殊院始建于隋朝大业年间(公元605年-617年),距今已有1400多年历史,历经唐、五代、宋、元、历经唐五代、宋、元、历经唐五代、宋、元、明等朝代。明崇十七年,成都佛教庙宇均被焚毀,张献忠入信相寺毁于兵火,唯有10尊铁铸护戒神像和两株千年古杉尚存。文殊院虽历经战乱与磨难,时至今日依旧是佛教弟子朝拜的圣地,一方面是源于其厚重的历史底蕴,更重要的是文殊院供奉有佛门四众弟子心仪神往的两份舍利,即“空林二圣”佛陀舍利和玄奘法师顶骨舍利,佛舍利是佛教中最珍贵的圣物,文殊院宸经楼内就供奉有一粒佛骨舍利,上世纪20年代由能海上师带回文殊院,供奉至今。藏于寺内密龛中“空林二圣”之二的玄奘法师顶骨舍利藏于寺内宸经楼左侧,系上世纪40年代在南京报恩寺发现,因成都是玄师出家后受戒之地,同时玄奘法师还在此生活过五年,因此殊胜因缘从南京请回顶骨舍利一份供奉。玄装法师以其不畏艰险西行求法,不为世困,全心阐教的精神,被鲁迅先生誉为“民族脊梁。因此玄奘顶骨舍利不仅是玄装法师精神的写照,更是民族脊梁。</p> <p class="ql-block">8点钟🕰️准时开门迎客</p> <p class="ql-block">修缮中的长廊和碑廊</p> <p class="ql-block">空林书画院</p> <p class="ql-block">文殊阁</p> <p class="ql-block">从文殊院出来就是文殊坊,这时来玩的游客也多了起来。正对面就是“王婆婆杂酱面”店,进去吃个早餐,点了这里的豆花,既好看也好吃😋😋😋</p> <p class="ql-block">这里的红墙是游客们打卡的地方。瞧瞧,美女们在“有”字面前自带道具——一串钱(红包🧧也是钱💰哦)!</p> <p class="ql-block">当然我也不例外…………</p> <p class="ql-block">时间不多,不能多逛,赶紧坐地铁原路返回春熙路。C口出站时看到指示牌上有“大慈寺”,想必应该不会太远,就在太古里附近边走边找…………</p> <p class="ql-block">四岔路口有很多人在看滚动播出的大屏幕,我也跟着驻足随拍。</p> <p class="ql-block">大慈寺,也叫古大圣慈寺,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蜀都大道大慈寺路,前身为成都博物馆。大慈寺始建于公元3世纪至4世纪之间,兴于魏、晋,盛于唐、宋,被誉为“震旦第一丛林”。唐会昌五年(845年),大慈寺因有唐玄宗题额,是当时成都唯一保存下来的佛寺,也是当时蜀中规模最大的佛寺。苏轼与其弟苏辙游大慈寺,称大慈寺壁画“精妙冠世”。大慈寺坐北朝南,前为糠市街北口,后为蜀都大道天慈寺路,历经兴废,多次毁于兵火。现存建筑有天王殿、观音殿、大雄殿、说法堂、藏经楼等。大慈寺以其建筑、精美的壁画与丰富的宝藏将自己脱身成为了一座艺术博物馆。大慈寺富有世俗特色的丰富活动更加证实了佛教融入普罗大众世俗社会生活的事实,并完成了佛教中国化的转型。1981年大慈寺被成都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离开大慈寺已经12点多了,赶紧回宾馆,拿上行李去前台办理退房手续。然后匆忙去马路对面的机场大巴车站坐车去天府国际机场。此行程圆满结束,全剧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