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电器一拔再聚就是来年 一一春节七天回乡日记

梦远

<p class="ql-block"><b>王志远丨文</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天明是初六,现在是凌晨12点,应该还算初五。门外突然传来小舅子的喊声:“哥,起床走了!”我一个骨碌爬起来,心里还直犯嘀咕:年就这样过去了?回家过年仿佛就在昨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拔下充电器的一刹那,看着五间空荡荡的房子,看着90岁老母亲瘦弱的身影,想着在以后的几个月里又是她一个人形单影只生活在这里,一改过年人来客去、楼上楼下笑声不断的热闹景象,我心中有几分不舍,几分留恋,几分失落,还有几许惆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00天,50天,10天。早在几个月前,就盘算今天离过年还有多少天。随着归乡的日子一天天临近,我的心情一天比一天急迫。过年了,又可以见老娘了,又可以去老爸坟前给老爸烧纸聊家常了,又可以见儿时玩伴,又可以兄弟姐妹团圆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头是生活,一头是故乡。腊月二十八,忙碌了一年,安排好青岛这边的一切事务后,我踏上了通往家乡的G290次高铁。巧的不能再巧,下午四点半当列车准时停靠驻马店西站我一脚列车一脚站台时,朋友时晔打来了电话。他问我回来过年没,回来了要给我接风。一路风驰电掣,紧赶慢赶赶在七点半之前见到他。他告诉我,那会他翻遍手机想找一个人说话,忽然想到我,就给我打了一个电话,没想到我正在下火车,正在赶往家乡的路上。忽有故友心头过,心有灵犀一点通,这或许就是缘分吧。</p> <p class="ql-block">半夜时分,经过千里长途跋踄终于回到生我养我、朝思暮想的老家。屋里亮着灯,轻轻敲门,屋里传来一个熟悉的声音:“儿子回来了?!”我隔着门缝答道:"妈,我回来了!”门开了,一个满头白头、身材微驼、面容清瘦、说话洪亮的老太太出现在我面前,这个人就是我妈,此刻老娘还是89岁,再过一天就90岁了。“这个点了咋还亮着灯没睡?”我问妈妈。“我知道你今晚回来,电灯开着没睡。”母亲的这句话,让“家里的这盏灯永远为你点亮”具象化了,瞬间泪水打湿了眼眶。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这或许就是我不远千里回来过年的意义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老妈虽然90岁高龄了,但身体矍铄,没有一些老年人的三高常见病,每天早晨顺着马路还能走三四里路,饮食起居自理,多次劝说她和两个老弟一起生活,她说吃不惯大鱼大肉,喜欢吃清淡一点的,自己做饭想吃啥做啥,吃着称心,有基于此,做儿女的我们也就不再勉强她老人家。都说儿是娘的心头肉,儿行千里母担忧。老妈使用的是老年机,不会使用智能手机。尽管我三天两头给她打电话,一年也回来个三四趟专程看她,但她最放心不下的是我的糖尿病和哮喘,隔三差五跑邻居家和我视频通话,问我生意忙不忙,按没按时吃药。</p> <p class="ql-block">夜深了,和老妈和衣端坐在床两头盖着厚厚的被子漫无边际的叙着家常,谈话间她不时提醒我,家里冷,戴上帽子,千万别冻感冒了。问她咋不把空调打开,她老是说“不冷,开那干啥。”其实我知道她不是不冷,是心疼那几度电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今年小近,腊月二十九是三十。天刚蒙蒙亮,老妈催我去坟地给姥爷、姥姥和父亲烧纸送钱。妈妈说从小姥姥最疼你,给她坟上多烧点。父亲是入赘上门女婿,我是姥姥一手带大的。长跪在姥姥坟前,透过随风而起的缕缕青烟,一幕幕往事又涌上心头。难忘我八岁时得脑莫炎双脚挂吊针,晕死三天三夜,姥姥跪求医生死马当成活马医,把我从死亡边缘拉了回来;难忘那个夏天我想吃焦馍,妈妈上地挣工分没时间给我擀,姥姥二话不说下灶屋挥汗如雨给我烙的焦馍至今唇齿留香;难忘姥姥那双小巧的三寸金莲,难忘姥姥早起轻抚我慈祥的脸庞……</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最高兴还数大年初一上午。自父亲、伯父、叔叔陆续去世后,长辈的只剩下四大娘、老婶子和我妈。早上去看了两位长辈后饭也不顾吃就急急忙忙往家赶,因为近几年我们老王家有个雷打不动的不成文规矩,每年正月初一上午几个堂哥和十几个堂侄子都要到俺家给老妈拜年,五大娘、五婶子、五奶、五老太叫个不停,中午饭大人一桌、女人小孩一桌,热气腾腾的饭菜,大人小孩的笑声充盈着整个屋子。今年初一大聚会更是意义非凡,我年前就在群里张罗,为慎宗追远,寻根问祖,今年初一我们老王家要立王氏家谱,记述我们王家先辈康熙年间只身一人从陈州府鹿邑县逃荒要饭,一碗一棍南下新蔡顿岗的传奇创业故事。谭庄120多名王家后人纷纷响应,我还专门请了顿岗有名的修谱行家。</p> <p class="ql-block">初一上午我们家像赶会似的热闹,大大小小来了30多人,轿车、三轮车、两轮摩托车停满了院子,没赶回来过年的王氏后人一会一个祝福电话,一会一个红包,妈妈也乐的合不拢嘴,开心的像个孩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初一的晚饭是在我铁杆朋友王鹏家里吃的。王鹏是新蔡商界传奇人物,从一无所有到身家过亿,从呼风唤雨到身陷囹圄,从破产重组到东山再起,人生跌宕起伏,生意大起大落,是我的榜样,是我的骄傲,是我的牵挂。酒过三巡,菜过五味,人生如酒,商场如战,在觥筹交错中面颊微红,身心微醉,在万丈滚滚红尘中多一分清醒,少几分贪婪,一切都是命运最好的安排。</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初二、初三两姐姐一个妹子带几个外甥外女回娘家给老妈拜年。爸妈一生含辛茹苦养育了我们兄弟姊妹六人,父亲1996年去世前一天好日子也没过过,青年时参军入伍抗美援朝,转业时正逢三年饥荒食不果腹,老年时四处打工维持全家生计,虽没大富大贵,却也衣食无忧。只是世事无常,父亲65岁时过早的离开了我们,没有给我们兄弟姊妹六人报答的机会,实则是人生最大的遗憾!</p> <p class="ql-block">堂弟有女芳十八,外慧秀中今出嫁。如意郎君展鲲鹏,琴瑟和鸣谱新歌。初六是堂兄之女赵如意结婚大喜之日。按老家规矩嫁闺女要提前一天待客。初五上午堂兄家门口张灯结彩,喜气盈门,亲戚朋友从四面八方赶来共同见证如意侄女的幸福时刻。我被堂弟安排为收份子钱的美差,专门给亲朋好友发喜糖喜烟,让他们在我这交钱买"饭票”。一百、二百、五百、一千,这是亲情的扭带,这是人情的交换,这是共同的祝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盼望的时间很长,团聚的日子很短。从腊月二十八到正月初五,七天时间过的飞快,也很充实,在这七天时间里,我每一天都被亲情包围,都被幸福笼罩,都被快乐感动!在这七天时间里,我感受到家乡日新月异的变化,楼房林立,庭院整洁;我感受到社会的快节奏深刻影响了几百年来的新春拜年习惯,短平快的的拜年方式一天能走七八家亲戚;我感受到农村彩礼居高不下,大龄剩男剩女逐年增多、小伙娶妻难、青年夫妻离婚率高的现实;我感受到农民工的不易,辛辛苦苦一年拿不到工资的无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年就这样在充满期待、充满亲情、充满团圆中过完了。当我下意思拔下充电器的时刻,意味着我又要告别老娘,告别家乡,奔赴那个既熟悉又陌生的城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旧梦不须记,新春正当时。2024年龙年再见,2025年蛇年您好!(<b>写于2025年正月初六返程路上)</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