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两千多年前,周王室衰微,诸侯并起,烽火连天,“世风日下,人心不古”。老子见社会道德衰败,失望至极,便乘青牛西出函谷关,隐居而不知所终。在出关之时,他应关令尹喜之求,写下了一部五千言的《道德经》。</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道德经》也称《老子》,或称《五千言》,是道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他文简意深,涵盖哲学、伦理学、政治学、军事学等学科,其内容博大精深,玄奥无极,涵括百家,包容万物,被后人尊奉为治国、齐家、修身、为学的宝典。</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部被誉为“万经之王”的神奇宝典,被称为“中国智慧第一书”,对中国古老的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无论对中华民族性格的铸成,还是对政治的统一与稳定,都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p> 关于《道德经》的版本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当时诸子所共仰,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也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道德经》历代传抄,多有错讹,至今已经很难彻底分辨孰真孰伪。据说仅国内的《道德经》译注本就不下千种。</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里主要介绍有代表性的几种。</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1. 郭店楚简本《老子》(简称郭简本)</b>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1993年,在湖北荆门市郭店一号楚墓中,出土了一批竹简老子,这批竹简的墓葬时间约为公元前300年左右,墓主人是一名落魄贵族。这些竹简共71枚,整理者根据竹简的形制、长短分为甲、乙、丙三组,总字数约为2046字,相当于传世本的五分之二。这些竹简的内容与传世本中的《道德经》的31个章节相近,其中甲组和丙组有一段内容是重复的。这批竹简的抄写时间大约在公元前350年-前300年之间,是目前发现的最早版本。〈孟子(前372年-前289年)〉据推测,其抄写来源似乎基于几种不同的版本,也有学者认为乙组和丙组的内容是经过传述和注解的,而非原始经文。这样的发现对于研究老子及其思想有着重要的价值。</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2.马王堆汉墓帛书《老子》 (简称马王堆本)</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1973年,帛书出土于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墓主为西汉初期长沙国丞相。在出土的帛书中,有两个版本,分别用两种不同的古隶书抄写。原整理者将字体较古的一种称为甲本,另一种称为乙本。甲本不避汉高祖刘邦讳,其抄写年代最迟在刘邦称帝(公元前202年)之前。乙本避刘邦讳但并不避刘恒讳,其抄写年代大概在汉高祖即位与汉文帝即位之间(公元前180年至前202年)。出土时,丝帛已有破损,文字也多有残缺。乙本总共有5467字,而甲本略少一些。帛书甲、乙本都没有书名,它们被分为上、下两篇。甲本没有篇名,而乙本上篇名为“德”,下篇名为“道”。这样的表述更为正式得体。</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3. 北京大学藏汉简《老子》(简称北大本) </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北京大学在2009年初接受捐赠,获得了一批海外回归的西汉竹简,这是继马王堆汉墓帛书及郭店楚墓竹简《老子》之后的第四个重见天日的简帛《老子》古本。总字数超过5300字,使用典型的汉隶文字书写,残缺部分仅60余字,是当今保存最完整的简帛《老子》古本。其抄写时代应为汉武帝到汉宣帝时期。与前三个古本不同的是,北大本对全文做了分章处理,共77章,与传世本81章不同。同时,竹简的背面题有“老子上经”和“老子下经”的篇题,“上经”对应传世版的“德经”,下经对应“道经”。其顺序与帛书本一致,其文本形态介于帛书本和传世本之间。</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4. 传世王弼注本《道德经》(简称通行本)</b>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目前大部分流传广泛的版本都是以王弼注本为底本。王弼是三国时期曹魏的经学家、哲学家,也是魏晋玄学的创始人之一。他曾为《老子》和《易经》撰写注解,这些注解一直流传至今。自隋唐以来,王弼注本逐渐成为最流行的版本,现今流传的版本多为清代浙江书局的翻刻本,但与最早的明代张之象刻本相比,已经出现了很多讹误。如果能够追溯到王弼古本,恐怕讹误只会更多。据明清时代的经学家考证,在宋代时,王弼古本就已经很难见到了。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王弼系统的本子现存最早的刻本是明代的张之象刻本,而今日流传的版本多为清代浙江书局的翻刻。与这些版本相比,古本的文本形态更接近于帛书,没有分章,也没有上、下经之说,书名也仍旧是《老子》。在一千多年的流传过程中,古本与今传世本存在巨大差别,这也是我国古籍传承中的一个常见现象。</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5. 传世《河上公老子道德经章句》(简称河上公本) </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河上公本是另外一个流传度较广的传世本。河上公,姓名不详,正史未见载,最早仅见于东晋志怪小说《神仙传》,小说中的身份是个得道之仙,曾为汉文帝讲解《老子》。该本可能出于六朝人的伪托,借河上公之名。其原经文都早已失去各自的原貌而趋同,今之传本篇章结构同为81章,字数略少于通行本。</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还有其他一些重要的版本,如唐代严遵的《道德真经指归》,以及敦煌手抄本,还有一些如《韩非子》等先秦典籍中对老子原著的引文。《道德经》是值得我们用一生的时间去研究推敲的经典巨著。</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近年来,帛书《老子》作为“最接近《老子》原貌的版本”已经得到越来越多专家学者们的认可。帛书本与通行本对比,有影响文义的140处重大不同。这里以帛书《老子》甲、乙为底本,结合河上公和王弼的两个重要古本,列举分析供读者参考。</p> 道德经第七十七章的内容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帛书甲本和乙本的内容</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河上公本和王弼注本的内容。</p> 道德经第七十七章的注释 道德经第七十七章的译文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自然的规律,不就像张弓射箭的样子吗?目标高了就把弓弦压得低些,目标低了就抬高一些;弓弦拉得太满就把它放松一些,拉得不够就再用力一些。</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自然的规律,是减少多余的来补足欠缺的;可人类社会的法则不是这样,要减少不足来供给多余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谁能够将自己多余的拿来供给天下不足的呢?只有得道的圣人才能够做到。</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因此,圣人虽然有所作为而不居功自傲,有所成就也不自居有功。他们是不愿意展现自己的贤能。</p> 道德经第七十七章的题解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这一章,老子将天之道和人之道进行对比,揭示出社会贫富不均的原因,并对圣人的做法予以高度的赞扬。</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文章开头,老子将天道比作拉弓射箭。目标高了,弓弦即低些;目标低了,弓弦就高些。拉得太满就松弛一点,拉得不够就再用力一些。这样的比喻,意在表明大道始终保持着中和的状态,即"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老子以对立统一的思维方式,总结出自然界的这一规律。客观世界中的一切现象,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例如昼夜的交替、四季的变化。这种状态不需要从外部施加动力,也不是人为能够形成的,而是自然而然、通过自身运动就能体现出的和谐与均衡。</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然而人类社会则恰恰相反,"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世上之人多以减少不足来补充有余的,这是极不公平、极不合理的。人世间到处可见这种"损不足以奉有余"的情形,老子对此深恶痛绝。"人之道"与"天之道"始终背道而驰。老子在此以天道衬出人道的不公。可以看出,老子是一位关心百姓疾苦的伟大思想家。他渴望人世间的平等、公平,反对人压迫人、人剥削人的不合理的社会制度。</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面对"人之道"的现实,得道的圣人又是怎样做的呢?"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当自己成功时,他们不会自恃有功,恣情炫耀。当自己有余时,会把多余的东西献给那些欠缺的人。然而最主要的是,圣人不显露自己的贤德。凡事默默去做,不张扬,不显示。这种境界,是看淡名利得失的自然反应,是超然物外的绝顶智慧。古往今来,有多少高人做事做人都极为低调。这些得道之人,内心非常强大,对于自己的优点和不足有着清醒的认识。此处,老子对圣人的赞叹体现一种殷切的希望。人生在世,要常怀善念,在默默奉献中实现自身的价值。</p> 道德经第七十七章版本差异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帛书乙本内容较全(甲本缺41个字,乙本缺9个字),主要比较王弼注本与帛书乙本的差异。</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第1段差异。</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帛书乙本:“天之道,酉张弓也。高者印之,下者举之;有余者云之,不足者□□(甲本:补之)。”</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王弼注本:<span style="font-size:18px;">“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王弼注本增加一个“其”字,将“酉”改为“犹”,将“也”改为“与”。将“印”改为“抑”,将“云”改为“损”。补足缺字“补之”二字。</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第2段差异。</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帛书乙本:“□□□□(甲本:故天之道),云有余而益不足。人之道,云不足而奉又余。夫孰能又余而□□□(甲本:有以取)奉于天者?唯又道者乎。”</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王弼注本:<span style="font-size:18px;">“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而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王弼注本去掉一个“故”字,补足缺字“天之道”三个字。将“云”改为“损”,将“益”改为“补”。将“又”改为“有”。增加“则不然”三字。去掉一个“夫”字,补足缺字。将“而有以取奉于天者”改为“以奉天下”。去掉一个“乎”字。</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第3段差异。</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帛书乙本:“是以(耳口)人为而弗又,成功而弗居也,若此其不欲见贤也。”</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王必注本:<span style="font-size:18px;">“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8px;">王弼注本将“(耳口)”改为“圣”。将“弗”改为“不”,将“不”改为“恃”,将“成功”改为“功成”,将“居”改为“处”,去掉一个“也”字。去掉“若此”两字,去掉一个“也”字。</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 道德经第七十七章读后感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道德经》第77章,老子将天之道和人之道进行对比,揭示出社会贫富不均的原因,并对圣人的做法予以高度的赞扬。</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第1段:“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大自然的规律。犹:好像。抑:向下。余者:过满,多余。损:减少,降低。补:增加力量。</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段话的意思是:大自然的规律,不就像张弓射箭的样子吗?目标高了就把弓弦压得低些,目标低了就抬高一些;弓弦拉的太满就把它放松一些,拉的不够就再用力一些。</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第2段:“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而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人之道:人类社会的行为准则。</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段话的意思是:大自然的规律,是减少多余的来补足欠缺的;可是人类社会的法则不是这样,要减少不足来供给多余的。谁能将自己多余的拿来供给天下不足呢?只有得到的圣人才能够做到。</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第3段:“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段话的意思是:因此,圣人虽然有所作为,而不居功自傲;有所成就也不自居有功。圣人是不愿意展现自己的贤能。</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下面谈三点感想。</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其一,“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这一段,老子将“天之道”比作拉弓射箭,体现出天道的均衡状态。老子的这一比喻,真是奇妙!通过拉弓射箭过程中的目标高低调整、用力大小的调整过程,说明了“天之道”对世间万物的调整规律,非常形象地阐述了大自然的自然规律。日出东方,日落西山;春夏秋冬,交替运行。这些规律都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天之道也。</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其二,“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而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这一段,老子阐述了天之道和人之道的区别。天知道,“损有余而补不足”;而人之道,则是“损不足而奉有余”。世上之人,总是减少不足而补充有余的,从而造成贫富的极端分化,进而引起社会的动荡。人之道与天之道,始终背道而驰,这是极不公平、极不合理的。老子渴望人世间的平等、公平,反对人剥削人的不合理的社会制度。</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其三,“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这一段,老子对圣人的做法给予高度赞扬。“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这一句在《道德经》第2章中出现过,是圣人的一贯做法。圣人,从不居高自傲,也不自居有功。“其不欲见贤”,说明圣人,从来不愿意展现自己的贤能,这也就是圣人的贤德。对此,老子给予高度赞扬。</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每天读篇《道德经》,总会有所收获,相信你也会有同感啊。</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2025-02-05于静心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