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题记</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凡好学者,一定会在某一方面取得成就。好学,不只是喜欢,而是热爱。</p><p class="ql-block"> 那么怎样才算好学呢?孔子说,食不求饱,居不求安,敏于行,讷于言,多与有德之人探讨,及时修正自己,便是好学了。</p><p class="ql-block"> 如果将这种思想放在当下,我觉得可以用六个字概括一下,那就是专注,实践,修正。</p><p class="ql-block"> 专注于学问,就不会花费过多的精力和时间在衣食住行上,能维持基本生活就足矣。</p><p class="ql-block"> 将学到的知识放到实践中去,用实践去验证掌握的是不是扎实。</p><p class="ql-block"> 敢于与比自己更强的人去讨论,以此证明自己的对错。</p><p class="ql-block"> 这种学习方式,才能确保知识的系统性,价值性和确定性。</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好学,不只是浮于表面的知其然,更是深入其中研究每一种学问的所以然。</p><p class="ql-block"> 孔子如果不坚持自主学习,而是满足于自己的学问,满足于做一个贤人,不坚持用游学和讲学优化和完善自己的学问,他就成不了圣人。</p><p class="ql-block"> 王阳明如果满足于做一个程朱理学的传人,不敢质疑前人的理论,不敢打破现有的格局,那么他就创立不了自己的《阳明心学》。</p><p class="ql-block"> 知其然只是学习,知其所以然才是好学。每一个有成就的人,都是喜欢多问几个为什么的人。</p><p class="ql-block"> 就像我们学习《论语》,为什么这句话这么说?它是在怎样的背景下总结出来的?它曾经发挥过怎样的作用?它对当下有什么现实意义?</p><p class="ql-block"> 当我们将每一个问题都弄明白了,我们便真正学到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任何一种学问,在没有经过实践验证,没有经过与高人探讨的情况下,尽量少说。多说不代表正确,多说还可能让自己陷入舆论的漩涡,反倒无法专注学习。</p><p class="ql-block"> 每一种发明,都经历过千万次失败。每一种学说,都曾遭遇过无数人质疑。每一种成功,都经过几年甚至几十年的不懈努力。</p><p class="ql-block"> 耐得住寂寞的人,才能将学习这件事变得纯粹而深邃。敢于挑战权威的人,才能将自己的理论放之四海供人辩论。而这一切又需要你有打得开的胸怀,拿得出的谦虚,放得下的虚荣。</p><p class="ql-block"> 经得起失败,才能完善。经得起检验,才是真知识,经得起辩论,才可能成为真理。</p><p class="ql-block"> 学习与好学之间,隔着六个字,专注,实践,修正,缺一不可。</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文字:爱吾爱</p><p class="ql-block">图片:爱吾爱</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