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好戏在长丰</p><p class="ql-block"> 对戏剧的认识,我知之不多。但知道凡有咱中国人的地方,就有好戏。当然,如今的戏剧教育也已纳入义务教育课程了。</p><p class="ql-block"> 确实,许多的英雄传奇,及凄美爱情故事都是被中华戏曲所传唱下来的。如豫剧中《穆桂英挂帅》,咱安徽黄梅戏《天仙配》等等。</p><p class="ql-block"> 其实当前,很多县的剧团已经散伙。可难能之处,我所处的长丰县还拥有自己的国家剧团一长丰县庐剧团。据说他们每年还拍出不少的经典的曲目,如《崔筱斋》、《葡萄书记》、《马郢计划》等等,且多引起不小的反响。</p><p class="ql-block"> 如今在各种短平快的艺术形式及媒介的热播下,我想长丰这些地方文化的捍卫者们一定也付出了很多心血。</p><p class="ql-block">记得小时候,在我的老家,我那时真是不大喜欢听戏的。究其原因,跟不上调,也咬不准字,还认为那是花拳秀腿,都是“假”的。戏曲艺术的综合性太强,因为感觉这种艺术它确实需要一定的文化底蕴甚至健康体魄。它可不像那些流行歌曲可随心所欲的唱,它可是讲规则的。可谓“台上一分功,台下十年功”,“不以规矩 ,不能成方圆”!</p><p class="ql-block"> 后来知道,戏曲的综合性不仅表现在它融汇各个艺术门类,而且还体现在它精湛涵厚的表演艺术上。其中,唱、念、做、打的技法要求高。唱,讲究"字正腔圆”;念,即朗诵技法,要求严格,打还要有一定的武术功底。 对于咱安徽,对中国的戏曲是做出重大贡献的,尤其徽班进京成就了第一国剧“京剧”。</p><p class="ql-block"> 但是当前,各地方小剧团能红红火火的生存,我想他们真不易。我甚至认为:一是他们有没有名家的引领,敢于创新。二是有没有技术的支撑即舞台音响,灯光服饰等。三是演职人员有没有甘于对戏剧事业的平凡和热爱。四是有没有党和政府的强力支持。</p><p class="ql-block"> 后来,通过长丰剧团的多次送戏下乡,送戏到校,送戏到省城。我亲耳聆听到了那台下那热情的掌声,及看到台上那生动的一招一式的表演,更有拜读那些专家在安徽大剧院观剧后的高度点评,长丰剧团他们真的不容易,我对他们内心也寡目相看!</p><p class="ql-block"> 还记得前些年,我就在这千年古镇的大广场前,只见一个长者一边叙说着庐剧的历史,一边还向我们科普着庐剧的唱腔要领。趁着席间,我便和那主持人纪老师呱了几句,从而得知,他们中的很多人其实就是地方戏的爱好者,更是地方文化的传播者,因为我也知道庐剧非常讲究地方的腔色,得点技术。尤其,他们还拍导出一些让孩子共鸣的作品。</p><p class="ql-block"> 后来,我更是通过他们剧团频频更换的一些短视频,我更知道了长丰戏剧的成就,那舞台的唯美,那主持人的精气神,真的把长丰人的斗志表现淋漓尽致,其实大家都知道,如今演地方戏真挣不了多少钱,估计他们只唯热爱!</p><p class="ql-block"> 我也希望在乙巳蛇年里,长丰剧团佳作频传,伴着这如今千亿县的经济浪潮,好戏连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