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甲辰辞旧岁,乙巳耀辉煌,金龙圆美梦,灵蛇启新航。春节,是岁月的坐标和情感的寄托,是万象更新的标记、辞旧迎新的枢纽,也是最能唤起人民群众文化自信和文化认同的节日。每一项春节年俗的背后,都流淌着浓浓“年味”、绵绵“乡愁”、脉脉“温情”。</p><p class="ql-block"> 2025年2月5日下午,国家非遗“漯河芯子” 在刁镇漯河崖村文化广场隆重亮相。区老年大学摄影班张沂博、吴秀山、侯祥雍应邀参加了该村庆春节扛芯子展演活动。平坦宽大的广场上大红灯笼和彩旗迎风飘飘,四周站满了四邻八乡前来观看表演的村民,大喇叭里播放着喜庆的乐曲,这一切构成了一幅美丽乡村的优美画卷。</p><p class="ql-block"> 舞不尽的欢乐祥和,扛不完的喜庆团圆。在欢快热烈的锣鼓声中,秧歌队的妇女们身着鲜艳的服装,步伐轻快而稳健,随着锣鼓的节奏翩翩起舞,如同一群欢快的蝴蝶在花丛中穿梭。一对对旱船如同水上漂,手持船浆的老夫醉翁一样扭来扭去,与船里的老妻打情骂俏,他们似挑似逗、似舞似扭,滑稽的造型和绝妙的配合令人忍俊不禁。最引人瞩目的就是扛芯子表演了。化着精致古代妆容的幼童,穿着古装戏服的少男少女,站在2米多高的芯杆上,稚嫩的脸上面带着微笑、小巧的双手舞动着水袖,优雅而可爱、惊险而有趣。扛着每架芯子的全是经验非常丰富、体力异常充沛的壮年汉子。他们按照总指挥的哨音和手势,时而雁形碎步、时而穿叉颠步、时而一字排开、时而左右摇摆,做着不同动作、摆出不同造型,令人眼花缭乱、目不睱接。尽管春寒料峭、气温较低,但每个人的脸上依旧泛着汗珠。《穆桂英》《李清照》《大刀王怀女》《还珠格格》等等不同扮演主题的六台芯子表演引人入胜,让观看的广大乡亲们鼓掌声绵绵不绝。</p> <p class="ql-block"> 提起“漯河芯子”,可谓声名远扬、老少皆知。这是诞生于济南巿东北部一带的一种独特的民间表演艺术形式。据史载起源于清朝乾隆年间,迄今已有二百七十多年的历史了。通过辈辈代代传承人的改进表演形式、更新表演剧目,逐步吸取杂技、舞蹈、秧歌的表演精华,使“漯河芯子”有了“杂技之惊险、秧歌之情韵、舞蹈之美感”的盛誉,并扬名齐鲁大地。2006年10月在广东番禺获得第八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2008年6月成功入选第二批“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同年12月成功登陆中央电视台《星光大道》舞台。</p><p class="ql-block"> 每年春节或大型活动,漯河崖村的扛芯子都必不可少。去年4月份,在章丘《大地欢歌•春溢章丘》2024年村晚和2025年《农民心•农民情》第七届农民春晚展演活动中,“漯河芯子”可谓是出尽风头、名满天下,赢得了媒体和网络的盛赞。</p><p class="ql-block"> 如今在漯河崖村,扛芯子这项古老的民间艺术已深深扎根于人们的心里,男女老少都满怀热情地投入到扛芯子的传承中。白发苍苍的老人,用他们丰富的经验和对传统文化的深厚情感,悉心指导后辈;年幼的孩童和青壮年们,用坚定的信念,成为扛芯子传承的中流砥柱。那高高耸立的芯子,承载着村民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传统艺术的敬重,也让漯河芯子这一独特的文化瑰宝在岁月的长河中闪耀着不灭的光芒,不断延续着它的传奇与魅力。</p> <p class="ql-block">漯河广场喜味浓,</p><p class="ql-block">欢庆锣鼓响彻空。</p><p class="ql-block">秧歌扭舞戏金蛇,</p><p class="ql-block">旱船摆尾迎春风。</p><p class="ql-block">最是亮眼扛芯子,</p><p class="ql-block">靓男俊女踏歌声。</p><p class="ql-block">国家非遗长旺盛,</p><p class="ql-block">民俗文化永相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