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赤壁之战后,信心爆棚的孙权对曹魏发动了多次进攻作战,焦点在合肥。合肥是东吴北伐的必经之路,地理位置极其重要,得合肥则可以“西问申、蔡,北向徐、寿,争胜于中原”。为此,东吴先后发动了六次合肥之战。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东吴六攻合肥,两次兵败而逃,四次不克而还,损兵折将,未得寸土。</p><p class="ql-block">再看经历了赤壁大败的曹魏,也没失主动,屡屡出兵伐吴。特别是自建安十六年(211)后的四十年间,先后对东吴发动了四次濡须之战。因为曹操要渡江伐吴,必定要从巢湖,经濡须口进入长江。曹操如果拿下濡须口,东吴的长江岸防就会门户大开,就可以随时直逼吴都建业。四次濡须之战,吴军总体表现神勇。第一次濡须之战,在两军相持一个多月后,曹操北撤。第二次濡须之战,在曹操的猛攻之下,吕蒙、蒋钦、周泰等人率军奋勇抵抗,但东吴军队渐渐力不能支,孙权被迫率军退走,并遣使请降。曹操虽然取得胜利,但由于后方不稳,朝堂之中的反对势力蠢蠢欲动,再加上西线还有刘备进逼汉中,不具备大规模渡江条件的曹军见好就收,退出了濡须一线,东吴重新控制了濡须。第三次濡须之战,曹仁惨败于朱桓。第四次濡须之战,司马昭惨败于诸葛恪。</p><p class="ql-block">那么,在曹魏军队面前,东吴军队为什么表现得攻如病猫、守如猛虎呢?</p><p class="ql-block">《孙子兵法.地形篇》曰:“夫地形者,兵之助也。”在古代战争中,由于技术手段的限制,军队攻城拔寨的能力非常有限。力量处于相对劣势的一方如果采取守势,可以借助有利的地形条件,有效弥补力量上的不足,有效挫败对方的进攻,而求得“自保而全胜”。只有在力量上占据绝对优势的一方,才能抵消对方的“防守地利”,赢得进攻作战的胜利。故《孙子兵法.形篇》有曰:“不可胜者,守也;可胜者,攻也。”东吴与曹魏虽然在力量上有差距,但在三国的中前期,双方力量对比并不悬殊,都还没有达到可以抵消“防守地利”的程度,采取进攻行动的一方,获胜的机率是非常低的。那么,东吴军队在合肥之战与濡须之战中的表现判若两军,就不难理解了。</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22px;">老路名片:</i></p><p class="ql-block"><i>路秀儒,军封大校,人封作家,自封学人,时封兵学专家。曾任原济南军区司令部办公室副主任、某基地司令员、军区司令部某部部长,现为山东孙子研究会副会长、专家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孙子研究》杂志主编,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烟台大学客座教授。先后出版著作17部,多部获全国性和山东省奖项。</i></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为文追求:独辟视角,原创深耕!</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