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史钩沉:博习高等医学堂毕业生陶漱石(Emma Dau)

钾锂云母

<p class="ql-block">2025年新春假期,偶然搜索到《西洋镜:一个美国女记者眼中的民国名流》这本书(李晓宇译,2017年·,台海出版社),里面有这样一段记录:“苏州的艾玛·道医生是位宁静、优雅、迷人的女子,也是托克纪念医院的领导者。她是第一位参与美国红十字小组西伯利亚之行的中国女子,结束这次冒险之后,她去美国生活了一年,在那里学习英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看到“第一位参与美国红十字小组西伯利亚之行的中国女子”,我便意识到这个所谓的艾玛·道医生应当就是Emma Dau,即陶漱石医生。关于陶漱石早年的记载,现在已经很少见到。为了确证,赶紧在网上搜索英文原书,发现原书的书名是“Chinese Lanterns”,艾玛·道的英文的确是Emma Dau。没有想到,竟然能在这本书里发现对陶漱石医生的描述。同时发现,格蕾丝·汤普森·西登(Grace Thompson Seton,1872—1959)首版于1924年的“Chinese Lanterns”这本书,早在2015年已有中文译本出现,书名为《中国灯笼,一个美国记者眼中的民国名媛》(邱丽媛译)。遗憾的是,两个译本均将Emma Dau翻译为道净真。托克纪念医院,即Tooker Memorial Hospital ,是美国长老会在苏州建立的教会医院,它的中文名为“上津桥妇孺医院”,也没有准确地翻译出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陶漱石(1888-1984),于1909年进入苏州天赐庄的妇孺医院女医学堂,1914年夏毕业,后留妇孺医院任职;1915年2月参加了中华医学会成立会,是二十一位创始会员之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关于她所读的学校,有几种说法,例如博习医学堂,妇孺医院女医学堂和博习高等医学堂,《博习医院成绩记》中作了简明扼要的概述:“本院开办以来,所有成绩中之极有趣味而裨益良多者,即医学堂是也。此学堂由蓝柏二医士创办时在1882年,当初命名为曰:博习医学堂,未几与妇孺医院所设之女医学堂联合办理,范围略大,遂取名曰:博习高等医学堂。越时,本院一方面归并於东吴大学堂,遂成东吴大学堂中之医学院,此院于1909年停办”。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样看来,陶漱石应当是博习高等医学堂的最后一届学生。据陶的口述:“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天赐庄妇孺医院的美籍医生请求美国红十字会让我们到前方去做救护工作。获准后,本院一部分工作人员在1917年秋加入了万国红十字会,由两名美籍医师及美籍护士长带领十三个中国女子(医生陶漱石,药剂师陈赓萍,护士六人,医学生五人)到了海参崴。因战事厉害,我们就留在那里做后方医务工作和难民工作。真是大开了眼界,医务上也很有进步,设立的红十字会医院天天有士兵和难民来院门诊。1918年春,大战结束,我们十三人平安返回医院工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既然讲到这个陶漱石,十几年前我在新浪博客写过一篇博文,题目是“<a href="https://blog.sina.com.cn/s/blog_6ad1e4c40100qup1.html" target="_blank"><i> </i>闲话一战:苏州有红十字会医疗队一战前往海参崴时间小考</a>”,因为新浪常常不能正常显示,我重新贴在下面:</p><p class="ql-block">https://blog.sina.com.cn/s/blog_6ad1e4c40100qup1.html</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11-03-09 07:56:25 </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u>闲话一战:苏州有红十字会医疗队一战前往海参崴时间小考 </u></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u style="color:rgb(237, 35, 8);">今年二月二十七日,美国硕果仅存的一战老兵弗兰克.布克尔斯(FrankBuckles)以110岁高龄去世,成了一条大新闻,各大传媒均有报道。他的去世,将世界上幸存的一战老兵的人数降为两人,仅有一名109岁的澳大利亚男子与一名110岁的英国妇女尚在人间。</u></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u style="color:rgb(237, 35, 8);">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年8月—1918年11月),相对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对中国人而言,比较遥远。几年前,母校苏州大学研究健康教育的陈永生主任医师发现了一段珍贵的史实:苏州曾于1917年派出一支医疗队前往海参崴,这证明了中国除曾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派华工到欧洲出力外,也曾积极出动医疗力量支援协约国的战争,也是现在能够找到“一战”期间中国派医疗队外出的铁证。(参见:http://news.2500sz.com/news/sz/2007/12/17/sz-14-59-51-1605.shtml)</u></p><p class="ql-block"><u style="color:rgb(237, 35, 8);"> </u></p><p class="ql-block"><u style="color:rgb(237, 35, 8);">陈永生的发现,来自1988年第2期的《苏州史志资料选辑》中有这样一段资料,是由原苏州结核病院医师虞立安采访而得的陶漱石(陶于1909年进苏州妇孺医院学习,1914年毕业留院教书)的口述资料:“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医院美籍医生请求美国红十字会让我们到前方去做救护工作。获准后在1917年秋本院一部分工作人员加入了万国红十字会,后由两名美籍医师ElhelPolk和孟医师及美籍护士长带领我们十三个中国女子(内六个护士,五个医学生,一个药剂师陈赓萍,一个医生陶漱石)到了海参崴。因战事厉害,我们就留在那里做后方医务工作和难民工作。真大开了我们的眼界,在医务上也很有进步。设立的红十字会医院天天有门诊,与兵和难民打交道……1918年春,大战结束,我们十三人平安返回并仍在医院工作”。</u></p><p class="ql-block"><u style="color:rgb(237, 35, 8);"> </u></p><p class="ql-block"><u style="color:rgb(237, 35, 8);">江苏省红十字会的“历史沿革”里,也有类似的介绍:民国6年(1917年)苏州妇孺医院派遣女医师陶漱石,女药师陈广萍及两位美籍医师与护士长5人,率领11位医学生、护生赴海参崴参加国际红十字会救护队,次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返回。(参见:http://www.jssdfz.com:8080/dfz/book/wsz2/D15/D1J.html)</u></p><p class="ql-block"><u style="color:rgb(237, 35, 8);"> </u></p><p class="ql-block"><u style="color:rgb(237, 35, 8);">然而,中国红十字会大事年表,则在1918年的栏目里写道:本会派参战(第一次世界大战)救护医队赴海参崴。</u></p><p class="ql-block"><u style="color:rgb(237, 35, 8);"> </u></p><p class="ql-block"><u style="color:rgb(237, 35, 8);">当时已是94岁高龄的陶漱石医师回忆的史实是否确切呢?中国医疗队究竟是1917年,还是1918年派往西伯利亚的海参崴?他们是1918年春还是1919年春回国?来自苏州的红十字会医疗队,一共有多少人?16人还是17人?</u></p><p class="ql-block"><u style="color:rgb(237, 35, 8);"> </u></p><p class="ql-block"><u style="color:rgb(237, 35, 8);">陈永生先生经过多种检索求证,在1919年7月10日(中华民国八年)的《申报》上,发现一段非常珍贵的报道。这段报道和陶漱石的回忆很吻合。这份当时在全国颇有影响的报纸以《苏州天赐庄女医学堂第七届毕业摄影》为题的报道中写道:“苏州天赐庄女医学堂(即苏州天赐庄妇孺医院所办女医学堂)……毕业女生张梅嶺、关柔嫣、曾志春、钟淑贞、关柔婉5人……此五人者均于去年往海参崴红十字会服务者也。”</u></p><p class="ql-block"><u style="color:rgb(237, 35, 8);"> </u></p><p class="ql-block"><u style="color:rgb(237, 35, 8);">从这段1919年的文字可以推测,“去年往海参崴”,当在1918年。</u></p><p class="ql-block"><u style="color:rgb(237, 35, 8);"> </u></p><p class="ql-block"><u style="color:rgb(237, 35, 8);">我在网上搜索,发现1918年10月10日新加坡的英文“海峡时报”(The Straits Times),刊登了一篇题为“红十字医疗队奔赴西伯利亚”(RED CROSS UNIT TO SIBERIA)的文章,副标题为“香港乐意提供护士”,上面提到,“第一支完整的美国红十字医疗队从中国派往西伯利亚。医疗队是在9月19日乘坐辛比尔斯克汽船(steamer Simbirsk)离开上海,前往海参崴(Vladivostok)。共计34人。有医生6名,护士26名(包括16名中国人,其中男性三名),驾驶员2人。。。医疗队分A B两组。。。B组完全来自苏州的Mary Black Hospital(后关闭),两名带队女医生是Ethel Polk 和 Louise Ingersoll,两名护士是Hood 和 Pitts小姐”。。。。这与陶漱石回忆出的十三个中国女子(六个护士,五个医学生,一个药剂师,一个医生)相吻合,但出发时间是1918年9月。</u></p><p class="ql-block"><u style="color:rgb(237, 35, 8);"> </u></p><p class="ql-block"><u style="color:rgb(237, 35, 8);">Ethel Polk后来(1935年)在“Medical review of reviews”杂志的一篇文章中回忆道:应西伯利亚之需,我从苏州的女医学堂和医院组织了一个十七人的医疗小组。美国医生有我和Dr. Louise Ingersoll, 两名美国护士是Howe 和 Pitts小姐,两名中国女医生,Van和Dau,还有五名医学生,均将进入第五年学习。。。。我们在上海离开,1918年九月下旬抵达海参崴(I responded to the Siberian call by organizing a unit of seventeen from the Soochow Medical College and Hospital. This unit, consisting of two American women doctors, Dr. Louise Ingersoll, now of Asheville, N. C, and myself, two American nurses, Misses Howe and Pitts, two Chinese women doctors, Doctors Van and Dau, five Chinese medical students— girls just ready for their fifth year's work ......We left Shanghai and arrived in Vladivostok in the latter part of September, 1918…)</u></p><p class="ql-block"><u style="color:rgb(237, 35, 8);"> </u></p><p class="ql-block"><u style="color:rgb(237, 35, 8);">Dau 即Dr. Emma Dau,陶漱石。</u></p><p class="ql-block"><u style="color:rgb(237, 35, 8);">Van, 即Dr. Lucille Van。是否就是陈赓萍?</u></p><p class="ql-block"><u style="color:rgb(237, 35, 8);"> </u></p> 《中国灯笼》英文初版(1924) 李晓宇译本(2017) 邱丽媛译本(2015) 陶漱石(1888~1984) 中华医学会成立会创始会员介绍 《中国灯笼》对陶漱石(右下图)的描写 《中国灯笼》里也有对Mary Stone(石美玉)的描写 中间的大门便是妇孺医院和女医学堂,陶漱石毕业的学校 陶漱石口述文字(1) 陶漱石口述文字(2) 陶漱石口述文字(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