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我与伯劳鸟的邂逅始于对这种独特鸟类的好奇。伯劳鸟(学名Lanius),是雀形目伯劳科的一类鸟类,共有32种,广泛分布于全球各地,主要栖息于低山、平原和荒漠的林缘、疏林与灌丛。我了解到伯劳鸟的喙粗壮而强壮,尖端具钩,嘴须发达,体色多为灰色、黑色、白色和红棕色。它们通常以昆虫为食,但也会捕食青蛙、老鼠甚至其他小型鸟类。伯劳鸟性情凶猛,善于突然袭击猎物,常将猎物挂在树枝上撕食,因此被称为“屠夫鸟”。我渴望在自然中亲眼见到这种鸟类,于是踏上了寻找伯劳鸟的原生态拍摄之旅。</p> <p class="ql-block">我漫步在自然之中,一片美丽的自然风光映入眼帘。一只长尾伯劳站在木桩上,它似乎在享受着这片刻的宁静,周围的花朵五彩斑斓,仿佛是大自然为它精心布置的舞台。我悄悄靠近,想要用镜头捕捉这美好的瞬间,它却并没有被我打扰,依旧静静地站在那里,像是在思考着什么。</p> <p class="ql-block">棕背伯劳 (英文名:Long-tailed Shrike,学名:Lanius schach),是雀形目伯劳科伯劳属的鸟类。俗称: 桂来姆、黄伯劳,直译: 长尾伯劳,分布广泛,遍及亚洲,从远东至澳新界,包括小巽他群岛和新几内亚东部。成鸟具黑色贯眼纹或顶冠,尾长且黑,上体偏灰,下体偏棕。在中国东部沿海及南部,包括台湾和海南等省,为常见留鸟。</p><p class="ql-block">体型中等,长度约20-25厘米,重量在33-53克之间。成鸟特征明显,额头和面部具黑色面具,延伸至颈部侧面,冠至背部暗灰色,背部和臀部橙色。翼黑,初级飞羽基部有显著白色斑块。尾巴黑色,末端白色,外侧尾羽边缘淡黄色。喉咙白色,下体白色,侧胸和两胁橙色。亚种差异主要体现在大小、尾长和头部及上体颜色。幼鸟较难与其他伯劳幼鸟区分,面部面具缩小,上体棕色,具细密的暗色纵纹,翅膀棕色,边缘橙黄色,初级飞羽尖端淡色,喉部白色,下体白色,带有橙黄色调和变化的暗色虫蚀状纹。</p> <p class="ql-block">继续前行,我看到一棵光秃秃的老树干上停歇着一只伯劳鸟。它有着黑色的头部,身体主要是棕色,并带有白色斑点。它静静地停在那里,或许是在寻找着猎物,又或许是在休息,我静静地等待着,想要记录下它的一举一动。</p> <p class="ql-block">在绿色的背景下,一只灰色背白腹的伯劳鸟栖息于枝头。这只鸟有着明显的灰黑相间的羽毛特征,格外醒目。它站在那里,像是在守护着这片领地,我举起相机,想要定格这充满生机的画面。</p> <p class="ql-block">牛头伯劳 (英文名:Bull-headed Shrike,学名:Lanius bucephalus),是雀形目伯劳科伯劳属的小型鸟类,以其独特的羽色和牛头般的外观著称。分布于东亚,包括东北中国、韩国、日本和远东俄罗斯等地。偏好开阔生境,如农田、林缘地带和城市公园。主要以昆虫为食,也会捕食小型脊椎动物。</p> <p class="ql-block">我有幸见到了虎纹伯劳(英文名:Tiger Shrike,学名:Lanius tigrinus),它体型小,尾短,头部呈灰,具黑粗贯眼纹,下体白,双翼栗色带鳞状斑。我了解到它繁殖于吉林、河北至华中及华东,冬季迁往东南亚至大巽他群岛。它栖息于低地至山地的森林、林缘及农田,偏好有散树的环境。在原生态拍摄的过程中,我有幸在树上发现了它,它停歇在那里,仿佛在向我展示它独特的魅力。这次原生态拍摄之旅,我与伯劳鸟有了许多美好的邂逅,也让我更加深刻地了解了这种独特的鸟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