溧阳彭氏历史名人之二(孝行为先)

濑江文化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溧阳彭氏历史名人之二(孝行为先)</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彭留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彭守经,永乐年间人,为人处世注重情谊,对父母长辈很讲究孝敬,被当时的人们所推重。逝世后,他的灵位被供奉在彭氏宗祠的“孝龛”内。(溧阳县志606页)</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彭鹍,字冲霄。弘治八年贡生。因照料老母而不去做官。母亲去世后,在坟边搭庐舍守孝,葬祭都按礼节进行。坟墓前栽两棵松树,枝干生长在一起,白兔驯良。人们以为这是由于他的孝心所感而成。(溧阳县志606页)</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彭山乔,字德高。他天性淳厚而真诚,因侍奉父亲有一片纯洁的孝心而闻名于世。与兄弟友爱相处,年老时感情愈加真挚。曾经把自己的产业让给兄长。拿出家里的全部积蓄送给官府,使兄长出狱。嘉靖二十三年(1544),遇到饥荒,他施粥救济在外流离失所的饥民。四十年(1561)发大水,有一个宜兴人在路上丢了钱,号啕大哭,将要投河自尽。山乔将钱如数偿给。他又曾经让地给邻人,不去计较。有人以田产为借口诉讼,要求增价,他就按照那人所要求的给予,毫无吝色。并且说:“宁可别人来欺侮我,我也不能去欺侮别人。”那些粗暴蛮横的人,听到关于他孝顺父母与待兄弟以至邻人讲仁义的事迹后,都受到感化教育,也不再像从前那样了。他用自己高尚的道德来感化闾里的人们,就是这样。弼塘的厐某特地在他家的门上题:“积善之家”。知县姜博也写了文章进行表彰。八十一岁逝世。马一龙为他写了传。祀奉于乡贤祠内。(溧阳县志609页)</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彭远,字伯宁,在县学里读书,每次考试都列入高等,万历三十二年的贡生。生平以侍奉父母孝顺而闻名于世。他立志要在家终养父母,把不去做官当作一种高尚的气节。曾经让“圆”园给大哥,让田给二哥。邻居有侵占他住宅地的,他也不计较。另外他还烧去债券,赒人之急,放赈救荒,掩埋露尸等,做了许多善事。死后供奉于乡贤祠内。(溧阳县志612页)</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彭育仲,万历年间割股疗母。(县志613页)</p><p class="ql-block"> 彭之俨,字云岫,父亲早年患了重病,亲自侍奉汤药有十几年,从不懈怠。侍奉母亲朱氏,想出多种办法来保养好她的身体。母亲八十四岁,之俨也已六十多岁,他对母亲的爱慕还像搀在手里的孩子一样。支房同族中家境贫困的,常用家里的衣食来周济他们,因此家境中落。晚年时恢复祖业,早晚与同里的耆旧一起下棋来娱乐自己,好像置身于世外,不再有世人的烦恼。善于写作诗文,吴颖评论说:“风格高而不尖刻,气味清而不浑浊。”世人认为这是定评。(溧阳县志616页)</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彭敦直,年幼时就死去父亲,因而停止读书,参加农业生产。他总是设法用美味的饭菜来供养母亲。母亲去世后,居在墓侧庐舍守坟三年,足迹不进私室。有一位邻居被人诬陷犯了盗杀罪,他知道是受冤屈十分同情,拿出了自己的全部家产来救他。另外,他曾经出钱替别人赎回卖出的妻子,并且供给他们衣食。(溧阳县志616页)</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彭祯源,字培和。他是彭谦的曾孙,未成年入县学,学识渊博。被当时人所推重。性情十分孝顺,父亲曾患痈疽,他用口吮吸脓血,衣不解带地服侍了一个多月。父亲死后,他悲痛地生了一场大病。每年的忌辰一定要披麻戴孝哭泣着祭奠。两个哥哥相继逝世,他办理丧葬竭尽心力,抚养侄儿像自己儿子一样。督学推举他为“行优”来表彰他。晚年时更加善于写诗,著有《呆庵集》若干卷。(溧阳县志617页)</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彭绅,字锡我。性情异常淳厚,侍奉双亲十分诚敬。在居丧守孝期间,强盗经过他的住处时互相告诫不入说:“这是孝子住的房屋啊!”他待堂房兄弟与同胞一样,其中有一个因为贫穷要出卖自己的楼房,他给了钱而不要这楼房;有的人所种的田常常被水淹没,卖不出去,他用自己的田调换。亲朋中有人在远方做官死了,他去把灵柩运回家乡,并且帮着安排丧葬。有的人贫穷不能娶妻,他甚至卖了自己的家产来给以帮助。他爱好做的义举大致如此。一生中读书以“明理”为宗旨。康熙二十五年成为贡生。因次子会淇被封为中宪大夫侍讲学士。县里推举他为“乡饮大宾”,祀于乡贤祠。(溧阳县志622-623页)</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彭玉书,字兆五,监生,考试后授州同。为人淳厚谨慎,待父母孝顺,对兄弟友爱,待人和蔼可亲,不轻易取人之物,不骄不竞,全县都尊他为德高望重的长者。父亲嘉捷担任崇安县丞时患了病,与弟弟玉佩割股和药进献,父亲的病得到痊愈。玉书因儿子朝佐赠文林郎。(溧阳县志623-624)</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彭服先,康熙时人。他对父母的孝诚超过了一般人,治愈了母亲的危难疾病。逝后供祭于彭氏宗祠的“孝龛”内。(溧阳县志624页)</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彭世豫,是进士彭士俊的孙子。父亲宝文在世豫兄弟出生后不久,出外游历了,三十年还没回家。世豫一个人出去寻找父亲,几乎跑遍了古楚国(译注:楚国包括今湖南、湖北、安徽、江苏、浙江及四川、山东、广西、陕西局部与广东、广西)。凡是荒山、瘴水、蛮洞、獞溪等险恶之处,只要稍有一点影踪与怀疑,就前往寻找。途中两次遭到偷窃,一次染上重病。在野外露宿,饱受饥寒之苦,差一点葬身虎口,多次临近死亡的绝境,但始终不悔不倦。最后得到一位姓彭的骸骨,将要把它包扎好带回溧阳时,突然尸骸变得很沉重,拿不动它,而且听到鬼哭之声,于是仍旧埋在原处。世豫在外漂泊五年之久,四处乱撞,像无家可归的人一样。同里的陈嘉猷在宁乡任知县,把他送回家乡,不久他就死了。(溧阳县志625-626页)</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