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行偶记……南京玻璃纤维设计研究院(南京非遗玩具博物馆)

水木清晨

<p class="ql-block"><b>闲逛中的发现……网上信息说,南京玻纤院秋冬值得走走,欣然而行。玻纤院…全称南京玻璃纤维研究设计院,在那个年代,这个设计院在南京小有名气。回到家想到像以往一样作个美篇以存记,想到现在热火的DPCK,试试请它操劳吧。输入若干个关键词,深度思考,十秒钟不到,文案呈现了,哈哈!与我心中的文案相似度近90%,神奇!厉害!超棒!就是它啦!</b></p> <p class="ql-block"><b>正月初八的南京,空气中还飘着淡淡的年味。我踩着细碎的阳光,走进了南京玻璃纤维设计研究院。这座始建于上世纪五十年代的老厂区,如今正以一种新的姿态迎接着慕名而来的访客。</b></p><p class="ql-block"><b>远远望去,那座红白相间的水塔静静矗立,像一位沉默的守望者。走近了才发现,水塔的斑驳外墙上爬满了岁月的痕迹,砖缝间钻出的青苔在阳光下泛着微光。这座曾经为工厂供水的水塔,如今成了年轻人争相打卡的网红地标。我不禁莞尔,时代的风向标转得真快,工业时代的庞然大物,转眼就成了文艺青年镜头里的宠儿。拐过水塔,一栋老厂房改造的咖啡馆映入眼帘。推开门的瞬间,浓郁的咖啡香扑面而来。最引人注目的是那面装饰墙,上面错落有致地镶嵌着各式各样的玻璃器皿,在阳光下折射出七彩光芒。这些玻璃制品都是厂区曾经生产的样品,如今成了独特的装饰品。我点了一杯拿铁,坐在落地窗前,看着阳光透过玻璃墙洒进来,在地面上投下斑驳的光影。正当我沉浸在咖啡的醇香中时,一块"回艺美术馆"的指示牌吸引了我的目光。顺着指引,我来到了一栋红砖老厂房前。推开展厅的门,仿佛穿越到了另一个世界。这里正在举办"中国非遗玩具博物展",展厅里陈列着来自全国各地的传统玩具:天津泥人张的彩塑娃娃憨态可掬,惠山泥人的戏曲人物栩栩如生,陕西的布老虎威风凛凛,山东的泥叫叫造型夸张,还有各式各样的风车在微风中轻轻转动......每一件展品都承载着匠人的巧思和童年的记忆,散发着浓郁的乡土气息。</b></p><p class="ql-block"><b>最让我驻足的是一个精致的风筝展区。南京的曹氏风筝、天津的杨柳青风筝、潍坊的龙头蜈蚣风筝......五彩斑斓的风筝在展厅上空盘旋,仿佛随时会乘风而去。展区一角,一位老师傅正在现场制作风筝。他手中的竹篾弯折成优美的弧线,细密的丝线在骨架上穿梭,不一会儿,一只蝴蝶风筝的雏形就跃然眼前。老师傅说,做风筝讲究"扎、糊、绘、放"四艺,每一道工序都需要极大的耐心。看着这些充满童趣的玩具,我忽然明白,它们不仅仅是简单的玩物,更是劳动人民快乐生活的创造。天津泥人张的创始人张明山,原本只是个捏泥人谋生的手艺人,却凭着对生活的热爱,将这门手艺发扬光大;惠山泥人的匠人们,将戏曲人物的神韵捏进了泥巴里;那些制作布老虎的母亲们,将对孩子的祝福缝进了每一针每一线......这些玩具,承载着不同时代的文化记忆,诉说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知不觉间,夕阳的余晖已经染红了老厂房的砖墙。走出美术馆,我回头望了望那座水塔,它依然静静地矗立在那里,见证着这片土地的变迁。从工业重地到文化园区,从机器轰鸣到艺术熏陶,这片老厂区正在书写着新的故事。而那些承载着匠人智慧的非遗玩具,也在这里找到了新的生命。</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回家的路上,我的脑海里还回响着展厅里孩子们欢快的笑声。在这个快速变迁的时代,或许正是这些传统的手工艺品,让我们找到了与过去对话的方式,也让年味多了一份文化的温度。那些泥人、布老虎、风车,不仅是玩具,更是一代代人传递快乐的载体,是乡土中国最生动的文化符号。</b></p> <p class="ql-block"><b>回艺艺术馆的形像标识……大阿福,源于惠山泥人。</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