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向火 </p><p class="ql-block"> “向火”是方言,是农村的土话,意即烤火。在农村,一到冬天是闲月,基本无事可做,八十年代,刚刚分田到户,那时候电视机都还没有普及。吃饱喝足之后,没什么可消遣的,似乎劲儿都没处使了。男人们于是扛着一把锄头,去田野里、土坡上四处搜寻,看有没有锯了树之后留下的树桩子、树篼子之类的,一旦搜寻到,便脱掉棉袄,挥锄大挖起来。可别说,这树桩子、树篼子用在下雪天“向火”那真是没话说,不仅火势大,又耐烧,一个稍大点的树篼子可以向两天火呢。</p><p class="ql-block"> 总是觉得那时候的冬天比现在冷些,一到冬天总要下雪的,下的也很大,尤其是上牛皮凛的时候,堰塘的水几乎全结了厚厚的一层冰,小孩子都可以在上面行走自如,那叫一个冷哦!像这样天寒地冻的日子,除了“向火”又能做什么呢?</p><p class="ql-block">下雪天,大人们不用做农活,孩子也放假了,早上便很少看到早起的人了,偶尔有老人瞌睡少的,起来开门、牵牛喝水、把猪食、鸡食外,其他人基本上都在热呼呼的被窝里没起来,也不用吃早饭,一天只吃两顿就行了。磨磨蹭蹭的到了中午,起来吃过中饭后,便开始寻找活动消遣的地方,“向火”自然是首选,既驱寒又人多好玩。</p><p class="ql-block"> 有勤快人就有懒人,也不是每家都有树篼子的,要“向火”的便自然而然的聚集到有树篼子的人家去,进门就嚷道“来客哒啊!向火向火,把柴火拿来烧啊。”于是主人便笑嘻嘻从屋后拖出一个树篼子来,就放在堂屋中间摆开阵势,众人围坐一圈。那个年代农村住的大多数还是土墙屋,“向火”可以连火盆都不需要,直接把树篼子放在地上烧。“向火”的大多是女人和孩子,女人们都带着针线活计,边聊天边做活计,又热乎,两不耽误。</p><p class="ql-block"> 小孩子的屁股就像长了刺,是断然不肯规规矩矩坐下来“向火”的,不是拿根棍子捅火玩,捅的火星四溅,烟灰乱飞,就是跑进跑出,任雪风见缝插针地“嗖嗖”往屋里挤。于是,先是呵斥声起,继而是手掌落在衣服上的“噗噗”声,接着“哇哇”的哭声就窜向屋顶,窜出屋外了。主人家就少不得去拿出几个红薯,几个土豆来埋在火里,待烧熟后好塞住那些“哇哇”大哭的嘴巴,以换取暂时的安宁。</p><p class="ql-block"> 女人们聊天的话题就多了,男人、孩子、婆婆、日常琐碎、人情往来;有烦恼的 在这里一说出来,就好像被温暖的柴火给融化了,根本不是事了;有婆媳矛盾的让众姐妹一分析,也豁然开朗,也不值一提了。</p><p class="ql-block"> 自从分田到户,家家都是朝着小康的道路奋勇向前,平常都是忙的丢了杨叉捡扫帚的,忙完水田忙旱田,还要侍弄菜地,虽是一个湾子里住着,低头不见抬头见的,却很少有这样的机会聚在一起闲聊的,只有在寒冬腊月,只有“向火”才让大家能这样悠闲自在的尽情说笑。</p><p class="ql-block"> 现在虽有取暖器,总觉得没有烧树篼子来的大气和敞快。在我们还很年幼的时候,在还不知道取暖器和空调为何物的年代,”向火“于我们是非常温暖的享受。很怀念有“火向”的日子,那是一个时代的印记;一场温暖的记忆;一片温馨的回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