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李菲

<p class="ql-block">心中那片桃源</p><p class="ql-block"> 陶渊明的那篇《桃花源记》几乎尽人皆知,他这样描述:沿溪而上有桃花夹岸,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至入内,房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男女皆怡然自得。从他的描述里我们感受到那是一个多么美丽多么令人神往的地方。自此,但凡美好的人们心向往之的皆可被称之为“桃花源”,我想,每个人心中都会有一个自己的“桃源”吧!而文学这块园地便是我心中的“桃源”了。</p><p class="ql-block"> 上学时我成绩并不优异且偏科,上课时偷看小说被老师点起来回答问题时,茫然不知所措地答非所问驴头不对马嘴闹出不少笑话,我被那些小说迷住了魂魄,如同着魔般无法自拔,上课忍不住偷看的事时有发生,我想我的文学梦就是在那些疯狂看书的日子里悄然滋生的。文字实在是个很有趣很神奇的东西,再平凡的事物经过了文字的渲染、雕琢、变得不一样了;都因了文字而生动,而活泼,而雅致,而诗意起来,这就是文字的魅力所在,是文字让它们鲜活、饱满,是文字赋予了它们生命;看小说就如同看到一个个活生生的人站在你面前,嬉笑怒骂,那么真实立体,让你在它的世界里喜怒哀乐,浑然忘却现实里还有一个世界,焉能让我不入迷?不沉醉?老舍曾对写作者做过一个恰如其分的比喻:一个作家实在就是个全能的演员,能用一支笔写出王二、张三与李四的语言,而且写的恰如其分。</p><p class="ql-block"> 我特别佩服那些能写的人,或妙语如珠,或深情款款,或深刻严谨,或委婉含蓄,那些美妙的文字都能将你引入他给你营造的空间里流连忘返,沉醉陶然。都说文如其人,对此我是深信不疑的,尤其是散文,不知谁说过,要了解一个作者就去看他的散文,他的人生轨迹亲戚朋友兴趣爱好等基本知道的八九不离十了,小说可以虚构,但散文除了真情实感别无他途。纵观那些文字,有的温婉、有的灵动、有的厚重、有的豪放、字里行间常常可以窥见写作者的影子在飘动。由于常常在文字里与他们谋面,便时常猜测文字后面的那个人,那是有着怎样的睿智头脑和敏感的慧心才写出了如此细腻打动人心的文字呢?</p><p class="ql-block"> 偶然间推开的那扇文学的门(厚德,弹舌音论坛)一如那个武陵渔夫初见桃林的惊喜,这就是我一直心向往之渴慕已久那个“桃源”了,让我梦里寻它千百度,不期然相遇在灯火阑珊处。及至入内,才知道基本都是本土的作者,有的就是身边认识的人,真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啊!原来“桃花源”离我并不遥远,它一直都在我触手可及的地方等着我去发现。著名作家老舍说过:才华是锋刃,辛苦是磨刀石,再锋利的刀刃不磨也会生锈;熟才能生巧,写过一遍,尽管不像样子,也会带来不少好处。只有不断地写作才会逐渐摸到文艺创作的底。有耕耘就有收获,日报的陈云老师,晚报的黄旭升老师都是不遗余力提携新人的有正义感和责任感的好编辑。当我的名字偶尔变成铅字出现在报端时,欣喜和激动不言而喻。</p><p class="ql-block"> 源于爱好源于文字,源于这个“桃源”,多了些文学上的朋友,看他们一个个妙笔生花、文思如涌,敬佩羡慕之余,对文学的热爱更加深了一层。尽管我天资不够聪颖,没有敏捷的思维,又缺乏洞察事物的能力,好比一个资质平平却想要练一门绝世武功的人,始终只能触及皮毛而无法探知其深藏的奥妙。但我有幸找到了文学这块我渴慕已久的“桃源”,哪怕只是在旁边静静地看着,我也觉得甘之如饴。这个“桃源”一如陶渊明笔下描述的那般,美好、和谐、怡然、它成为了我人生中不可或缺一方乐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