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还记得那个说“一切为了人民健康”的主席吗?

参阅消息

<p class="ql-block">今天,重温毛主席的《送瘟神》,备感振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58年6月30日,《人民日报》以《第一面红旗——记江西余江县根本消灭血吸虫病的经过》为题,报道了当地消灭血吸虫病的消息。</p> <h3>此时65岁的毛泽东,得知这一消息后,激动不已,欣然命笔,写成了不朽的诗篇《送瘟神二首》。</h3></br><h3><br></br>1958年毛泽东写下《送瘟神二首》,这两首诗最早发表在1958年10月3日《人民日报》上。<br></br>诗词原文<br></br>读六月三十日人民日报,余江县消灭了血吸虫。浮想联翩,夜不能寐。微风拂煦,旭日临窗。遥望南天,欣然命笔。<br></br>其一<br></br>绿水青山枉自多,华佗无奈小虫何!<br></br>千村薜荔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br></br>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br></br>牛郎欲问瘟神事,一样悲欢逐逝波。<br></br>其二<br></br>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br></br>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br></br>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三河铁臂摇。<br></br>借问瘟君欲何往,纸船明烛照天烧。</h3></br><h3><br></br>诗中,毛泽东的内心世界随着神奇的想象、多变的画面得到了多方面的展示。既有理想,又有现实;既有科学,又有神话;既有对旧中国劳动人民牛马不如苦难生活的叹息,又有为新中国劳动人民精神振奋、斗志昂扬,使祖国出现欣欣向荣景象的喝彩。</h3></br><h3><br></br>这两首诗,情致高昂,想象丰富,气吞山河,鼓舞人心。一个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赤诚之心和爱国爱民之情,跃然诗行。</h3></br><h3><br></br>“党组织、科学家、人民群众,三者结合起来,瘟神就只好走路了。”</h3></br><h3><br></br>——《送瘟神二首》后记节选<br></br>人民利益高于一切<br></br>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挂在心头,是毛泽东的为政理念。新中国成立之初,新生的人民共和国遭遇到血吸虫病这个“瘟神”侵袭。<br></br>长江流域及以南13个省,近1亿人口受到威胁。儿童患病影响发育,妇女得病多不生育。<br></br>在血吸虫病严重流行区,患者相继死亡,人烟凋敝,田地荒芜。为此,毛泽东忧心忡忡,寝食不安。<br></br>毛泽东题词:一切为了人民健康。</h3></br> <h3>1950年冬,上海市郊任屯村农民联名给毛泽东写信,希望尽快治好血吸虫病。据方志载,任屯村属血吸虫病重灾区,1929年有275户960人,至1949年仅154户461人,村中中青年大多丧失劳动能力。</h3></br><h3><br></br>时有民谣:肚胞病,害人精,任屯村里栽祸根;只见死,不见生,有女不嫁任屯村。<br></br>这封信,辗转到了毛泽东手中。<br></br>毛泽东立即指示,派出医疗队,进驻任屯村,送医送药,查病治病!也是同年,新中国第一个血吸虫病防治专业机构——苏南血吸虫病防治总所建立。<br></br>几年下来,任屯村血吸虫病防治取得明显成效。这个小小的村庄,成了毛泽东指挥消灭血吸虫病的第一战场。<br></br>1955年仲夏,正当农忙时节,毛泽东外出视察工作。他一路从北向南,有时细察,有时访问,有时召集当地负责人座谈。<br></br>毛泽东为第一届全国卫生会议题词。<br></br>到了杭州,毛泽东对身边的工作人员说,开会期间不要搞其他活动,要帮助他去了解杭州郊区农民的生活情况。<br></br>于是,这几名工作人员就到杭州郊区的余杭地区去调查访问。<br></br>工作人员回来后,把情况一五一十地报告给了毛泽东,其中讲到了广大群众对治疗血吸虫病看不到希望。<br></br>听后,毛泽东怎么也睡不着。他的卫士李家骥曾回忆一天夜里他值班时的情况,毛主席说,“我睡不着。你们这次去看,那么多孩子,那么多年轻人,那么多上了岁数的老人,都得了血吸虫病,我们工作没有做好啊。”</h3></br><h3><br></br>毛泽东到安徽省博物馆视察防治血吸虫病规划情况。<br></br>于是,毛泽东对此展开了进一步的调查研究。他先后同上海市委和华东地区几个省的省委书记座谈,了解情况,商讨对策。<br></br>1956年2月17日,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毛泽东发出了“全党动员,全民动员,消灭血吸虫病”的战斗号召。1957年4月20日,国务院发布《关于消灭血吸虫病的指示》,将消灭血吸虫病视为“当前的一项严重的政治任务”。</h3></br> <h3>尊重科学重于一切</h3></br><h3>尊重科学家的意见,尊重科学规律,是毛泽东的一贯作风。1955年11月17日,毛泽东专门请在北京的卫生部副部长徐运北来杭州,报告关于防治血吸虫病的情况。徐运北回忆道:“当我汇报现在病人多,治病还没有理想的药物时,毛主席说,要充分发挥科学家的作用,要研究更有效的防治药物和办法。”<br></br>1956年3月3日,毛泽东接到中国科学院水生动物专家秉志2月28日写给他的信:鉴于土埋灭螺容易复生,建议在消灭血吸虫病工作中,对捕获的钉螺采用火焚的办法,永绝后患。毛泽东看了非常高兴,当即指示卫生部照办。从此,毛泽东到各地视察时,都要把这项工作当作必须了解和检查的内容。<br></br>毛泽东和中国中医研究院第一任院长鲁之俊亲切握手。<br></br>1957年7月7日,毛泽东向上海第一医学院教授苏德隆询问了血吸虫病的防治情况。他具体问:“订了个七年之内消灭血吸虫病的计划,你的意见怎么样?”苏教授从专业角度提出时间过于短促,估计需要12年时间。毛主席接受意见,果断决定:“那么,农业发展纲要上就改为十二年吧!”<br></br>毛泽东从调查中了解,血吸虫病的传染途径,主要是接触疫水,饮用或者身体接触。于是,毛泽东根据科学家们的意见,全面加以引导防治。一方面是斩断血吸虫传染源头,阻止含有血吸虫卵的粪便进入水源。另一方面是消灭血吸虫的唯一中间宿主钉螺,必须将它用药物杀灭和改变环境。同时,切断接触传染源,开展群众性的爱国卫生运动。</h3></br> <h3>依靠群众胜于一切<br></br>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是毛泽东的工作法宝之一。<br></br>1955年11月17日,毛泽东在杭州听取徐运北关于防治血吸虫病情况的报告。当徐运北汇报到管理粪便、管理水源、消灭钉螺等任务艰巨时,毛主席说,要发动群众,不依靠群众是不行的,要使科学技术和群众运动相结合。<br></br>1955年11月在杭州召开了中央工作会议。在会上,毛泽东提出:“对血吸虫病要全面看,全面估计,它是危害人民健康最大的疾病,应该估计到它的严重性。共产党人的任务就是要消灭危害人民健康最大的疾病,防治血吸虫病要当作政治任务,各级党委要挂帅,要组织有关部门协作,人人动手,大搞群众运动。一定要消灭血吸虫病!”</h3></br> <p class="ql-block">江西省玉山县古城公社血防员向群众介绍钉螺繁殖活动和灭螺方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个指示,即便在今天读起来仍感到温暖和振奋。毛泽东的思想与情怀、意志与胆略、决心和行动,令人动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个指示,对全党、全国人民至少有3个明确的信号:首先是科学的判断。我们应该如何正确认识血吸虫病,它的危害性严重性丝毫不能低估。这种病夺去了多少人的生命,又让多少人徘徊在生死的边缘。其次是切实的行动。党委要挂帅,部门要合作,群众要参与。要人人动手,大搞群众运动。再就是坚定的目标。咬定青山不放松,一定要胜利,一定要全部彻底消灭血吸虫。</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过去8个多月时间里,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抗疫大战,经受了一场艰苦卓绝的历史大考,付出巨大努力,取得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重大战略成果,创造了人类同疾病斗争史上又一个英勇壮举!</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时值当下,饮食安全问题也至关重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近年来各种食品安全事件时有发生,农药残留超标、食品添加剂滥用等,严重威胁着人们的身体健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与当年血吸虫病对人民的危害有相似之处。我们应该像毛泽东重视血吸虫病防治一样,高度重视饮食安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政府要加强监管,制定严格的食品安全标准,加大对违法违规行为的打击力度。企业要增强社会责任感,严格把控生产环节,确保食品质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同时,呼吁广大群众也要提高食品安全意识,学会辨别安全食品,积极参与食品安全监督。让我们一同为了健康而努力💪!</p> <p class="ql-block">谢谢你看完今天的文,如果认同,还请点亮【赞】+【在看】。</p> <p class="ql-block">原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著作权归作者所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