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驾长征路(三十):赤水(二)

苍山一飞鹰

文字:苍山一飞鹰<div>图片:苍山一飞鹰</div><div>视频:苍山一飞鹰</div><div>美篇号:1751699</div><div><br></div> <h5>赤水-元厚</h5> 贵州·赤水 出土城古镇,沿赤水河东岸北行不远进入赤水市境的元厚镇,此地古称“猿猴场”,可能因为这个名字有点土,所以后来改名为元厚。元厚镇沙沱渡口是一渡赤水的三大渡口之一。<div><br>  红军北上准备先攻下赤水县城,进而打开北渡长江的通道。1935年1月25日,红一军团占领元厚渡口,从这里兵分两路向赤水县城挺进,结果受阻于赤水县城郊的黄陂洞和复兴场,只得南撤。</div><div><br></div> <h5>元厚镇渡口纪念碑</h5> 从镇内的大桥通过赤水河来到西岸,桥下立有纪念碑,上书“红军渡”。1935年1月29日晨,红一红九军团和军委二、三梯队及干部团上干队就是从这里渡过赤水,进入四川古蔺县境。<div><br>  赤水河自元厚镇向北绕了一个倒置的“U”形弯到丙安镇,红一军团兵分两路,一师沿河东岸向赤水县城,二师取直线直达丙安并宿营于此,1月26日红一军团军团部也进驻丙安。</div><div><br></div> 丙安古镇,距土城47公里,距赤水市区25公里,始建于北宋大观三年(1109年),清代为川盐入黔驿站,曾是繁荣的水陆码头。<div><br>  古镇与新区隔河相望,丙安河穿过古镇流入赤水河,依山傍水,自成景区,进入古镇需购买10元门票。这里不仅有古街古民居古盐道,还留有很多红色遗迹,全国唯一的红一军团陈列馆和耿飚将军纪念馆就在这里。</div><div><br></div><div> 丙安在当年的红军渡口处建有铁索吊桥,一桥凌空,飞架两岸,颇有气势。吊桥东头立有丙安红军渡口纪念碑,当年红二师就是从这里渡过赤水河向复兴场推进。<br></div><div><br></div> <h5>丙安古镇</h5> <h5>丙安渡口</h5> 我们也跟着红二师的脚步到达复兴镇(复兴场),这里曾是赤水著名的古商城,老仁怀县城所在地,后毁于战火,清乾隆年间重新修复,所以改名为“复兴场”。复兴距赤水县城只有14公里,1月27日到达复兴的红二师与川军达凤岗旅激战一天,又受到川军章安平旅夹击,形势不利只得撤回元厚,未能实现攻占赤水县城的意图。<div><br>  复兴场红军战斗遗址纪念碑就竖立于路边,我们停车观览。环望四周,楼市密集,大路宽敞通畅,当年的战场,如今已成为繁华的街市。我们转向四川古蔺、叙永方向前行。</div><div><br></div> <h5>复兴场红军战斗遗址碑</h5> 山间公路盘绕,浓荫蔽日,清爽怡人。过一转弯处,忽闻水声轰鸣,响彻山谷,立即停车一探究竟。<div><br>  原来是赤水河,从高处落下,形成壮观的瀑布,落差虽不大,却水流飞溅,声震山谷。这不是自然的坡体而是一处人工坝闸,赤黄的河水从镜面水平处突然跌落,被扯成千万道金丝银线,再汇成滚滚浊流,深一脚浅一脚地咆哮而去。</div><div><br> 这是在贵州境内与赤水河的最后一面,它以如此热烈的方式和我们道别,有些出乎意料。告别是暂时的,后面的行程我们还会相见。挥手而去,我们很快进入四川境内。</div><div><br></div> <h5>赤水-瀑布</h5> 鸡鸣三省地1: 四川石厢子 进入川境的8公里山路,坑坑洼洼很难走,导航不断提醒“前方进入上坡路段”,我有点失去耐心,对着导航苦笑:“应该说进入四川路烂!”<div><br>  走完这段路,转入高速,很快到达石厢子彝族乡。从丙安到石厢子160多公里,耗时3个小时。</div><div><br></div> <h5>进入四川叙永县石厢子</h5> 石厢子彝族乡隶属四川省叙永县,位于川南云贵交界处,北距叙永县城69公里。清代中期形成场镇,因其场镇背后有四块巨石围垒成包厢状而得名。1935年2月3日下午,中央纵队到达这个只有75户人家的小村庄。<div><br>  那天正是除夕,地主土豪们都躲了起来,红军住进土豪家,把他们准备好的年货都拿出来,还宰杀了年猪,召开群众大会将财物分给大家过年,穷苦百姓们个个喜笑颜开,老人们都忘不了那个“开心年”。</div><div><br></div> <h5>石厢子</h5> 此时红军高层却处在焦虑之中,红一军团二师对叙永县城久攻不下,加上国民党重兵围堵而来,让北渡长江计划彻底搁置,只能向西转移。张闻天收到中央苏区项英的电报,急忙来找毛泽东商量,其实更让他着急的是红军又到了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提议博古不能再领导了,党中央总负责人要更换。<div><br>  毛泽东找来周恩来一起研究,周恩来也认为博古继续领导是有困难的,让毛泽东出来领导比较合适。主席摇摇头,说:“还是张闻天来做好一些。”,并嘱咐周恩来尽快找博古谈心,说服博古同志。</div><div><br></div> <h5>村边巨石</h5> 我们不知道毛泽东当时是如何说服周恩来的,但让张闻天负总责再次体现了毛泽东的政治智慧,红军过大渡河后委派陈云出川向共产国际汇报,仍是其卓越政治远见的延续,其效果将在后来与张国焘的斗争中完美展现。<div><br>  周恩来与博古的那次彻夜谈话却是有迹可寻,因为这次谈话让博古印象深刻,后来曾多次提起,有一次潘汉年听后将其记录下来。</div><div><br></div> <h5>石厢子红军长征纪念园</h5> 周恩来跟博古说:“你我都是吃过洋面包的,你是留俄的,我是留日留法的。吃过洋面包的人都有一个大缺点,就是对中国的国情不是那么了解。自从我领导的南昌起义失败后,我就知道中国革命靠我们这些吃过洋面包的人领导不行,我们要找一个真正懂中国的人,这个人才有资格领导中国革命,而且只有他才能够把革命搞成功。老毛就是这样的人,他懂中国。你我都当不成领袖,老毛行,我们共同辅佐他,大家齐心协力把这个事情搞成。”<div><br>  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召开,博古交权,由张闻天接任党的总负责人(总书记),毛泽东为周恩来军事指挥上的帮助者,博古仍保留中央政治局常委,并代理红军总政治部主任。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鸡鸣三省”会议。</div><div><br></div> <h5>“鸡鸣三省”会议陈列馆</h5> 之所以叫“鸡鸣三省”会议,是因为会议在云、贵、川三省交界处召开,公鸡一叫三个省的人都能听见,但却不能确定具体地点,处于交界地的有三处:四川的石厢子、云南的水田寨花房子和贵州的鸡鸣三省村。三地都坚持认为会议是在他们那儿召开的,后来也有许多考证,似乎都没有定论。<div><br>  石厢子的红军长征纪念园内就有“鸡鸣三省”会议陈列馆,但馆内的标牌却是“鸡鸣三省”石厢子会议陈列馆,而在不远处的一块纪念碑上,碑名为“石厢子会议所在地”,我们可以看到用词的混乱不清或者说微妙变化,党史上称“鸡鸣三省”会议或许就是为了避免用地名带来的不准确性。</div><div><br> 通过石厢子“鸡鸣三省”会议陈列馆的展陈说明,中央纵队是1935年2月3日下午到达石厢子,5日上午离开,张闻天接到中央苏区项英的急电是4日凌晨1时,而会议是4日晚上召开,一直到5日凌晨1时后才结束。公认的会议召开时间是1935年2月5日,看上去并无不妥。</div><div><br></div> 站在四川的角度看,严格说石厢子并不是地理意义上的鸡鸣三省地,水潦彝族乡才是。<div><br>  我们开了19公里极其狭窄难走的山路,来到山上的水潦彝族乡岔河村,现已改名为赤水河村,这里可以看见鸡鸣三省大峡谷。渭河汇入赤水河形成“T”字形,一竖是赤水河,为川滇界河,一横的右边是渭河,为滇黔界河,一横的左边是汇入了渭河的赤水河,成为川黔界河。</div><div><br></div> 云贵川三省交界处 壮观的两水三岸、峰峦峡谷,被评为中国最美的“鸡鸣三省”之地,不过住在这里的人们生活却有诸多不便,他们不仅要把煤炭从山外背回来,甚至连饮用的水也要靠人力背回,常常因此而掉下悬崖丧生。<div><br>  赤水河村边的悬崖峭壁上,距河谷200米高处有一条850米长的水渠,从岩角的一处水源引到村里,这是村民们用铁钎、铁锤、锄头等简易工具,完全依靠人工,花了将近10年的时间开凿而成,用凿壁的石头砌成渠道,解决了全村人畜饮水、农田灌溉和全乡出行问题。勤劳的山民靠着愚公移山的精神,一点一点地改变着自己的生活</div><div><br></div> <h5>鸡鸣三省大峡谷</h5> <h5>赤水河村民沿崖壁开凿的引水渠</h5> 鸡鸣三省地2: 贵州鸡鸣三省村 站在赤水河村向对面望去,贵州境内的山顶之上,高高耸立着“鸡鸣三省”碑,那里就是贵州毕节市林口镇鸡鸣三省村,空间直线距离只有1000米左右,但要开车过去得绕很远的路,有的路还很难走,所以我们打算就站在这里远远地看看。<div><br></div> <h5>鸡鸣三省村</h5> 很难想像当年红军是如何从石厢子去往鸡鸣三省村的,贵州显然对此事很重视,以前就建有“鸡鸣三省”纪念碑,请萧克将军题字,后来又改建为更高更气派的碑,而且建成了一个漂亮的景区,还有很大的玻璃观景平台。<div><br></div><div> 的确,按照很多亲历者的回忆,“鸡鸣三省”不是一个区域概念,而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地名,一个村子,那就是鸡鸣三省村,《中国共产党六十年大事简介》一书也是这样记载的。所以,“鸡鸣三省”会议毫无疑问是在鸡鸣三省村开的,贵州人以这种方式清楚地表明了自己的看法。</div><div><br></div> <h5>鸡鸣三省村景区</h5> <h5>鸡鸣三省碑</h5> 鸡鸣三省地3: 云南水田花房子 我们沿着原路返回,来到第三个鸡鸣三省地——云南威信县水田寨花房子。<div><br>  花房子位于威信县水田镇水田村楼上社,原是一位郑姓乡绅住宅,始建于清末,因其房屋门、窗、板壁上刻有花草虫鸟图案,比较少见,故人称花房子。</div><div><br></div> <h5>水田花房子</h5> 1935年2月5日红军由四川石厢子进驻云南威信水田寨,总部驻扎在水田寨西边约1公里的花房子一带,当晚中央政治局在花房子召开会议,成为人们常说的博古交权地。所谓交权,就是把几副装有中央重要文件、记录和印章的挑子交出来。会址内有两只铁皮箱子,还有一根扁担,不知道是不是原物。<div><br>  时任军委一局作战科参谋的吕黎平回忆,鸡鸣三省那个庄子不在贵州、四川地界,而是已进入云南的管辖范围,也即是扎西的水田寨。不过会址的门楣上悬挂的是“水田会议会址”,而非“鸡鸣三省”会议会址。</div><div><br></div> <h5>水田会议会址</h5> 博古(1907-1946),原名秦邦宪,江苏无锡人。博古思维敏捷,具有天生的演说才能,使他成为活跃的学生运动领袖。1925年参加五卅运动,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6年赴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与王明一起组成了一个名为“二十八个半布尔什维克”小团体。后来也正是王明的举荐,让博古以不可思议的速度,做上了共产党总负责人的位置。长征结束后,1936年曾协助周恩来和平解决西安事变,1941年在延安创办《解放日报》,主持新华社工作,1946年因飞机失事遇难。<div><br>  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和红军被迫转移,证明了年青的博古并不具备担任此重任所必须的政治和军事才能。但他是一个襟怀坦荡的人,不顾凯丰的反对毅然交出权力,博古说自己同意交权完全是为了中央红军的命运,为了中央政治局的团结,红军需要一个有独特军事才能的人。</div><div><br></div> 离开水田寨花房子,继续西行40公里,到达威信县城扎西镇。<div><br></div> <h1><i><font color="#ff8a00">(未完待续......)</font></i></h1><div><i><font color="#ff8a00"><br></font></i></div> <h3 style="text-align: right">2025年2月</h3> <h1>附图:</h1> <h5>丙安古镇</h5> <h5>丙安河</h5> <h5>留影丙安渡口</h5> <h5>丙安导览图</h5> <h5>石厢子</h5> <h5>赤水河村</h5> <h5>鸡鸣三省地</h5> <h5>远处为赤水河村崖壁凿渠</h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