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哥的故事

东北一家人

<p class="ql-block">  诸暨市东白湖镇上家湖村的张家坞自然村,背靠五指山,面朝磨形山,左扶朱家岭,右托乌龟山;村口有一株四百多年前的大古樟树守护,还有溪坑中一条十多米长的大石鲤鱼争上游……好一个村落阳宅风水宝地!</p><p class="ql-block"> 尽管村子不算大,也就一百多户人家,但仅从民国元年算起至今,也是藏龙卧虎、人才辈出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伢今天不说这里曾经出过国民党的新昌县县长、也不说曾经出过黄埔军校毕业的骑兵校官、以及共产党政府的局级干部和改开后的企业老板, 伢只说村里清一色十兄弟中五哥的小故事。</p> <p class="ql-block">  说句实话,过去实行计划生育前,在一个村、一个乡、甚至一个县,有十个或十多个兄弟姐妹的家庭比比皆是,而像张家坞村清一色十兄弟的家庭在全县市也找不到第二家,是绝无仅有的。</p><p class="ql-block"> 过完年刚六十八岁的五哥和六十三岁的七哥是十兄弟中的老五和老七。</p><p class="ql-block"> 一直单身的七哥,由于四年前患脑中风如植物人般卧床不起后,由同样是单身的五哥端屎端尿、翻身擦背、喂水喂饭、照料至今。</p><p class="ql-block"> 别看五哥长得像李逵般五大三粗,走起路来震得道边外坎的青石板都“蹭!蹭!蹭”作响;干起砍柴、割草、砟毛竹、掘地种菜等农活来,把钩刀、锄头挥舞得呼呼生风,可他照顾料理起如植物人般的弟弟七哥来,却心细如发、无微不至。</p><p class="ql-block"> 这四年多时间来,他以七哥为圆心,以五十米距离为半径的范围内,种点菜、劈点柴、买点送上门来销售的日用品,目光所及之处,从来没有离开过七哥。</p><p class="ql-block"> 兄弟俩住的房间、做饭的灶头间,整理得干干净净、清清爽爽的,没有一点异样的味道。</p><p class="ql-block"> 五哥喜欢吃糯米饭,七哥喜欢吃糯米粥,因此,我就经常打电话让粮店送五十斤一包的糯米给他们兄弟俩。</p><p class="ql-block"> 五哥说,一斤米一餐的糯米饭只能管他八分饱,为了阻止自身的过度肥胖,也只能忍住只吃这么多,每餐他都是心不甘、情不愿地放下碗筷的。</p><p class="ql-block"> 对于吃,五哥还有因开玩笑吃“霸王餐”差点挨揍的故事哩。</p> <p class="ql-block">  十多年前,四哥的一个女儿嫁到浬浦镇上,女婿在单位上班,女儿与公公婆婆一起,早起晚睡,在镇汽车站边经营一家小吃店,当起了老板娘。</p><p class="ql-block"> 那天一大早,五哥起床,推开板窗门,看到窗外在淅淅沥沥下雨。五哥寻思开了:下雨天打小孩--闲着也是闲着,伢何不去侄女的小吃店认认门,顺便饱餐一顿早餐去哩。</p><p class="ql-block"> 于是,他匆匆洗漱完后,撑着伞,在门口乘上一辆公交早班车,去二十公里外的浬浦镇吃早餐去了。</p><p class="ql-block"> 在汽车站边,他给四哥打电话后,很快找到了那家小吃店。</p><p class="ql-block"> 侄女不在店。店里客人很多,一对五十多岁的中年夫妻,正在忙前忙后招待吃早餐的客人。</p><p class="ql-block"> 五哥估摸着这就是侄女的公公婆婆了?他们相互之间从来没有见过面。</p><p class="ql-block"> 他们见五哥进屋,忙招呼他坐下,并问吃点什么?</p><p class="ql-block"> 在小吃店热气腾腾扑鼻的香味中,五哥先咽了一下口水,然后大声说道:“师傅、师傅娘:我要三十个大肉包子、两个大赤豆粽子、两个鸡蛋、两根油条、一碗甜豆浆,一碗咸豆浆。”</p><p class="ql-block"> 师傅走过去问五哥:“客宁,你点这么多早餐,几个人吃呢?你在这里吃,然后打包带走吗?”“我一个人在这里吃,不用打包。师傅啊!你们开得起小吃店,就别怕大肚汉。”此时,五哥来了兴致,准备逗逗四哥的这对亲家、亲家母了。</p><p class="ql-block"> 早餐一样不少如数端上来放桌子上后,五哥不再说话,狼吞虎咽,风卷残云,把一大堆的早餐一个不剩都吃进了肚子,然后抹二把嘴角,拍拍滚圆的肚子,打着饱嗝,站起来,准备走出门去。</p><p class="ql-block"> “客宁你好!你忘记了买单,请把单买一下好吗?”师傅娘见五哥没买单要出去,忙追上去提醒他。</p><p class="ql-block"> “买单?买什么单?老子买东西从来不付钱的。”五哥拿老电影《小兵张嘎》中汉奸翻译的一句台词逗师傅娘。</p><p class="ql-block"> “那不行!伢小本生意,哪有吃饭不付钱的道理。我最多给你抹掉零头,凑个整数也行。”这时,师傅也走过来打圆场了。</p><p class="ql-block"> “我今天一分钱都不用付格!不信你们等着看好了!”五哥脸不改色心不跳,吃了“霸王餐”还振振有词、一副趾高气扬的样子。</p><p class="ql-block"> 这时,几个熟悉师傅、师傅娘的客人,站起身围拢过来,纷纷指责五哥的蛮不讲理。有两个血气方刚的小伙子更是怒不可遏,冲过去打抱不平,先你一把、我一把地推搡着五哥,然后举起拳头,准备暴揍一顿五哥……</p><p class="ql-block"> “别动手!千万别动手!”正在这紧要关头,门口传来一个女生的大喝声。原来是五哥的侄女送小孩上学、市场买菜刚巧回来了。</p><p class="ql-block"> 侄女一早接到她爸的电话,说五叔一直念叨着想到侄女开的小吃店尝尝早餐的味道,今天下雨天才有机会去,叮嘱她好好招待五叔。她这才匆匆忙忙赶回店里来的,若再晚一步,五叔肯定会被揍得鼻青脸肿的了,这叫她如何对得起五叔?以后如何回去见娘家人啊?</p><p class="ql-block"> 侄女冲进人群里,扯住两个小伙子的衣袖,大声喊道:“这是我五叔啊!这是我五叔啊!五叔,您怎么与我公公婆婆开这种玩笑呢?”侄女刚才听到人群中有人说吃“霸王餐”三个字,才知道平时爱开玩笑的五叔,肯定逗她公公婆婆玩了。</p><p class="ql-block"> 听老板娘这么大呼小叫一番话,大家面面相觑。两个打抱不平的小伙子更是感觉到不好意思了,连声说:“对不起!对不起!”</p><p class="ql-block"> 五哥还是气定神闲的样子,他从上衣口袋里掏出一包“利群”牌香烟,依次分发给大家。不会抽的摇手婉拒,会抽的致谢后接过来点上。</p><p class="ql-block"> 五哥从怀中掏出五张百元大钞,“拍!”地一声放在餐桌上,对侄女说:“侄囡啊!五叔这次趁下雨天的机会来浬浦,一是来认认门看看侄囡;二是品尝一下小吃店的口味;三是祝贺侄囡的小吃店生意兴隆。”</p><p class="ql-block"> 惊讶中的侄女回过神来,急忙抓起桌子上的钱塞回五叔的口袋中,声音中带着哭腔哀求五哥说:“五叔啊!您难得到侄女开的小吃店吃顿早餐,我能收钱吗?我还是人吗!您从小心疼伢这帮侄子侄囡,有好吃的都分给伢吃,伢都记在心里格!以后五叔年老干不动农活了,伢侄子侄囡们养您!照顾您!”此时此刻,侄女已经是声泪俱下。</p><p class="ql-block"> 五哥眼眶红红的,他也动情地对一边忙着生意,一边满脸窘态的师傅、师傅娘说:“亲家、亲家母、侄囡啊!当今社会,极少会有吃‘霸王餐’的人和事发生的,万一有,也要问清楚情况,和气生财、好言好语相劝,对横蛮无理、不听劝告的人,要选择报警,而不是容忍别人或怂恿别人打人。对于真的肚子饿了而无钱吃饭的人,更要宽宏大量点,做点善事、积点德,免费让他们吃饱……”师傅、师傅娘、侄女听到这里,都点头称是!是!店里的客人都向五哥投去了赞许的目光。</p><p class="ql-block"> 五哥继续滔滔不绝道:“老古话说得好!邻舍家,碗还碗;亲眷家,盘还盘。这说的是礼尚往来的道理。我五叔如果到侄女你们家里,吃住十天半个月,我是不会掏一分钱格!而在你们的小吃店,不管亲戚朋友,该收钱就要收钱。小本生意,只要白吃一个包子,就要白卖九个包子。如果碰到今天像我这么会吃又不付钱的人,你们一个早上的生意岂不是白做啦!我虽然既单身又贫穷,但山里宁有山里宁的骨气,我自食其力,尽管吃得差一点,穿得差一点,但能吃饱,能穿暖的。”</p><p class="ql-block"> 五哥说完话,从口袋里再次掏出钱来,再次往桌子“啪!”一声放下,然后扭头就往门外走,撑开雨伞,跑着去旁边的汽车站,乘车回家。刚才他在说话间,发现市区开往张家坞的公交车已经到站了。</p><p class="ql-block"> 侄女和公公、婆婆追到门口,见五哥已挤上回家的公交车,只好挥着手,说再见。</p><p class="ql-block"> 侄女含着泪,一遍又一遍喊着:“五叔,你要常来!以后侄囡亲手给你做好吃的!”</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此联尽管带有一丝封建思想和个人主义色彩,但对于用在社会最底层的五哥身上,还是很合适的。</p><p class="ql-block"> 五哥当年没有念过一天的书,且选择单身的生活。他不修边幅,冬季一套棉袄棉裤棉鞋,夏天只穿一条大脚短裤、一双拖鞋、肩膀上搭一块擦汗的毛巾,皮肤被烈日烤得红里透黑,感觉还吱吱地冒油。这样的皮肤,别说蚊子盯不动,连蜜蜂都无法扎针。</p><p class="ql-block"> 五哥照顾七哥借住十哥在村尾路边的空房子。去年十月一日,有两家自驾游的五位城里宁,进屋向五哥讨要几杯开水喝,五哥热情地烧水给他们倒上。</p><p class="ql-block"> 当客人发现这相依为命的哥俩时,敬佩不已,忙各拿出二百元现金给五哥。五哥推辞不掉,只得收下,随即把刚剖开剥出的几斤嫩栗子给了两位好心人。</p><p class="ql-block"> 五哥觉得回报给好心人的栗子太少了,就反复嘱咐好心人,过几天再来取,可他们一直没有来。二十多斤嫩栗子在冰箱里冻着快五个月了。</p><p class="ql-block"> 五哥后悔当时没有让他们留下电话号码。</p><p class="ql-block"> 尽管五哥他们在村里十个兄弟,但他们从来不仗势欺人,更多的反而是谦和恭让,与人为善。兄弟妯娌间和睦相处,互帮互助。由于其他的八个兄弟各有家室的,无暇顾及七哥的生活料理,这照顾七哥的任务自然只得由五哥去完成了。</p><p class="ql-block"> 七哥在五哥的精心照顾之下,除了身子不能动以外,脸色红润、能吃能拉。兄弟手足情深,这在五哥与七哥之间演绎得非常精到。“千日做鬼,莫如一天做人”,七哥每天的生命存续,一切都依赖着五哥。人们总提倡着人活着要有“生活质量”,可人一旦失去自理能力,就活该让他(她)马上“安乐死”在床上吗?</p><p class="ql-block"> 当人们关心地问五哥,需要哪方面的帮助时,五哥总感激地推辞说:“不用!不用!政府每个月给他们兄弟俩二千多元的低保补助,已够他们活着了!谢谢党和政府!”</p><p class="ql-block"> 五哥就是这样的一个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