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美篇昵称 :陈年老酒</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美 篇 号 :45438833</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上集展示的是海南省国家级非遗的七个项目。请阅读下集,海南省以及市级非遗项目。从这些项目中,我们可以领略到真正的海南风情和文化传承之美。</span></p> 省级非遗 石山民歌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石山民歌是海南琼北火山地区的民间歌曲。琼北火山地区主要分布在海口市秀英区的石山、永兴、长流镇,龙华区的龙桥、龙泉、遵谭镇及琼山区的龙塘镇等使用村话方言的乡镇。石山民歌历史悠久、曲韵悠长,至今有着 200多年的历史。山歌来源于本地村民生产生活,本地人编写、本地人传唱,用石山话唱、唱石山内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石山民歌较多地保留着带有原始社会特征的音乐文化,后来随着文化交流的加深,融合了中原、黎、苗、壮族等文化,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音乐风格,在曲体结构、调式音阶、节奏、节拍等方面有自己的特点,如曲体结构较为多样、灵活自由。在题材上也涉及广泛,包括历史人文、风光景色、劳动生产、时政世态、婚姻爱情、风俗习尚、神话故事等,无不涉足,无所不歌。概括起来,主要有劳动歌、爱情歌、时政歌、生活歌、故事歌。</span></p> 省级非遗 黎族藤竹编技艺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黎族藤竹编技艺,流行于海南省陵水黎族自治县、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乐东黎族自治县的传统技艺,海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之一。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据史料记载,早在唐代黎族先民就把自己编织的藤箩筐、粪箕、斗笠在农贸市场上与汉人进行产品交流,于是藤编工艺传授给内陆的汉民族。藤竹编工艺有三个流程:材料处理、生产和打磨上油漆。首先是原材料的处理,上山采藤,进行防霉防虫处理、分类、晒干、入库放存;其次是生产成品,开藤、剥开藤蕊、藤皮、造架、编织(有些产品不需造架),最后,再把产品进行防霉防虫处理,晒干后进行打磨和油漆。</span></p> <p class="ql-block">看,这些篮子的手工工艺,都是手工编织而成,精巧的设计,精湛的工艺,到了随心所欲令人叹为观止的地步。竹编技艺在海口有着悠久的历史,这些篮子不仅是生活中的实用用品,更是当地非遗文化传承的象征。看着这些篮子,我不禁联想起一代代手工艺人们一根竹一根条耐心细致地编织的场景,心中充满了敬意。</p> 省级非遗 贝雕工艺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贝雕工艺是海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贝雕在全国许多沿海城市都有传承,海南由于贝壳产量大且品种丰富,为贝雕创作提供得天独厚的原材料。</span></p> 省级非遗 龙塘雕刻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海南龙塘民间雕刻艺术起源于陶瓷业的泥塑,延伸到石雕、木雕,一脉相承,互为影响。从元代开始就有了石雕、木雕,到了明朝,工艺已经发展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尤其在神像雕刻方面。当时的雕刻艺人继承了我国北方雕塑的优良传统,吸收了一些外来手法。明、清两代富有人家建造房屋石木结构,四围墙体雕琢光滑,室内栋梁大多为菠萝蜜或花梨格木结构,上面雕刻的花纹细致,雕饰精美。而现代土木结构的房屋,还延续了明、清石木结构的特色。</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95年,龙塘镇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民间石雕)之乡。龙塘民间雕刻艺术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载体,在传承中华文明,塑造艺术精品和延续乡土文化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其所反映的内容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span></p> 省级非遗 海南黄花梨家具手工技艺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海南黄花梨号称“国宝”,其木材质坚硬,纹理奇丽,结构细密,极耐腐蚀,木头干燥后不变形,精加工后光泽油亮,是制作各类高级家具和工艺品的最理想的原材料,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和欣赏价值。制作海南黄花梨家具的手工技艺本身所代表的是传承了上千年的乡土文化,以优等材质和高超技艺所创造的家具,它本身所形成的历史文化遗产是不可替代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人们今天喜爱海南黄花梨木家具,欣赏其精美的造型和非凡的技艺,从审美的角度凝视黄花梨木家具的华贵、典雅,其文化价值和历史意义已经远在享受之外。海口市的龙塘镇、龙泉镇等地至今仍活跃着一批优秀工匠。一千多年来,这些地方的艺人代代承传,一件件黄花梨家具精品相继诞生。著名艺人吴坤桃(1892-1924)的传世佳作“花梨屏雕”,雕刻技艺精湛,可谓炉火纯青,堪称稀世珍宝。早在上世纪50年代,该镇著名艺人曾到北京人民大会堂献艺;1996年,龙塘镇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雕刻之乡”。</span></p> 省级非遗 黄花梨雕刻技艺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黄花梨雕刻技艺源于明清外来文化,由客家木雕、岭南木雕和黄花梨家具雕刻衍生而来,在明清达到了辉煌的顶点,发展到清代中期又形成了不同的典型风格。近些年来,因受国内雕刻技艺的影响.海南本土黄花梨工艺品与根雕的手艺人开始导找新的创作思路,传统技艺与现代手段相结合,力争在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黄花梨雕刻制作与打坯方法历来各地不甚相同,黄花梨雕刻与其他地区的木雕艺术相比,最大的区别是雕刻黄花梨的大师更侧重于表现黄花梨本身行云流水般的纹路,突出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彰显黄花梨不可复制的天然魅力,因材施艺已经成了所有雕刻大师的一种默契。如果是雕刻纹路非常惊艳的黄花梨,赠刻大师会扬长途短,化繁为简,以文房雅器为主要题材,因为文房雅器(笔筒、镇纸、花瓶等》的造型非常素雅简洁,在素面上更能将黄花梨如山水一般的意境发挥得淋漓尽致,简单朴实的雕刻就能锦上添花。黄花梨雕刻作品题材丰富,工艺精湛、艺术高雅,具有极高的工艺价值、艺术价值.文化价值和收藏价值。</span></p> 省级非遗 琼作家具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琼作家具是千百年来海南人民在生产生活经验积累中创造的物质文化,同时又反映海南人民智慧风尚和审美情趣,是海南人民精神文明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琼作家具传统制作技艺兼容并包,保留了传统家具制作的初创时特点,最早可追溯到海南黎族的独木器创制时代,它们外观大气浑然、古朴无华。“一木一器”“一木一作”“粗犷朴拙”,不仅坚固耐用饰以花纹雕刻,更凸显其浓郁的民族特色。历史上的海南本土家具,多为折叠椅、躺椅、圆桌、凳子等这类家具几乎无固定制式,主要为满足生活需求而制,用料大都为农村地区常见木材,常见于各地农场。随着历史的发展和文化的融合,海南家具的形态不断变化丰富,各个家具制作流派的工艺融汇在一起,形成了具有海南特色的家具特征。</span></p> 省级非遗 关公信俗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海口西关内即新民西路,位于海口市骑楼历史文化名街,为明清海口所城十字街区重要街道。明朝洪武年间兴筑海口所城,官兵将士驻扎于此,以军事防御为主设立千户所。西关内作为军政机关驻地,西关内关帝庙也建于此街,方便文武官员和当地百姓祭拜,香火延续至今已有六百多年历史。</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关帝即关圣帝君,旧称关王,乃民间常尊为关公的三国名将——关羽。因其仗义救危、忠肝义胆文武双全的形象深受百姓欢迎,关公故事孺妇皆知,经过多年历史演变由人变成神,由内地传入海南。早期在这里驻扎的将士官兵把关公像奉为军神,为其建庙膜拜,并于每年的农历五月十一至十三举办“关帝会”等民俗纪念活动。</span></p> 省级非遗 海南虎舞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海南虎舞,亦称三江虎舞,第二批海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舞蹈类项目。明代时由中原传入海南,在海口三江镇流传至今。</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海南虎舞是军坡节活动的重头戏,每年农历二月初九至十二日,三江镇九个洗夫人庙的九支虎舞队伍就要跟随洗夫人“装军”出行,壮威助阵。海南虎舞分为布阵、开场、单人表演、双人对打、人虎共舞多个程式,由“老虎”、土地公、土地婆以及兵勇组成,表演开始时,老虎以腾翻、扑跌、跳跃、朝拜出场,土地公、土地婆手持拐杖、手执荷扇以秧歌舞步与滑稽表演跟随老虎前后左右。在紧密的锣鼓声中,兵勇手持长矛、长棍、大刀、长剑等兵器列队摆阵,摇旗呐喊,吹号助威,分别以各种器械上场与老虎共舞。</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海南虎舞是当地民间活动的原生态舞种,它带有厚重的传统色彩和浓郁的乡土气息,与军坡节在各自演进的历史进程中串联起一个特定的民俗事象,形成了当地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特征。</span></p> 省级非遗 海南麒麟舞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麒麟舞</span>,也叫“麒麟送子”。海南<span style="font-size:18px;">麒麟</span>舞是模仿<span style="font-size:18px;">麒麟</span>的形态动作而表演的传统舞蹈。麒麟舞流行于中原地区,原先只在达官贵人、富商显宦等小范国流传。至明朝中叶,中原战乱,迁琼始祖迁入海南,麒麟舞遂传入岛内。全岛各地都有过<span style="font-size:18px;">麒麟舞</span>队,解放后逐渐失传。如今,仅在海口羊山等地区还有人会跳<span style="font-size:18px;">麒麟舞</span>。麒麟是传说中的瑞兽,<span style="font-size:18px;">麒麟</span>舞是独特的地方性吉庆舞蹈。它由8位八音弹奏乐师、7人的舞队组合而成。舞队由元帅、家院、土地爷和4位天兵组成。<span style="font-size:18px;">麒麟舞</span>前段是元帅奉玉皇大帝之命,带家院、天兵到人间,土地爷前导送麒麟。元帅骑“瑞兽”,左手抚麟,右手挥鞭,降临尘世,家院高举锦伞跟随,天兵高举花灯、鲤鱼灯,其后护卫。土地公左手执令杖,右手拿扇,恭候一旁。恭迎麒麟的事主,鸣炮迎接。麒麟在人们的期待中歌舞腾跳,炫耀威风,以示勇猛。后段为燃炮毕,元帅、家院、土地及天兵在事主家门前随音乐亦歌亦舞,亦问亦答。直到歌舞尽兴,拜贺尽情,才把麒麟送入厅堂。麒麟舞表演生动活泼,舞姿矫健,场面壮观,声乐宏亮,气氛热烈欢腾,是独特的地方性吉庆舞蹈。</p> 省级非遗 传统鹧鸪茶制作技艺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鹧鸪茶在海南民间有悠久的饮用与药用历史,在大街小巷的老爸茶馆、饭店餐馆中随处可见,历经千年文化沉淀演化的鹧鸪茶,不仅是随处可见的普通茶饮,更传承演变为当地百姓的一种生活方式。鹧鸪茶具有清热解毒、抗湿热燥火、消食利胆、降压减肥、健脾养胃防治感冒等诸多功效。鹧鸪茶作为海南老百姓从小喝到老的日常饮用茶水,潜移默化中滋养着海南人民的心性,民间也流传着鹧鸪茶具有祛痰、止咳、驱风、发汗、驱虫、镇痛抗抑郁、抗菌、消炎、抗氧化的神奇的药用功效。是海南人民生活和生产作业方式的缩影。</span></p> 省级非遗 老爸茶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老爸茶”起源于上世纪二十年代的海口中山路、长堤路、得胜沙等新建的几条骑楼街道。到了七十年代末期,国营西式茶店几乎覆盖整个海口,如今,在海口市琼山区府城老城区的“七并八巷十三街”,老爸茶店星罗棋布。</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海南民间把上年纪的人称作“老爸”,故这种大众茶就称作老爸茶,这是海南独特的风情文化。一壶茶,配些小点心,经济实惠,老人们借此聊天解闷,是上年纪的人休闲消遣的好方式。陈旧的桌凳,围着三两个穿着“朴素”的茶客,悠悠静静地“吃”着茶,聊着天,构成了海南最常见的市井画面,折射出海南独特的地方文化。</span></p> 省级非遗 鹿龟酒酿泡技艺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鹿龟酒是中国南方汤药味饮酒的酿泡代表作,其相关酿造、泡制技艺的产生、传承、发展均在海南省。这一技艺的重要载体就是海龟龟甲和海南坡鹿鹿骨胶;由于人类活动的原因,海龟和海南坡鹿都已成为国家一、二级保护动物,鹿龟酒的配料亦已改为人工养殖的山龟龟甲和人工驯养的马鹿骨胶。鹿龟酒的酿造与泡制已有六百多年历史,明代医药学家王三才的《医便》和药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都有龟甲鹿骨泡制于酒,相浸入药的记载。由于南方人喜饮带有汤药味酒的习惯,故久而久之,鹿龟酒便成了海南岛上独特的家常饮酒,其酿造和泡制技艺也因此得以传承与发展。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鹿龟酒始于明代,兴于晚清,盛于上世纪中前期;曾是琼崖纵队药食同济的保障物品。鹿龟酒传统酿造和泡制技艺是在特定的时空氛围下孕育、定型并逐步走向成熟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鹿龟酒传统酿造和炮制技艺在我国保健酒类行业中享有“活化石”之称,它是我国酒品多样化和酒文化多元化的一个典型实例。</span></p> 省级非遗 海南粉烹制技艺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海南粉,海口人称腌粉。海南粉以其特有的发酵制作工艺制成的细粉丝,以及精选的各种拌料和独到的腌制方法,使其具有香、滑、软、韧、爽的独特风味,深受群众喜爱,其美名已是远播海外,很多早年远离家乡,漂流海外的海南侨胞,回到海南的一个愿望就是品尝一下久违多年的海南粉这道美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据传,海南粉具有400多年的悠久历史,海口人自古以来,每逢娶亲、嫁女、生日、满月、公期,款待亲戚朋友,筵席上总有海南粉这一佳肴。现在许多餐厅、食堂常有供应。在海口地区的街头巷尾,随处可见出售海南粉的粉店和小摊,一些老字号、小规模经营的传统粉摊更是大受客人青睐。</span></p> 省级非遗 土法制糖技艺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蔗糖是海南岛的特产。海南省海口市遵遭镇农民利用传统的土法工艺制成的红糖、白糖,一直都是海南土特产的一大农副产品。据《广东通志》、《正德琼台志》载:传统制糖业在遵谭镇有六百多年历史。传统土法制糖是以本地种植的甘蔗为原料,经过榨汁、煮熬、凝固等工序将榨出的蔗汁糖条、糖粉,在制造过程不加入漂白剂、凝固剂等化学物品。废品也可循环利用,如甘蔗渣可酿酒、造纸、有机肥料及农家燃料。土法制糖有较高营养及药用价值。红糖是中药中的药引,《本草纲目》记载:红糖有健脾养胃之功效。《滇南本草》记载:红糖有温中补气的作用,是产后妇女的滋补品。</span></p> 省级非遗 府城元宵换花节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府城元宵换花节原为“换香节”,俗称“驳香”(谐音,海南方言)。元宵换花节是海口市琼山区府城镇的民间传统节日,其来源于民间,发展于民间,是从祖先沿袭下来的一年一度的节庆活动,也是社会性的民众节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府城是琼州府驻地,每年元宵节都举行灯会,成千上万男女、老少皆出门赏灯。当时没路灯,人们为夜行方便,手拿一把点燃的香烛用来照明,路遇没有香的人便送他几枝,路遇朋友,也用香烛互相交换,互相说几句吉语,逐渐把其演变成互换香火、换吉纳样、旺丁发财的一种寄寓。1984年,出于安全考虑,当地政府把“换香”改为“换花”。青年人却把换花节当成结交朋友,寻觅知音,追求爱情的新时尚。后来,“换花节”的内容日渐扩大,除了换花,还加入了“换花节主题”晚会、“千灯照春”灯展、“书画贺春”书画展、“琼剧歌舞庆春”等多种文化娱乐活动,成为海口市民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促进社会和谐的盛会,也成为了海南民俗文化的知名品牌。</span></p> 省级非遗 琼式月饼制作技艺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琼式月饼由苏式月饼演变而成的,大约有300多年历史,是苏式月饼与广式月饼相结合的产物。它利用广式月饼的糖浆皮突出“软”的特点,包入苏式月饼油酥心产生“酥”的特点,经过几百年锤炼,不断改进,形成琼式月饼“松、酥、软”的鲜明特征。琼式月饼选料讲究,做工精细,层次分明。低糖、低脂肪,符合健康饮食理念。</span></p> 省级非遗 浅海捕捞技艺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传统浅海捕捞技艺是海口演丰镇曲口、河港、北港、山北一带渔民在生产中创造、传承的一种劳动技能。鸿湾捕捞作为当地渔民的生活和生产方式,其传统技艺在长年以渔为业的劳作中世代相承。曲口、河港、北港、山北,地处东寨港沿岸,绵延50公里、面积4000多公顷的红树林为浅海捕捞提供了天然条件。这里的渔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捕捞经验,掌握着多种劳动技能,既可预测潮水涨落的时段与流水走向的变化,又能根据地形、地质和季节、时令等不同的环境和气候,用鱼网、鱼笼、鱼罩各种相应的渔具开采浅海作业。捕获的土鱼、黄鳝、膏蟹、泥蚶、牡蛎等海产品,被称之为“演丰海鲜”“曲口海鲜”“塔市海鲜”,成为驰名中外的宴席佳肴。</span></p> 市级非遗 海口盅盘舞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海口盅盘舞始于元末明初,流传于海口市美兰区三江镇民间,因以日常生活用的小酒盅、筷子、盘子敲击为乐而得名。蛊盘舞在海南民间舞蹈中独树一帜,以盅、盘、筷、匙为道具,把使用盅、盘、筷子、匙姿势作为盅盘舞的基本动作,加上撞击盅、盘、匙声节奏,配着民间小曲,表演诙谐风趣、欢快热烈,深受群众所喜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海口盘舞萌生于乡土,活跃于民间,在发展中自行流变,它是民间艺术的延续,它展示当地民俗事象,成为民间具有观赏性和自娱性的舞蹈。它以广泛而深厚的生活基础和纯朴真诚的情感反映了农业社会、农村生活的部分特征和人们对民族英雄的缅怀所形成的民间信仰。</span></p> 市级非遗 美孝雕刻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美孝村市级非遗木雕。美孝村是海口市秀英区永兴镇美东村委会下辖的一个自然村。该村始建于明朝嘉靖年间(1522年),属永都西堡扬苍坊,距今近500年,是一个拥有独特火山风貌、文化内涵丰富、民风纯朴的古老山村。雕刻是美孝村的一大特色,从明泰昌年起,美孝村先民就掌握了雕刻技艺,此后约400年,这一技艺在村中薪火相传。美孝村先辈之雕刻辉煌史已不可考,然兴旺发达的时期是2000年以来的近20年,至今这里依然保留有造屋雕刻的鹰歌鼻、堂屋公祖花帘、龙头、富贵花、平安花等古迹遗存。</span></p> 市级非遗 儒鸿打铁技艺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古人云:“人生有三苦,撑船、打铁、卖豆腐。”但是在海口有这么一个“打铁村”,世世代代以打铁为生并以此为荣,这就是有着四百多年打铁历史的儒鸿村。儒鸿村位于海口龙华区龙桥镇,俗称“打铁村”,打铁技艺在这里世代相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鼎盛时期,儒鸿村几乎家家户户设炉打铁,铁器成品种类丰富,有犁、耙、锄、菜刀、镰刀、割刀钩刀、剪刀等70多种,各家各户的产品也都有自己独特的标识。上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儒鸿村打铁技艺一度占据了海南岛90%刀具和小农具市场,并远销至广东、广西一带。儒鸿村打铁技艺是海口劳动人民勤劳智慧的象征,是中原文化和海南本土文化源流互补的见证,是一项值得传承和振兴的民间古老传统手工技艺。</span></p> 市级非遗 海南赏石艺术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赏石文化萌发于春秋,盛行于唐宋,繁荣于明清,发展于现代。海南奇石分为造型石、图纹石、矿物晶体石、生物化石、特种石五大类。由于独特的地理、气候特征,海南奇石别具一格,每种类型的奇石中,都有非常典型、珍贵的品种,如生物化石的螃蟹化石,特种石中的玻璃陨石、图纹石中的虎纹石等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海南奇石不仅品种多,分布也很广泛,各市县都有奇石分布。如海南黄蜡石,五指山、七仙岭、六连岭、霸王岭、南渡江、万泉河、昌化江、珠碧江、毛阳河、保城河等地均有出产,品种有八九种之多。海南具有代表性的奇石还有五指山畅好石、峨蔓火山石和虎纹石等。</span></p> 市级非遗 海南斋菜习俗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海南斋菜文化习俗是海南年俗节庆文化的传统记忆,是海南当地重要的历史文化遗存,至今有近400年历史。海南斋菜主要出自琼北的海口和琼山地区民间,其周边的澄迈县、文昌市、琼海市等,以往均有此习俗。每逢春节或元旦、军坡节等节庆期间都会食用。吃斋菜很有讲究,斋菜的原材料大都根据蔬菜名字的谐音,选用寓意吉祥的。如甜菜,寓意甜甜蜜蜜,生活美满;水芹,寓意勤劳肯干,寄意在新的一年里勤劳致富;金针即黄花菜,寓意有财,家底殷实等。它是中华吉祥文化、生态文化在海南岛的体现。</span></p> 市级非遗 糖画技艺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糖画是一种兼具雕塑性和绘画性的民间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传承。“糖画”顾名思义,就是以糖做成的画,它亦糖亦画,可观可食。是地道的民间画种,颇具特色的街市艺术,曾广泛流传于海口的街巷市井之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糖画给人们留下了丰富和美好的想象,无论在海南琼剧、庙会、集市还是普通的街巷中,它都是最受欢迎的手工技艺之一,传统的手工糖画技艺的创意作品以海南本地的历史民俗为题材,有吉祥花果、飞禽、走兽、文字等内容。民间艺人在长期实践中掌握了糖料的特性,同时根据操作的特点,在造型上多施以饱满、匀称的线条,从而形成了独有的风格样式,由于糖料的流动性,即使相同的形象,亦不会出现雷同的造型。</span></p> 市级非遗 海口行符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海口行符习俗于春节期间举行,包含了人们对新一年的期望,期望神灵的祝福以及恭贺一年的平安健康。海口“行符”之民俗活动,全省鲜见,仅存见于海口地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海口“行符”由放丁鸟、巡境安民、拜年赐符、祭送瘟神、吃“行符”看斋等民俗活动组成,但其核心是拜年赐符,坊间称“行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海口乡村街坊庙宇的“公祖”受到百姓的供奉和祭祀,春节期间,“公祖”也入乡随俗,向乡里坊间百姓拜年,并赐予一道“太上神符”。海口的“行符”反映了两个主题,其一是“为官一方,保一方平安”;其二是“与民同乐,共庆升平”。海口行符正是迎合了民众对期望值的心理需求。</span></p> 市级非遗 海口龙舞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龙舞是中国汉族的民间舞蹈,因舞蹈者手持传说中的龙形道具而得名。龙的形象源于中国古代图腾,被视为中华民族的象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海口市龙华区、美兰区都有舞龙队伍。逢年过节,海口街坊乡里的民众都喜欢扎龙、舞龙,尤以龙文坊的舞龙活动著称。龙文坊是海口历史最悠久的街坊之一、因其状似两条龙须,被认为是龙的家乡。逢年过节,居民们便聚集在龙文坊附近,造龙、舞龙,庆祝平安吉祥、五谷丰登,活动高潮多在农历正月至二月间。清朝末年至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龙文坊的龙队沿街游行表演,龙队浩浩荡荡,威风凛凛,成为当时海口的一大盛事,为海口民众的文化娱乐生活增添喜庆、祥和气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海口龙舞体现造形艺术特征,民间武艺表演特征和地方传统文化艺术等特征,具有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历史文化研究价值和社会价值,对繁荣地方民俗文化艺术,促进社会和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span></p> 市级非遗 海南狮舞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海南的狮舞明代已有史书记载。明《正糖球台志》云:“装僧道、狮鹤、鲍老等剧,又装香鬼舞象,编竹为格,衣布为皮,或黑或白,腹圈贮人,以行代舞。“清《崖州志》记述节庆时“星打秋千,夜放天灯或扮狮子,麒颜为戏”、海南岛有来自我国各地的移民,传入北狮和南狮两派风格,海南狮舞将北狮和南狮的风格有机地融为一体,形成自己的地方特色,文武兼备,有舔毛、搔痒、抖毛等斯文温情表演,也有跳跃、翻腾、爬高、跌扑等勇猛动作,更显得多彩多姿。海南狮舞的表演程序可归纳为三部曲 狮子醉醒、狮子出洞、狮子“采青”。采青的情节来自海南民间的“采青”风俗。元宵节时,青年外出采摘“青菜”,以象征“青春”和“发财”(海南方言青菜的谐音)。采青情节表演狮子爬高“采青”的高难度动作,舞狮高潮迭起。</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海口非遗文化展示馆,一个别有洞天的地方。走进这座展示馆,感受海南深厚的文化底蕴,领略海南悠久的历史。漫步其中。我们仿佛穿越了时空,感叹这里的人民自古以来的勤劳与智慧,得到心灵的启迪。这是一个充满神秘的世界,每一幅画卷、每一件展品、每一段解说,每一个非遗传承,都有一段悠久而灿烂的故事,让我深刻体会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和深远意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这些非遗项目不仅展示了我们民族的智慧和创造力,更是中华民族文化多样性的生动体现。最为感动的是那些非遗传承人的坚守与执着。他们用自己的双手,一代又一代,传承着这些古老而珍贵的技艺。正是他们默默无闻的奉献他们的坚持和执着,才让这些非遗项目得以延续和发展,让后人得以感受到民族文化的悠久历史和博大精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图文编辑/陈年老酒</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题图摄影/茵彤、陈年老酒</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背景音乐/复苏之春</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欢迎阅读并提出宝贵意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