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昵称 小虎哥</p><p class="ql-block">美篇号 24610805 </p> <p class="ql-block"> 人生最初的记忆来自舌尖!小时候的味道最令人怀念,老家的红薯干就是我童年最美好的记忆。2025年1月30日至2月4日,我和老伴回老家拜年,在小弟家住了5个晚上,他们像待贵客一样,在茶几上摆放着我小时候特爱吃的“番薯干”等零食。吃着这些美食,我不禁再次想起了老家“红薯干”的故事!现根据“围炉夜话”十四期活动“味蕾上的乡愁”征文启事的要求,将听过的故事和所思所想编辑成《美篇文章》投稿,一并分享给关心我的亲朋好友们。</p> <p class="ql-block"> 在记忆的长河里,总有一些事物,承载着岁月的重量,串联起故乡的过去与现在。于我而言,老家的红薯干,便是这样特殊的存在。它不仅是一种食物,也是一段历史的见证,更是一份乡愁的寄托。古往今来,每年立秋后就是蕃薯收成的季节,家家户户便将蕃薯洗净、去皮,然后放在大锅里煮熟,然后砌成薯条均匀地铺在竹匾上。经过数天的晾晒,把水分蒸发,变成蕃薯干,就成了让人回味无穷的传统美食。</p> <p class="ql-block"> 老家位于江西省瑞金市万田乡麻地村白果树下自然村,处在“长征第一山”到“长征第一渡”的中间位置,距离瑞金市区37公里,距于都县城32公里。在这个偏僻的小山村,曾有过独特而辉煌的历史。1934年10月10日~12日中央红军总部从瑞金云石山出发前往于都集结,第一个晚上在麻地村休整宿营。<span style="font-size:18px;">由于历史机缘,老家便成了“长征第一站” ,也有了</span>“蕃薯干”变成“红薯干”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 当年红军总部在麻地村宿营筹措补充给养物资时,乡村两级苏维埃政府首先想到了蕃薯干,就动员村民提前把蕃薯挖出来利用“白天太阳晒、晚上用火烤”的办法做成干果或半干果交给红军。我没有见过面的大伯刘仁照当时是乡苏维埃政府文书(1935年被国民党返乡团杀害,后被确认为红军烈士),他在负责将物品移交给红军部队时,有意将“蕃薯干”写成了“红薯干”。 这看似简单的“一字之差”,背后却蕴含着大伯和当地百姓对红军必胜的坚定信念和期盼。</p> <p class="ql-block"> 从那时起,老家叫了几百年的“蕃薯干”,一夜之间便有了“红薯干”的新名字。有些遗憾的是当年老家地理位置偏僻,交通极为落后,也很长时间都未能发展成特色产业,更没有申请注册商标,即便有着独特的美味和饱含深情的故事,也只能成为乡亲们自家的零食。但令人欣慰和鼓舞的是,“红薯干”的名字很快传到了相邻同为苏区的兴国、连平等地,让这份带着苏区人民情谊与希望的味道,开始在更广阔的土地上传播。</p> <p class="ql-block"> 老家的红薯干见证了苏区革命的历史变迁,承载了家乡人民对红军的深厚情感,也慰藉着游子的思乡之情。我每次回到老家,看到红薯干,都会想起大伯,想起老家的前世今生。近年来,老家抓住 “传承红色基因,助推乡村振兴” 的机遇,在党和政府的关心下,让当年红军走过的小道全部修好了柏油公路,为老家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后劲。或许在未来的某一天,老家的红薯干能借着时代发展的东风,让更多的人品尝到这份独特的味蕾乡愁,让那段红色的历史,被更多人知晓和铭记 。【上图是树立在村口以刘仁照烈士为原型创作的雕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