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特的康定文化之“恋乡姊妹”

康人.西绕

<p class="ql-block">  康定,至古以来就是川藏线上一个重镇,东有跑马山婀娜多姿像亭亭玉立的少女,北有郭达山英俊挺拔活脱脱一位猛士,西有杨家山谱写的子耳樵歌,南有“康定门”巍然屹立,折多河、雅拉河穿城而过;康定,一座十分包容的城市,有汉、藏回、彝等十几个少数民族在此繁衍生息,各大宗教和睦相处,说起康定,人们往往会想起高高的跑马山,蓝天白云下,康定的凉粉,水井子的泉水,溜溜调的情歌,在这三山夹两河的溜溜城里,孕育了丰富多彩的情歌文化、锅庄文化、木雅文化、贵琼文化......等等。衍生出了一个估计也只有康定才有的一种民间组织“恋乡姊妹”。 说起康定的“恋乡姊妹”可能今天的人们都十分陌生,她是康定城里以藏族为主,其宗旨皆在大家一起增进友谊、联络感情、互帮、互惠、互利成立的一种民间组织。“恋乡姊妹”的由来无法考证,在我儿时就知道家里阿婆、阿爷和阿妈他们都有自己的“恋乡姊妹”。</p><p class="ql-block"> “恋乡姊妹”的形成过程有多种说法,其一,“恋乡姊妹”顾名思义就是来自同一个家乡的人们漂泊在异乡,结成一种兄弟姊妹情谊,团结互助,表达对家乡的思恋,一种乡愁的延续,我比较认同这种说法,因为我阿婆的“恋乡姊妹”都是旧社会从道孚逃荒或其他原因来康定的,到康定大都居住在“诸葛院子”及其附近(今天的北三巷),举目无亲,大家乡音未改,乡愁犹在,结为姊妹以防外人欺负理所应当;阿爷的“恋乡姊妹”也是如此,他们都是来自折多山以西的呷巴、甲根坝一带的木雅娃。其二,“恋乡姊妹”中的“恋乡”也有人称为“拈香”藏语音译为“览特”意思是诅咒发誓的意思,从这个字面理解,可以将“恋乡姊妹”理解为“结拜姊妹”形成一种有福同享有难同当的意思。其三,“恋乡姊妹”就是一些人组织在一起一年两次“打平伙”,这种说法我认为不确切。上述三种说法,无论怎么说都是一种视外人为己人,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一种民间组织。</p><p class="ql-block"> “恋乡姊妹”虽为“姊妹”但也有区分,暨男的有男的组成一个“恋乡姊妹”,女的有女的组成一个“恋乡姊妹”,没有“某某恋乡姊妹”的名字,统称“恋乡姊妹”,一般都是十人以上组成,依照年龄大小排辈,年龄最大的称之为“大爷”,“恋乡姊妹”可以继承,哪个姊妹去世了,其家中儿女继承,继承来的姊妹由于辈分不同,称呼其他姊妹为叔叔、阿娘等按照日常称呼,但履行的“恋乡姊妹”的责任、义务和权利是一样,“恋乡姊妹”关系是永远不变的。</p><p class="ql-block"> “恋乡姊妹”的活动每年固定两次,一次是在春节藏历年期间,一次是在农历“四月八”期间,姊妹中每两人为一组,分别承办这两次的活动并负责全年其他姊妹家中红白喜事操持,姊妹及家人生病的探望照顾。每年负责牵头的两个人被称为“览特顾巴”,“恋乡姊妹”每年的两次活动被称为“恋乡会”。</p><p class="ql-block"> “恋乡会”这天早上大家就到其中一位“览特顾巴”家里,去得最早的一般都会是“大爷”,大约8点钟,“大爷”就会点燃一炷香,其他的姊妹也陆续到场,如果一炷香燃完还没有到者,就算是迟到,迟到的姊妹会被罚买到寺庙的油灯和哈达,待姊妹们都到齐了,大家集体洗手然后到最近的寺庙上香祈福,给各家姊妹去世的亲人烧纸、点灯,然后回到“览特顾巴”家里大家围坐一起,集体诵经一段,由“大爷”祝福所有姊妹及家人幸福平安,吉祥如意,感谢承办活动的“览特顾巴”和家人,早餐是酥油茶、糌粑和锅盔、凉粉,大家围坐一起,谈笑风生,共叙友情,憧憬未来,午餐后,姊妹们一起载歌载舞,以家乡的山山水水为题、以日常生活为题.......摆龙门阵、做游戏和跳家乡的锅庄;丰盛的一餐一般是晚餐,承办的“览特顾巴”会把自己家里最好吃的食物拿出来,有的也会到川菜馆去端上几个好菜款待姊妹们,晚餐后大家再一次感谢承办的“览特贡巴”及其家人,相互祝福然后高高兴兴的回家。“恋乡会”的经费主要由承办的“览特顾巴”承担,其他姊妹只是象征性的给一点,过去是2元,随着生活水平的提升费用也由2元提升至5元、20元、50元。现在“恋乡会”“览特顾巴”为图省事都在农家乐举行,这种氛围真没有过去的味道了。</p><p class="ql-block"> 再说“恋乡姊妹”除了每年两次的聚会外“览特顾巴”在这一年的另一个任务就是其他姊妹家里遇上大凡小事就由“览特顾巴”牵头组织其他姊妹去帮助。比如,姊妹或家人去世了“览特顾巴”组织其他姊妹帮忙料理后事,每个姊妹固定凑份子钱,作为“恋乡姊妹”的一点心意,同时安排姊妹们轮流在这个姊妹家里留宿至亡人49天念完大经,这个习俗现在已经没有了,只是在丧事期间“恋乡姊妹”人人必到。再比如,姊妹或家人生病了“览特顾巴”组织其他姊妹前往探望并安排轮流照顾。</p><p class="ql-block"> “恋乡姊妹”这种形式至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后在康定已经没有新成立的,但老一辈传承下来的“恋乡姊妹”组织至今仍在,如今的“恋乡姊妹”每年两次的“恋乡会”大都放在农家乐或二道桥温泉,没有了过去仪式,大家在一起尽情的玩耍一天也就算“恋乡会”。姊妹们也是老一辈的后代继承,像我家里阿婆去世后阿妈继承,阿妈去世后我小姨继承,阿妈自己的“恋乡姊妹”也在她去世后由我小姨继承。</p><p class="ql-block"> “恋乡姊妹”犹在,姊妹们在变,古老的仪式在变,不变的是姊妹们的那份乡愁,那份人与人之间的友情。</p><p class="ql-block">(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