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窟|一个让人魂牵梦绕的地方——2024年4月

白雪

楚予微茫<br><br>荆楚大地,予以文化<br><br>暗夜微茫,如希望点点 榆林窟又名榆林寺、万佛峡,位于今瓜州县西南的南山山谷中,因榆树成林而得名,是莫高窟的姐妹窟之一。 榆林窟最初的创建年代已无从考证,现存洞窟42窟,历经唐代盛、中、晚期,五代、宋代、西夏和元代,洞窟现存壁画约5200平方米,彩塑200余身。 其内容技法与莫高窟有着密切的联系或相同之处,但又有着明显的差异和独特风格。 榆林窟上风光好,比起莫高窟,这里安静得多。 洞窟开凿在东西两岸的峭壁上,清澈湍急的踏实河(又名榆林河)由南而北,从中穿流而过,寒来暑往,从未间断······<br> 千百年来,洞窟里的佛菩萨们接受着日月之精华,是否也一直聆听着这淙淙的流水?<br> 流水今日,明月前身。千年的岁月在这清寂的石窟中倏然而过,留下了信仰,留下了文明。 1 榆林窟外景(东崖)<br>壁画所采用的颜料品种比较简单,不过赭红、铁朱、黄丹、石绿及黑白等几种而已,就连历代常用的青蓝色都罕有使用,更没有描金、贴金、沥粉、堆金等特殊工艺的踪影。 但是画师们善于运用颜料之间的搭配和技巧,有西域的凹凸法,有汉画传统的晕染法,还能够灵活的融合两种画法,例如文殊、普贤经变画中的菩萨、天王、童子的面部、手臂以及衣褶处的晕染。 因此,时隔八百余年,我们依然可以感觉到当时颜色和水分比例的恰到好处。 特别是一些佛像的背光敷彩,还运用了“叠晕法”。正是灵活多样的敷彩及晕染法,让简单的色彩呈现出丰富和灵动。 主室形态<br>①主室呈长方形,偏后有中心柱,四面开龛,有前室及长甬道,多为唐初开凿,有的甬道长达8米;<br> <br>②主室呈方形,覆斗藻井,中心设须弥座(佛床),其余与前者相同;<br> ③主室呈方形,覆斗藻井,中心置圆坛,无甬道,多为密宗窟。 榆林窟洞窟形制主要有三种:1.中心塔柱窟。 主室中央建有方形塔柱,塔柱四面开单层龛并有造像,共三例。2.中心佛坛窟。 主室平面方形或长方形,窟顶呈覆斗形,主室中央建有佛坛,以方形数量居多。 西夏、元出现圆形或八角形多层佛坛,共二十九例。 3.大像窟。顶部呈穹窿形,主室正壁雕塑规模宏伟的大像,前壁开明窗,仅存一例。 各类窟形均始于唐代,以后成定式沿用。原本东、西两崖上层洞窟甬道前均有贯穿各个洞窟隧洞,现今由于保护洞窟之因已被封堵。 彩塑破坏较为严重,现存塑像均经重修。现存大象两身即24.7米的倚座弥勒佛像和长约11米的释迦牟尼佛涅槃像各一身。 壁画整体保存较好,根据内容、风格和用色等方面的特点,可划分为唐代,五代、宋代,西夏、元代五个时期。 唐窟共有十四个,仅第25窟保存完整。该窟壁画构图疏密得当,色调清丽淡雅,线描精准流畅。 描绘的各类人物呼之欲出,画出的各种器物栩栩如生,堪称榆林窟壁画中的经典之作。 五代、宋时期,榆林窟新建和重修洞窟共二十三个。壁画题材主要有五类:1.经变画。 有西方净土、东方净土、观无量寿、东方药师、弥勒下生、文殊、普贤、天请问、思益梵天请问、报恩、劳度叉斗圣、维摩诘、观音、法华、地狱、降魔、梵网经变等十余种。 2.佛像画。有释迦牟尼、七佛、观音、地藏、赴会菩萨、龙王礼佛、天龙八部、二天王等;密宗题材画像有卢舍那佛、如意轮观音、不空绢索观音、千手千眼观音、孔雀明王像等。 3.佛传故事画。4.佛教史迹画和瑞像故事画。 5.供养人画像。数量较多,分为三种:一种为曹氏归义军政权的统治者,曹议金、曹元德、曹元忠、曹延禄、曹延瑞等及其眷属、官吏的画像; 一种为与曹氏联姻的少数民族地方政权统治者画像,如于阗国王和王后,吐谷浑慕容归盈出行图等; 一种为曹氏画院的“都勾当画院使”、“知画手”、“都画匠作”、“画匠”等人物的画像。 身份、地位较高者,一般形象高大,且多绘于显著的壁面位置。 供养人画像是极为重要的形象资料。五代和宋代前期,犹存唐代余风:人物丰腴,设色热烈,线描豪放而富于变化。 后期趋于程式化倾向,经变画基本沿袭了前代的内容,同时在构图、用色和景物的营置方面也缺少独到及创新,人物神情呆板,色彩单调乏味,线描柔弱无力。 西夏、蒙元时期,党项羌、蒙古族先后占据瓜、沙二州(现今瓜州、敦煌)。 由于这两个政权的统治阶级都推崇佛教,使(得)榆林窟艺术出现了回光返照情景。 西夏和蒙元时期新建和重修洞窟共十六个。 壁画题材主要有四类:1.经变画。仅有数种,多沿袭前期题材。 2.佛像画。主要有药师佛、水月观音、赴会菩萨等,有藏传风格的五方佛、千手千眼观音等多种曼荼罗。 3.供养人画像。有人物和衣冠服饰迥异的党项羌、回鹘、蒙古族贵族官吏和侍从的画像。 4.装饰图案,藻井井心有盘龙祥云、盘龙飞天、密宗曼荼罗、莲花六字真言纹等;窟顶四披、龛顶、甬道顶大面积绘画平棋或团花图案; 边饰有波状卷云纹,有牡丹、石榴、莲荷、三叶纹等植物纹,有古钱、连环、锁子、万字、回纹、几何纹等。 西夏早期壁画艺术与宋代壁画一脉相承,极为相似。 而后期的第2、29和3窟与元代的第4、10窟的壁画,却呈现出完全不同于人们印象中的另类感觉,可以说是三种全新的艺术风格: 1.中原绘画风格。人物衣冠如道教神仙,线描精致流畅,且富于变化,色彩清淡典雅,这是深受宋辽的影响而出现的一种全新艺术风格。 2.藏传密宗风格。人物比例适度,带有明显的尼泊尔和印度风格。 线描圆润遒劲,设色浓重厚实,颇具神秘气象。 3.西夏艺术风格。人物髡发垂耳铛、面相长圆,体魄魁硕。 身穿窄袖紧身袍,脚穿钓鞋,这是西夏民族典型的特征。 第2窟《水月观音》,第3窟《文殊变》、《普贤变》、《西方净土变》、《千手千眼观音变》、第4窟《释迦多宝曼荼罗》、《不空绢索观音》等绘画,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 榆林窟精美的壁画艺术,弥补了莫高窟壁画艺术的不足,是敦煌石窟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唐代至元代的佛教石窟艺术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1961年,榆林窟被列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