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军旅小说 岛魂 36

海礁摄影

<h5>丁玉明著 2004年9月白山出版社出版</h5> <p class="ql-block">(上接第九章《建房风波》35)</p><p class="ql-block"> 姜河惦记着办文化学校的事,从老太太家一出来,就顶着7级大风赶回了大山岛。刚进办公室,关得海的电话就追了过来:“我正在和彭山副政委研究筹办文化学校的事,你也过来一起听听情况吧。”</p><p class="ql-block"> “老司令,您简直要把我给拖零碎啦。”姜河来到关得海办公室就一头栽倒在沙发上,脸色腊黄,“七级大南风,登陆艇倾斜30多度,我把夏扬中午给我煮的那半斤饺子全孝敬给龙王爷了。”夏扬是姜河的爱人,原来是要塞区文工团的演员,后来改行做政工,现在是警备区医院的副政委。</p><p class="ql-block"> 彭副政委说:“风这么大,多遭罪,等风刹了再回来吗。”</p><p class="ql-block"> 姜河说:“哪我可不敢,司令把咱们盯得这么紧,革命加拼命豁上小命也得回来。”</p><p class="ql-block"> “净瞎扯。”关得海笑道,“早晨咱俩通电话时,我还告诉过你风大就不要着急回来嘛,你硬是不听。我知道,办文化学校的事,你呀,比我还着急。”</p><p class="ql-block"> 姜河喝了几口热茶,脸色明显好看了些:“怎么不急啊,这是老政委鲁鸣多年的一桩心愿,也是老司令您的一块心病,这个问题到了该解决的时候啦。”</p><p class="ql-block"> 关得海说:“是啊,自从军队基层干部选拔制度改革后,培养选送优秀学员苗子入军事院校深造,已经成了部队一项经常性的工作。由于我们海岛部队驻地分散、信息闭塞、文化落后、师资力量薄弱等问题,导致学员苗子的培养工作面临许多困难。前几年咱们搞“岛自为战”,各单位自行组织补习,考试时临时集中、仓促上阵,结果每年报考的人倒是不少,录取的却廖廖无几。鲁鸣同志当时就曾提出创办文化补习学校,集中组织全区的学员苗子进行文化补习和训练,以此提高向院校输送学员苗子的质量,由于忙于精简整编,这件事就暂时搁了下来。现在是该列到重要议事日程上了。老彭,你还是先说说情况吧。” </p><p class="ql-block"> “进展不错,困难不少。”彭山汇报道,“校舍已经解决,准备设在沙河镇我们师后方兵站空闲营房里。这主要是考虑办学环境。因为我们办学必须得借助地方力量,如果设在岛上,地方现有的师资力量恐怕帮不上什么忙。”</p><p class="ql-block"> “我记得沙河镇有一所相当不错的中学,你嫂子就是那个学校毕业的,可惜没等她考上大学就成了我的媳妇。” 关得海笑着说。</p><p class="ql-block"> 姜河说:“位置也适中,距离各岛都不远,便于保障。”</p><p class="ql-block"> 彭山说:“我们就是基于这个考虑才把校址定在那里。沙河镇中学是市里的重点中学,我们可以借助他们雄厚的师资力量,搞开门办学。学校李校长态度很积极,答应把文化补习班的教学任务统一纳入到学校的教学计划之中,拟派出9名教师专门为我们上课。”</p><p class="ql-block"> “老彭,这事你办得明白。”</p><p class="ql-block"> “司令,你先别表扬我,困难还有一大堆呢。”</p><p class="ql-block"> 关得海说:“我说过,不管有多大困难,也要把文化学校办起来。学员苗子中不少是我们海岛干部的子女,这些年跟着父母在海岛没有得到很好的文化教育,把他们都耽搁了,这笔欠帐要补回来。”</p><p class="ql-block"> 姜河说:“干部科搞了个统计,自78年恢复高考以来,在海岛随军的干部子女没有一人考上大学,考上军校的也廖廖无几,这个数字让我难过。海岛干部献了青春献子孙,亏了自己误了子女,这笔欠帐如果再不补,可就凉了海岛干部的心哪。老彭,有什么困难你就说吧。”</p><p class="ql-block"> “首先是编制问题。教员问题已经解决了,但文化学校从校长到管理保障人员少说也得配10个人,而学校没有编制,人从何来?”</p><p class="ql-block"> 关得海思忖了一会儿,说:“编制问题,我看就以兵站现有编制为基础,校长由站长兼任,再从各单位抽调几个人。”</p><p class="ql-block"> 姜河说:“部队精简整编工作刚刚结束,现在超编一人都要挨纪律处分的。”</p><p class="ql-block"> 关得海说:“当然不能超编。现在不都在讲要用活政策吗,我们在保持总编制员额不超的情况下,干部占师机关的名额,一个部门占一个,战士占各团公务班的公务员编制,一个团占一个,师里公务排也占一个。 这样不就够了吗。”</p><p class="ql-block"> 彭山说:“你把各团团首长的服务人员编制占了,怕是要骂娘的。”</p><p class="ql-block"> “只要能把这笔欠帐补回来,我这张老脸还怕骂吗。”关得海笑着说:“编制是我定的,人由你老彭来选,人要是选不好,我可要骂你哟。”</p><p class="ql-block"> “全师官兵任你选,要谁给谁,谁行用谁。”姜河对彭山说,“还有什么困难尽管说。”</p><p class="ql-block"> 关得海接道:“不用说,再一个问题就是经费问题,你就说需要多少钱吧。”</p><p class="ql-block">“大致算了一下,校舍改造、生活和教学设施配套加起来将近60万。”</p><p class="ql-block"> “60万,这可是个不小的数字。” 关得海对姜河说,“现在各个方面都急着用钱,都在盯着师里这点家底经费,我看就给他们50万吧。”</p><p class="ql-block"> 姜河说:“我看可以,剩下的问题,老彭再想点办法。”</p><p class="ql-block"> 彭山想了半天,勉强地点点头:“50万就50万吧。”</p><p class="ql-block"> 关得海说:“不过,学校可要办得像回事呀。”</p><p class="ql-block"> 彭山道:“请司令、政委放心,我们一定办个一流的文化补习学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2px;"> 36</span></p><p class="ql-block"> 洪副师长陪关得海、姜河从马兰河干休所施工现场来到南山村,这里的干休所新建工程停工了,原因是地基下面发现了一个暗堡群。</p><p class="ql-block">关得海正在为马栏河干休所由于河水倒灌地基需要改建和社区规划标准的提高而增加的100万施工经费发愁,这里却又冒出了个暗堡群,叫道:“越是钱紧,越来事。”</p><p class="ql-block">姜河皱着眉头问:“市里城建部门有没有这方面的资料?” </p><p class="ql-block">洪副师长嘴唇布满了一圈燎泡:“城建局、规划局都跑遍了,根本找不到资料。倒是找到一位80多岁的老头,当年给日本人当过劳工。他说这是日本鬼子修的一个秘密地下指挥部,大堡连着小堡,大大小小一共24个,水泥混凝土浇注一米多厚。后来小鬼子眼看要完蛋了,地堡还没等启用,就悄悄把它封死了。”</p><p class="ql-block">姜河又问:“把这些地堡清理掉,需要增加多少经费?”</p><p class="ql-block">洪副师长答道:“清理本身不需多少钱,关键是这里地处闹市区,人口稠密,爆破作业的各种安全保险、环境污染费以及清理后地基的回填费用比较高,大约得需要50万。另外,根据市里现代化大都市建设规划的要求,今年新建小区必须同时完成环保、绿化、社区文化活动等配套设施建设,这一块子也需要增加经费50万。”</p><p class="ql-block">“和马兰河一样,又是一个100万。”姜河说。</p><p class="ql-block"> /关得海把手一挥:“那也得干!砸锅卖铁也得干!而且一定要干好。”</p><p class="ql-block"> 后勤部长在旁边插了一嘴:“洪副师长考虑到老首长们在海岛住平房大院住惯了,还准备给每户在楼下盖一个带地下菜窑的小仓库外加一块20平方米的小菜地。不过不用花咱一分钱,用咱们的施工连跟工程队换工。”</p><p class="ql-block"> 关得海满意地说:“谁说洪副师长对老海岛没感情了,想得很周到嘛。”</p><p class="ql-block"> “司令说得对,是要讲感情。”姜河道,“老洪,你是个‘外来户’,老首长们对你的一举一动都很敏感,要为老首长们服务好,首先要解决好态度问题。我们既要讲感情也要讲政策,凡是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只要不出大格,就要积极主动地办好,政策不允许的,一定要向老同志们解释清楚。”</p><p class="ql-block"> 后勤部长接过话说:“有的老同志还提出给每家垒个鸡窝,把岛上的鸡呀、鹅呀带下来接着养,洪副师长解释说这是城里不是海岛,养家禽人家环保部门要罚款的,老首长这才不再提了。”</p><p class="ql-block"> “既要讲感情又要讲政策,这个度不好把握。”关得海指着几个穿着老式军装拄着拐棍在工地边上转悠的老头,“你看,老首长们天天在工地上监你的工,干了一辈子革命好不容易进了城,像关心自己的儿子一样关心这个房子。小洪啊,你这个总指挥要立下军令状,必须保质保量按期交工。”</p><p class="ql-block"> 洪副师长有些为难:“军令状我敢立,只是经费必须按时到位。”</p><p class="ql-block"> '关得海说:“你放心,短缺的200万,我们回头再研究办法。记住,不管有什么困难,工程绝对不能停,一定要保证老首长们在新房子里过新年。”</p><p class="ql-block">一辆吉普车没命地钻到工地,车还停稳,财务科长就跳了下来:“报告老司令、姜政委,钱、钱……”</p><p class="ql-block">后勤部长瞪了财务科长一眼:“钱多的着火啦?别着急,慢慢说嘛。”</p><p class="ql-block">财务科长咽了一口唾沫,汇报道:“刚才财务处来电话通知,上级原计划今年下拨的100万寡妇楼……”听后勤部长大声“哼”了一声,财务科长忙改口道,“哦,是遗属楼建设那笔款项泡汤了……”</p><p class="ql-block">“泡、泡汤了,什么原因?”后勤部长急着追问,“快说呀!”</p><p class="ql-block">“由于海建经费紧张,上级对今年的预算做了重新调整,优先考虑海防部队营房建设,遗属楼那100万今年就不再下拨了,列入明年预算。”财务科长又讨好地说,“财务处长说了,现有经费你们可在内部调整使用,明年的100万肯定瞎不了。”</p><p class="ql-block">关得海用力踹了一下脚下的暗堡,大声吼道:“明年?老子今年就要让她们住上新楼。”关得海叉着腰,来回踱着步子,“又是一个100万,整整300万,老子到哪去弄这300万'"!”</p><p class="ql-block"> 干休所这边一波三折,困难重重,而干部子女就业安置工作却进展顺利,“坐地户”全部顺利迁出,两厂改造工程已经开始启动。本来准备等着看笑话的市动迁处长对姜河说:解放军同志做群众工作确实是有一套,这回我可真服了。师里从家底经费中垫资了150万作为转产改造和新产品开发的启动资金,历年退伍待业的干部子女已经陆续开始进厂上班。姜河对前一段工作甚是满意,正琢磨着遗属楼泡汤后,遗属们的工作该怎么做,遗属们却自己找上了门。</p><p class="ql-block"> 早晨上班,姜河在办公室屁股还没等坐热,几位烈士遗属就哭哭泣泣地找他上访来了。</p><p class="ql-block"> 这是一支由老中青三个年龄段组成的遗属上访团,为首的是营长董老虎的老伴蒋桂花。董老虎上岛的时候就是营长,58年冬天,在一次组织新兵手榴弹实投中发生意外,他为了保护新战士光荣牺牲。蒋桂花今年63岁,是第一批随军上岛的家属,当时还是个30刚出头的小媳妇,现在已是满头白发的老太太了。</p><p class="ql-block"> “俺家老虎当连长的时候,他关大刀还是个小排茬子。”蒋桂花不客气地一屁股坐在姜河让出的座位上,“如今他当上司令,扔下我们这帮寡妇就不管了,他还有没有点良心!”老太太说话急了点,显得气不太够用,喘了喘,接着说,“关司令春节慰问不是跟我们讲过吗,亏谁不能亏老干部,再难不能难寡妇,现在寡妇楼没钱盖了,这不是为难寡妇是什么!”</p><p class="ql-block">看样子50岁不到的中年寡妇流着泪叨唠:“俺家老头死的早,要不也进了干休所,现在连个寡妇楼也住不上了。”</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这另一位更年轻一点的寡妇从进门就抹眼泪,听了两个老寡妇说的话,眼泪更止不住了,小声嗫嚅道:“俺还年轻,就指望早点进了城,条件好一些,俺再找……”年轻寡妇欲说又止。</span></p><p class="ql-block">蒋桂花指着年轻寡妇说:“小英子,说,有什么不能说的。”转过脸又冲着姜河,“小英子26岁就守寡,今年还不到30岁,不就是想进了城,再找个合适的伴过日子吗。”说着老太太眼泪也掉了出来,“我也是30多岁就守的寡,那个时候没现在这个条件,在岛上一守就是30年啊。小英子,你可别像大妈我,那30年不是个滋味啊……”蒋桂花越说越伤心,几个寡妇抱头哭成了一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