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布鲁克林有棵树》

国珍

<p class="ql-block">  春节前看了新买的长篇小说《布鲁克林有棵树》。年后这几天又重新看了一遍。小说非常好看,作者是美国的女作家贝蒂•史密斯。</p> <p class="ql-block">  《布鲁克林有棵树》是一部描写励志与情感故事的小说,是作者的自传。它写了女孩弗兰西的成长及她一家子的大故事,其中又套着无数个小故事。</p> <p class="ql-block">  移民美国的外国人来到纽约的布鲁克林,他们用栅栏围起个小院子,种上一棵小树,表明又一家穷人住在了这里。书中说的树是臭椿,但它的英文名字很好听叫天堂树。</p> <p class="ql-block">  女孩弗兰西的故事发生在二十世纪初的纽约布鲁克林区。父亲是爱尔兰人,母亲是奥地利人,弟弟小他一岁。一家人住在布鲁克林,她家的窗下就有一棵大伞一样的天堂树。弗兰西常坐在树下,把自己藏在浓浓的树荫里,看着书,做着白日梦。</p> <p class="ql-block">  贫困让十一岁的弗兰西和小她一岁的弟弟,靠捡来的破铜烂铁,换取几分钱,给自己买零食。当有小孩喊:捡破烂的!捡破烂的!她感到了羞耻。</p> <p class="ql-block">  小说不给任何人贴标签、而是展示每个人身上的闪光点。弗兰西的爸爸约翰尼在作者笔下尤为生动。约翰尼是人尽皆知的酒鬼。但在妻子的眼里,他是温柔的丈夫,在孩子的心中是爱他们、体谅他们的好爸爸。即便他喝酒出名,但在酒吧、理发店,都是受欢迎的人。他们喜欢他的歌声,喜欢他的整洁,喜欢听他侃侃而谈。</p> <p class="ql-block">  约翰尼是酒吧唱歌的侍者,工资不稳定,苦闷的他,醉酒是常事,但他的爱却是实实在在的。为满足女儿去好学校读书的想法,他冒险造假,把家庭住址改在校区招生范围,成功地帮助了女儿。</p> <p class="ql-block">  让你笑了又想哭的一段故事很说明约翰尼的为人。爸爸约翰尼带着自家的两个孩子和邻家三岁小女孩去海边玩耍,尽管整个过程不尽人意,但所发生的一切让两个孩子开心不已。而邻家小女孩从头至尾没说一句话。回家后,女孩的妈妈看着脏兮兮的小女儿,从最初感谢约翰尼的热情变成了怒不可遏。她好端端的女儿怎么不说话了?约翰尼怀疑孩子是不是不会说话?母亲闻言,爆了粗口,认为是约翰尼造成的这一结果。看着剑拔弩张的两个大人,女孩张嘴微笑地说了一句:“谢谢!”</p> <p class="ql-block">  女孩太小,不会交流,她始终是被动的。她不会表达她看到的一切,但一天中每一个场面她都享受了,只不过没说而已。她的一句“谢谢”虽然简短,却是心里话。她看见了大海,看见了哥哥姐姐的兴奋,她也兴奋。她感受着落水后约翰尼抱起她,在码头上走来走去,拍着她的后背,给她唱歌的那份温暖。这一切,都在她的心里装着。她的“谢谢”,是对约翰尼的感谢,是她感受这一天都很快乐的最好表达。</p> <p class="ql-block">  圣诞节弗兰西送给爸爸的礼物是自己用两根鞋带做的怀表带。爸爸没有怀表,但他用一个铁垫圈,系上这个表带,冒充怀表,戴了一整天,让女儿的爱意得到了安放。</p> <p class="ql-block">  初中毕业生典礼上有一个惯例,女生能收到家人祝贺的鲜花。弗兰西知道家里穷,没有把这个惯例告诉妈妈,此时她的爸爸因酗酒已经去世半年了。当她走进教室,不敢看她的课桌。可出乎她的意料,她的桌上有鲜花。卡片上写着:献给弗兰西,恭贺毕业。爱你的爸爸。陪她参加毕业典礼的姨妈告诉她:这是她爸爸生前留给她两块钱,嘱咐她这么做的。弗兰西哭了。</p> <p class="ql-block">  面对家庭困境,她放弃了读高中,去工厂做工,帮家里赚钱,供弟弟完成学业。凭着才智和韧劲,弗兰西最终完成了大学课程。童年坐在树下看书的遐想变成了现实,她的一切都有了起色。 当重新回到布鲁克林,走进儿时去过的糖果店,弗兰西用自己的钱购买了一个大娃娃,挂在墙上。她要把儿时一直梦想得到的礼物变成现实,让幸运满足一个孩子的渴望。</p> <p class="ql-block">  出版于1943年的这部小说,正值二战激烈时期,但小说没有一处谈及战争。它只讲孩子的世界,家庭的生活,讲亲人间的来往及相互的关心照顾。1945年,该小说改编成电影,并获得第十八届奥斯卡金像奖。</p><p class="ql-block"> 很多士兵读到了这本书,深受感动,纷纷给作者写信。也许书中描绘的童年,让他们想起家庭的温暖和亲情,暂时忘记了战争的残酷吧。作者写了大量的回信寄给战士们。畅销八十多个国家的《布鲁克林有棵树》只写真情和感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