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美篇名:平凡人生</p><p class="ql-block">美篇号:294635792</p><p class="ql-block"> 在历史的长河中,知青岁月是一段独特而深刻的记忆。对我而言,那段日子宛如一首激昂与苦涩交织的乐章,至今仍在心中奏响……</p><p class="ql-block"> ——题记</p> <p class="ql-block"> 青春的岁月像条河</p><p class="ql-block"> 岁月的河啊汇成歌</p><p class="ql-block"> 汇成歌 汇成歌</p><p class="ql-block"> 一支歌 一支深情的歌</p><p class="ql-block"> 一支拨动着人们心弦的歌</p><p class="ql-block"> 一支歌 一支深情的歌</p><p class="ql-block"> 希望和理想是那么多………</p><p class="ql-block"> 这是电视剧《蹉跎岁月》的主题曲。偶然听到这首歌,那年上山下乡的知青往事又重回心头。</p><p class="ql-block"> 一九七七年七月七日,是我高中毕业离开校园的日子。这是一个难忘日子,又是一个非常好记的日子,七七七七,四个七相连,用现在的话说是豹子号。</p><p class="ql-block"> 是时,校园一片混乱,十六七岁的我们没有长亭别离的愁绪,也不知道古道夕阳的短叹,只有迷茫。大家都明白,毕业后,升大学没门,学生时代将就此而结束,这就意味着大家从此不得不走向社会,开始过另一种生活。城里的同学除过个别情况特殊者,都要到农村插队落户,乡里的学生得各回各家,开始自己的农民生涯。</p><p class="ql-block"> 别了,无忧无虑的少年时代………</p><p class="ql-block"> 不知今后会有怎样的遭遇,只觉得这一切和四季一样分明,这是人生的节奏。 </p><p class="ql-block"> 生活呀,关上一扇门,定会为你打开一扇窗。七七年,知识青年下乡运动到了后期,河南的知青政策有所松动,每个家庭不管几个孩子,规定有一名子女可以留城,这让我们看到了一丝希望。可政策虽好,却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一些负作用。在那个年代基本上都是多子女家庭,对所有父母来说,谁下乡,谁留城,是一个很艰难的决择,甚至应响了家庭的和谐。</p><p class="ql-block"> 在等待的日子里,即愉快而又伤感。愉快的是,我为终于离开学校而高兴,伤感的是,留城就业还是下乡插队,时刻煎熬着我。</p> <p class="ql-block"> 七月天,并不是好时节,没有花,没有雪,没有春光,也没有秋意,有的是滚滚热浪。一天下午,天气闷热,憋得让人喘不上气来,在家里焦躁不安。我去约一个要好的男同学到灌河洗澡。我的这个同学兄妹俩,老日子里说,一儿一女活神仙,应该说这是一个幸福之家,可他家是个再组家庭,兄妹俩没有血缘关系。当我一脚门外一脚门里踏进他家,他父母正在为,什么你的娃,我的娃、谁留城、谁下乡,像炸了毛的公鸡争吵得面红耳赤,我的同学在一旁不停地抹着眼泪。年轻的我目睹这场面,异常尴尬,落荒而逃。</p><p class="ql-block"> 走在回家的路上,已是傍晚的七八点钟了,天边一簇将落未落的晚霞,红的凄恻,亦如刚才泪流满面的我那同学……</p><p class="ql-block"> 这也许就是人性吧,在利益面前亲情是多么的脆弱。</p><p class="ql-block"> 可也是呀,那个年代城乡差别大,农村条件艰苦,有谁愿意抛弃城里优越的条件,让自己的儿女甘愿去当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地挣工分苦度春秋。</p><p class="ql-block"> 兄弟俩人的我,对父母来说,谁下乡,谁留城,也是一个很烧脑的问题,我何尝不是如此。从小寄养在农村老家的我,跟奶奶一起生活,特殊的经历,对农村的苦深有体会。这才刚回到父母身边一年,可以说我还没有能变成一个纯粹的城里人,就又要回到农村,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惆怅。</p><p class="ql-block"> 坊间说“宁当大骡子大马,不做大儿大女”。在传统观念里,长子在家庭是吃苦最大,责任最大的那位,可我恰好是老大。望着父母疲倦的身影,渐生的华发,再叠加上居委会不停的催足动员,广播天天号召: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地方去……这哄人的话,搞得我心烦意乱。也罢,为了尽我长子的责任,关爱弟弟,不让父母为难,无论前面等待我的是什么,我必须要为他们多分担忧愁。为此,下定决心山上下乡落户农村,把留城的机会让给小我三岁的弟弟。</p> <p class="ql-block"> 确实也是如此,两年后,弟弟高中毕业,按政策没有下乡,如愿参加了工作。</p><p class="ql-block"> 奇妙得很,气温往往能影响人的心境。七月下旬的一个下午,小城落了一场大雨,多日炎热的天气顿时凉爽了很多,我的心情也好了许多,瞒着家人,偷偷地到县知青办报了名。</p><p class="ql-block"> 走出知青办大门,此刻,我就像把脊背上一块沉重的石头扔在了地上,直起腰向雨后的蓝天长长吐出一口气。噢,很快,我将属于农村人了,或者说农村的广阔天地已经属于我了……</p><p class="ql-block"> 当父亲知道我已经报了名后,他多日愁容满面的脸上倾刻间舒展开来,向我投来欣慰的一瞥……</p><p class="ql-block"> 接下来的一段时间,开始做一些必要的准备工作。母亲忙给我购置铺盖,四季衣服和生活用品,父亲到供销社生产门市寻找到一个三十厘米高七十厘米长装农资的简易木箱,权当做我下乡装生活用品的箱子。</p><p class="ql-block"> 经过近一个月的准备和等待,八月十三日下午,县政府在县礼堂召开上山下乡动大会。三百多名准知青和家长三点半按时来到会场。县知青办领导讲话,大讲农村是一个广阔天地,青年人到农村参加劳动,到那里锻炼,是响应号召,是为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出力。</p><p class="ql-block"> 接着是一位来自高我们两届的学哥,报告了他两年知青生活的体会。他发言与众不同,话语平和,没有慷慨激昂的陈词,倒像是在拉家常,侃侃而谈。我猜疑他定是受高人指点,背过书的,是片面的,光讲好的一面,不讲真实情况。一时间,我们随着他的介绍,一点一点被打动了。似乎看到了那青山碧水,广袤的田野,美丽的乡村,如诗如画;那沉甸旬的谷穗,波浪滚滚的麦田,金黄的玉米,惹人陶醉;那满坡的苹果,如红灯笼的柿子,实在的诱人……</p> <p class="ql-block"> 我们被这美好的丰收景象迷倒了。那个激动啊,就像刚吃了辣椒一样,心里热乎乎的,似有一种蓬勃的力量拨动心弦。</p><p class="ql-block"> 夜晚,趁热打铁。县电影公司专门为我们这群即将奔赴广阔天地的知青们,放了场有教育意义的电影《朝阳沟》。放映临近结束,一个调皮捣蛋的同伴,阴阳怪气地调侃道:“嘿嘿,我要向王银环学习,在农村找个婆娘,老婆孩子热炕头,安安心心干它一百年……”</p><p class="ql-block"> 次日,也就是八月十四,天空灰濛濛的,县人民会场上,彩旗飘场,锣鼓喧天,二十多辆解放牌汽车一字排开,两边挂着:“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横幅。县里各机关、工矿、学校、街道群众共一千余人,热烈欢送我们这批下乡知识青年到农村插队落户。</p><p class="ql-block"> 九时整,在家长的送别声中,我们胸戴大红花,背着行李,从喧哗的人堆里依次爬上卡车。汽车在一片话别声中开出了人民会场,环视着这个熟悉而亲切的小城,我的眼睛湿润了。</p><p class="ql-block"> 再见了,亲人,小城!我将永远记着这里的一切……</p><p class="ql-block"> 车出县城,汽车沿着蜿蜒的山道爬梁跨沟,沿着涓涓溪流而行,载着我们踏上了人生新的历程。</p><p class="ql-block"> 这时天空下起蒙蒙细雨,微风夹杂着雨滴打在脸颊,凉凉的,使我一下子从亢奋中清醒了过来,高涨的情绪一落千丈。</p><p class="ql-block"> 唉,这一去山高水长,前途眇茫,人生不知在何处。瞬间,悲从心中来,五味杂陈上心头,不知何日是归途……</p><p class="ql-block"> 未完待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