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的绝美古镇

太阳火100

<p class="ql-block">  河下古镇,曾名“北辰镇”,坐落于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河下街道境内,位于淮安区西北边陲。宋代时,这里被称为“满铺”。河下一直是淮安城外最重要的集镇,地理位置优越,水土丰腴,人杰地灵。</p> <p class="ql-block">  河下历代皆有名人:唐代有诗人赵嘏,宋代有抗金巾帼英雄梁红玉,明代有文学家《西游记》作者吴承恩、抗倭状元沈坤,清代有朴学大师阎若璩,考据学者吴玉,名翰林程晋芳,温病医学家吴鞠通,数学家骆腾凤,围棋国手梁魏今,道光皇帝御先生官居礼部尚书、都御史汪廷珍等。</p> <p class="ql-block">  明清时,这里富商的豪宅甲第连云,甚可与扬州盐商的园林相媲美!据《河下志》载 河下有108条街巷,桥梁44,园林102,牌坊63,祠庙55。</p> <p class="ql-block">  这座沉睡千年的明清风情古镇极为静谧。漫步青石砖铺筑的街巷,两侧的房屋都是砖木结构,街道上少了摩肩接踵的游客。</p> <p class="ql-block">  街道两边的店里卖着最纯粹的淮安当地美食。不多的几家商店卖的多是当地土产,有边做边卖最新鲜的淮安茶馓,有各种各样口味的腌制咸菜,有文楼汤包,有钦工肉圆。</p> <p class="ql-block">  漫步其中,青石板在岁月中磨得发亮,两侧建筑雕梁画栋。这里没有人声鼎沸,只有闹中取静。</p> <p class="ql-block">  河下古镇的风景与江南名镇周庄有着许多相似之处。古镇内的街巷以花岗岩麻石铺成,夯实而光滑。这些石板是盐商南下运盐后,在江南地区采购的空船压舱石,铺设至今已有数百年之久。</p> <p class="ql-block">  河下古镇水龙局‌是明清时期淮安河下古镇的消防组织,主要负责火灾的预防和扑救工作。水龙局是古代的消防大队,由民间自发筹集资金成立,不同于政府拨款建设的消防机构。水龙局的主要成员包括扛龙夫和挑水夫,他们负责操作水龙进行灭火。</p> <p class="ql-block">‌ 在花巷水龙局房屋的北面墙壁上,贴有一幅火德星君神像,以祈平安。</p> <p class="ql-block">‌ 河下古镇文楼‌,始建于清朝道光八年(1828年),是一家历史悠久的老店。文楼最初是一家茶馆,经营各种点心,后来因其独特的蟹黄汤包而名声大振,成为古镇的标志性美食。‌</p> <p class="ql-block">  河下古镇的原住民生活状态依然保持着浓厚的市井烟火气息。他们仍然居住在古朴的居民屋中,生活节奏缓慢,偶尔做一些小生意,售卖当地的特产如馓子、蟹黄汤包等‌。</p> <p class="ql-block">  古镇内没有繁华的商业店铺和嘈杂的人声鼎沸,更多的是岁月沉淀下来的斑驳和原住民世世代代的根基‌。这种生活环境使得河下古镇成为了一个充满生活气息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  河运发达带给河下曾经的喧嚣显赫,作为重要的盐运商埠,这里涌现出一批富甲一方的盐商。他们在修建住宅园林、祠庙牌楼上与扬州盐商不相上下,形成了河下甲第连云、亭林不绝的胜景。</p> <p class="ql-block">  河下古镇,是一个文化底蕴深厚的地方,<span style="font-size:18px;">素有“三鼎甲齐全”之称,。</span>明清时,这里曾出过12位翰林,67位进士,123位举人。《西游记》的作者吴承恩就诞生于此,因而河下古镇也被誉为“进士之乡”。</p> <p class="ql-block">  茶巷,作为河下古镇最早的八巷之一。明清时期,这里的茶馆灿若繁星。建于道光八年(1828年)的文楼饭店,早期是茶馆,只卖清茶、早点,涨蛋、卢肉、煮干丝、蟹黄汤包等名闻遐迩。旧时的河下人,有吃早茶的习惯,每日清晨他们会上茶馆,沏一壶茶,吃吃茶馓、烧麦、水晶包、蒸饺之类的点心。今日的河下人,有些老街坊见面,还会问:“吃茶了吗?”</p> <p class="ql-block">‌ 河下古镇的估衣街是一条有着500余年历史的古老商业街,位于河下古镇北部,全长800余米,街宽3-4米‌‌。估衣街的名字源于其早期主要从事贩卖旧衣的行业,因此得名‌。这条街道不仅见证了河下古镇的商业繁荣,还保留了许多明清时期的建筑风格,具有较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p> <p class="ql-block">  夜晚的河下古镇更是别有一番风味。当夜幕降临,古镇内的河灯逐一亮起,将整个古镇装点得如诗如画。游客可以沿着河岸漫步,欣赏这迷人的夜景,感受那份独特的江南韵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