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b>孙庆芳<br></b><b>人的认识是由低级到高级的演进。中国赏石文化理论的发展也正是遵循着这一一般认识论规律。石头从“用”到“玩”是一个发展阶段。“用”以制器实用为主“玩”以怡心悦目为主。这是由低级到高级的一种体现。新旧石器时期是人类的“小儿时节”,这个时期以“用”为主。从“玩”到“藏”体现了价值观,从“藏”到“论”体现一种文化的“入流”。中国的石文化是从“有石无文”发展过来的。赏石文化经历了从“形、质、色、声”到“秀、瘦、雅、透”的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历程。纵观中国石文化的实践与理论的发展情况,历史上唐宋时期最为活跃而且为后世赏石实践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唐代柳宗元对“石”物理属性做了四个字的抽象总结,宋代米芾把赏石提升为一种文化也用四个字做了抽象的总结,使赏石活动跻身到文化艺术的百花园中。</b></h1> <b>(一)<br></b><h1><b>柳宗元生活在公元773年至819年,祖籍河东(现在山西永济)。因参与王叔文集团的政治革新受到牵连被贬官。元和十年(公元815年)为柳州(现在属广西)刺史。当时柳州处地荒僻,环境恶劣,但多产奇石。柳宗元在尽职的同时,对“秀石”、石砚多有留心。在《柳州山水近治可游者记》中他写道“其下多秀石……”。柳宗元因被贬有了相对闲暇的时间到自然环境中散心,接触到了恬静的山山水水,并写了不少以物托志、脍炙人口的游记名篇。在对“秀石”的鉴赏方面,在他的《与卫淮南石琴荐启》中第一次明确认知并提出了岩石的基本物理属性,提炼总结出“形、质、色、声”四大要素。这四大要素虽然还只是就石论石,虽提出了“奇”的概念,但还没有升华到人文性质的赏石文化阶段,尽管如此至今还深深的影响着雅石评价,经常被人们引为重要的评石指标。这个《与卫淮南石琴荐启》是他给淮南节度使卫次公写的一个便条。字数不多,全录如下:<br></b><b>“叠石琴荐一。右件琴荐,躬往采获,稍以珍奇,特表殊形,自然古色。伏惟阁下禀夔、旦之至德,蕴牙、旷之元踪,人文合宫徵之深,国器专瑚琏之重。艺深攫醪,将成玉烛之调;思叶歌谣,足助薰风之化。愿以顽璞,上奉徵音,增响亮于五弦,应铿锵于六律。沉沦虽久,提拂未忘,傥垂不彻之恩,敢效弥坚之用。”<br></b><b>我们现在理解一下。叠石是产自广西柳州龙壁山的一种页岩。表面呈自然古色有光泽,层理有序。多形成山川平原景致。在唐代多用于制砚。柳宗元也曾以叠石砚赠给好友刘禹锡,刘禹锡用过后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并以《谢柳子厚寄叠石砚》诗表达:“常时同砚席,寄砚感离群。清越敲寒玉,参差叠碧云。烟岚余斐亹,水墨两氛氲。好与陶贞白,松窗写紫文。”荐是琴的底座。<br></b><b>在这里对雅石提出了要“珍奇、特表殊形”:石质弥坚:颜色自然;声音铿锵。从形、质、色、声四个方面来评价石头。第一次准确的把握了形、质、色、声,由岩石到雅石的物理四要素。这四要素在当今雅石的评价中仍然沿用,现在只不过是把石“质”与“色”的变化衍生出来的“纹”单独强调出来,或者是把“声”与“纹”置换了。其实依柳宗元的四字法是最为合理的。“纹”是“质”与“色”的变化,没有必要单列,列出反而摆不正各要素间的关系。而以“纹”置换“声”却是顾此失彼。丢了必要的,生塞上本来就处于附庸地位不伦不类的纹,可谓画蛇添足、徒加冗赘。由此看来,柳宗元不愧是古文运动的领军大师了,不是轻易可易一字的。</b></h1> <h1><b>下面我们再看一下宋代的米芾。<br></b><b>米芾,中国艺术史上声誉甚隆的人物。石文化中尊为“石圣”。米芾生于北宋仁宗皇祐三年(公元1051年),初名黼,后改名为芾。字元章,祖籍太原,后迁湖北襄阳(今湖北襄樊),最后定居润州(今江苏镇江)。又因世居襄阳,人称“米襄阳”。<br></b><b>米芾精通石、书、画、词。是中国艺术史上不可多见的全才。沙孟海说:“筚路蓝缕”的第一辈印学家、会篆会刻的印学家,应该首先推北宋的米芾。米芾书法与苏轼、黄庭坚、蔡襄合称“宋四家”,但为有宋第一。绘画与其子米友仁同创“米家山水”的新画法。一生著有《书史》、《画史》和《砚史》、《宝晋斋长短句》、《宝章待访录》、《海岳名言》、《山林集》和《海岳题跋》,后人辑有《宝晋英光集》。<br></b><b>米芾是中国石文化史对石头最钟情的一位大爱石家。米芾拜石的故事更是为后来的爱石人树立了光辉的榜样。北宋崇宁三年至大观元年(公元1104年),米芾知军无为。无为即今安徽巢湖无为县。《宋史•文苑》载“知无为军,……无为州治有巨石,状奇丑,芾见大喜曰:‘此足以当吾拜!’具衣冠拜之,呼之为兄。”《素园石谱•石丈》中说:“米芾知无为军,初入州廨。见立石颇奇,曰‘此石当我拜,呼曰石丈’”。称石为兄、为丈都是对石头的特别敬重。兄丈即兄长的意思,拜丈也就是礼敬兄长、礼敬师长。古人称年长的人为丈,今日普遍以妻父为丈,这只是丈字的一种用法,即岳丈的丈。米芾在900多年前所拜的“石丈”高约八尺,两人合抱不及,秀、瘦、雅、透似人形,安徽巢湖石。米芾在公余之暇在宝晋斋读书挥毫,每天抱笏揖拜石丈。拜石从此成为历代赏石活动最高的形式并蔚然成俗。明代万历年间具有学习西洋艺术、欣赏西洋艺术知识分子司礼监掌印宦官田义,在京西驼铃古道模式口街北侧,为自己修建了精美细腻、琳琅满目而又不逾礼制、气势恢宏的以石刻而闻名于世的墓园古建,其中享殿的一幅生动的浮雕石刻即是米芾拜石。权位倾国、多才多艺、中西贯通为明代三朝皇帝所宠信的大内总管,也要让自己在百年后与米芾拜石为伴。可见米芾拜石在中国社会中的深刻影响。明代林有麟《素园石谱》也刊刻了石丈。清代乾隆皇帝在修颐和园时,也在昆明湖北岸佛香阁西效仿米芾拜石,置石丈于长廊西端石丈亭内。雅石在赏石活动中成为师表,神圣精灵垂范永世。这是中国石文化的一大幸事,是中国石文化史上最珍贵的圣物。<br></b><b>因米芾在无为为官清廉,勤政爱民,时人感其德政,在他离任去世后,于米公军邸中米芾的书房“宝晋斋”故处建造“米公祠”。“石丈”曾立于“墨池”南侧。徽宗南渡,“宝晋斋”毁于兵燹,“石丈”没于土中。时至清嘉庆年间,朱君麟将“石丈”移至公廨,并建“拜石亭”一座。晚清浙江盐运使,甲科举人方六岳手书“拜石亭”三字。而今亭虽不存而亭匾尚在。2002年10月,为更好地保护这处世人瞩目的历史文化遗产,弘扬民族文化精髓,无为县人民政府启动米公祠修复工程。依照清嘉庆年间《无为州志》收载“墨池图”为蓝本,恢复宝晋斋、墨池、投砚亭、聚山阁、杏花泉井等重要景点,用了三年多时间。米芾所拜之石丈尚安在并得到安徽无为县人民政府的妥善保护,使我们可以到那里拜石和缅怀石圣米芾。</b><b><br></b><b>宋代的《渔阳石谱》中记载“元章相石之法有四。语焉:曰秀、曰瘦、曰雅、曰透四者。虽不能尽石之美,亦庶几云。”以“秀、瘦、雅、透”来论石把“雅”字道了出来,这是开天辟地的。高柳宗元的“秀”字一筹。“雅”就是入道了,是上了台面了。进入了社会的上层建筑领域了,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标志,是对中国石文化继往开来的总结,现已成为千年沿用的通训。相石法是严谨精到的雅石评价的方法。至今仍然焕发着耀眼的光辉。米芾相石法是中国石文化发展史上最重要的里程碑。它的出现标志着石玩进入了雅境,与诗歌书画等共同构筑起了中国灿烂的传统文化,成为中国文化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由于有了相石法,奇石中的不美、不雅的因素有了修剪的利器,炼石成艺,使赏石拓宽了文化的内涵,成为君子雅事。米芾也自然转贤为圣了。<br></b><b>我国各行各业均有所崇拜的圣人。如货殖以管夷吾为圣;儒术尊孔丘为圣;绘画有吴道子;书法有王羲之;茶艺有陆羽……。何以为圣?圣者通也,圣者不一定是最早的。佛教为什么以乔达摩•悉达多为佛?佛教严格要求“佛在以佛为师,佛灭以律为师”。循法为业,以律为师,“律”释为“法”。佛子以戒为师,严持毗尼,即得清净。这里的律、戒、法都是指准则。各行各业靡不以史为鉴,以律为师。在中国石文化发展史上无论是理论的贯通,还是爱石的人格力量,米芾都是当之无愧的石圣。米芾的“相石法”即相当于佛教的“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的“三法印”。是判断是不是佛法的标准。米芾的“秀、瘦、雅、透”正是评石标准“善、美、雅”的三法印。同时米芾被尊为石圣还因为他对石的“通与敬”能够起到最好的榜样作用,深受后代爱石人敬仰膜拜。<br></b><b>米芾对后世的影响深远。元代陆友著有《研北杂志》一书,书中写道:“宋人王铎,字振之,嗜石成癖,慕元章为人,以赂为襄阳令,后果得之,号‘王襄阳’。”大意是说王铎这个人受到米芾为人的影响,为了也能被人称为“襄阳”就干脆想办法也要到米芾的家乡去做官。可见米芾的魅力非同一般了。<br></b><b>在米芾世居的家乡建有米公祠。“米公祠”1951年由人民政府接管,2006年又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米公祠是后世爱石人学习石圣以石为师、敬重自然,缅怀石圣风雅事迹,顶礼皈依石圣的庙堂。</b></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