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陈剑(耳东教授)<br>美篇号:253932472 立春日迎春,是中华先民于立春日进行的一项重要活动,是从天子到庶民都要参加的一项活动。从周代至今,都有贴春帖、迎春牛、咬春等习俗。<br> 春帖子,又称春帖、春端帖、春端帖子。这是一种在“立春”日剪帖在宫中门帐上的书有诗句的帖子。诗体近于宫词,多为绝句,文字工丽,内容大都是歌功颂德或者寓规谏之意。“立春”日贴春帖、作春帖词,在宋代很盛行。 春牛,立春日劝农春耕的象征性的牛。泥捏纸粘而成,也叫“土牛”。立春日天子率群臣东郊迎春,鞭春牛以示劝农耕,士民都出城围观。<br> 咬春,立春日吃春饼称为“咬春”。民间在立春这一天要吃一些春天的新鲜蔬菜,既为防病,又有迎接新春的意味。唐《四时宝镜》记载:“立春,食芦、春饼、生菜,号‘菜盘’。”可见唐代人已经开始试春盘、吃春饼了。所谓春饼,又叫荷叶饼,其实是一种烫面薄饼,用两小块水面,中间抹油,擀成薄饼,烙熟后可揭成两张。春饼是用来卷菜吃的,菜包括熟菜和炒菜。昔日,吃春饼时讲究到盒子铺去叫“苏盘”(又称盒子菜)。盒子铺就是酱肉铺,店家派人送菜到家。盒子里分格码放熏大肚、松仁小肚、炉肉(一种挂炉烤猪肉)、清酱肉、熏肘子、酱肘子、酱口条、熏鸡、酱鸭等,吃时需改刀切成细丝,另配几种家常炒菜,通常为肉丝炒韭芽、肉丝炒菠菜、醋烹绿豆芽、素炒粉丝,摊鸡蛋等,若有刚上市的“野鸡脖韭菜”炒瘦肉丝,再配以摊鸡蛋,更是鲜香爽口,一起卷进春饼里吃。 立春,作为中国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每年2月3日至5日太阳到达黄经315°时即为立春。据《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立,建始也。五行之气往者过来者续于此而春木之气始至,故谓之立。也立夏秋冬。”<br> 立春有三候,即:东风解冻,蛰虫始振,鱼上冰。<br> 东风解冻:冻结于冬,遇春风而解散,不曰春而曰东者。《吕氏春秋》曰:“东方属木。”木,火母也,火气温,故解冻。<br> 蛰虫始振:蛰,藏也;振,动也;蛰藏之虫,因气至而皆苏动之矣。鲍氏曰:动而未出,至二月乃大惊而走也。<br>鱼上冰:《元史志》改之为鱼陟负冰。陟,升也;鱼当盛寒,伏水底而逐暖,至正月阳气至,则上游而近冰,故曰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