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味蕾乡愁】故乡的米糕

水落石出

<p class="ql-block">  美篇昵称:水落石出 </p><p class="ql-block"> 美篇号:16706718</p><p class="ql-block"> 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屈指可数,我离开故乡已有三十多年,这些年来,因为工作及爱好关系,走过路过了全国许多山山水水,品尝了不少地方的特色美食美味,但对故乡的米糕仍念念不忘,它又软又香的那种味道,以及背后的动人故事,仍让我难以忘怀。</p> <p class="ql-block">  米糕,顾名思义,就是以大米为原料做成的糕品,形似豆腐,老家叫米糕,湖南则称之为米豆腐。仍然记得在,老家做米糕先得把米浸好,然后拿去磨成浆,加上石灰水等等,经大铁锅煮成之后,用大瓷盆或簸箕装着,待冷却凝固后,再用刀切成豆腐块状,浇上用酱油、葱花、花生油煮成的汁,吃起来嫩滑爽口,鲜香四溢,如果煎成外带黄皮的米糕再加佐料,就更加好吃了。</p> <p class="ql-block">  时至今日,每每想起那种软软香香的味道,还让我垂涎欲滴。只是米糕里如果加的石灰水多了,第二天起来眼睛有些浮肿,有时因为吃得太多连眼睛都肿得睁不开,一两天才完全消肿,但因为它好吃,人们也就从来不顾及这些。</p> <p class="ql-block">  老家村里的大米最适合做米糕,因为老家村里全是纯净的黄泥土,全乡泉井又多,小河里流淌的都是清澈的泉水溪水,从上游哗啦啦地往我们村流过,用它来灌溉的稻田,禾苗青悠悠,稻谷黄灿灿,而且谷子纯净饱满,做米糕既松软又清香。</p> <p class="ql-block">  印象中,做米糕也是个快乐的日子。那时,全村只有两叁座石磨,大家都把浸泡好的大米拿去排队等待磨成浆。石磨很重,一般要两个人推、一个人放料,而且得一点点地放,因为米浆黏性重,放多了推不动。推磨时还发出吱吱的有节奏的响声,像音乐一样,传到蛮远的地方,有时在村头巷尾都能听得见。在等待时,大人小孩都聚在一起,小孩爱玩捉迷藏,爱玩躲猫猫游戏,跑来跑去,大人则谈天论地,有说有笑,场面有点像过节一样热闹。</p> <p class="ql-block">  出现这种节日一样热闹的情景,村里年终打鱼的时候也会有。那时,我们村里有个鱼塘,在村背后,与莲花塘水库相临。每到年终打鱼时,家家户户除了做米糕之外,还都喜欢鱼焖豆腐,于是也要排队把黄豆磨成浆,才能做成豆腐。磨黄豆的响声比磨米浆声音还要大一些,那时整个村庄都在飘荡着吱吱喳喳的响声,像交响曲一样美妙动听。我们村鱼塘里的鱼,从来不吃鱼料,只吃清草,所以鱼象野生一样,鲜美好吃,现在想起那一盆盆鱼焖豆腐,还让我念念不忘,这是米糕之外的话题了。</p> <p class="ql-block">  自从我工作以后,就没有在老家村里再吃过家乡的米糕了。因为,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家都不缺吃,谁也不愿去干推磨这样的体力活,再加上我都是节假日才回老家,过节谁还会顾及到米糕。平时,在一些饭店里,也能吃到"米豆腐",我也会想起家乡的米糕,但已经没有家乡那种最初的味道了。</p> <p class="ql-block">  好在还有一位会做米糕的阿芳同学。阿芳是老家读高中时的同学,像歌里的唱的一样:阿芳是一位村姑村花,长得好看又善良,心灵手巧。其实,阿芳早早就洗脚上田,进了城变成城里人,但她还保持着农村的手艺,市里红水河岸边还有她两叁分菜地,她会做五色糯米饭、会做烧饼、会做艾馍、芋头馍、红薯馍,还会做腊肉血肠,煮、煎、炸、包等,样样精通,本文中的美食插图都是阿芳的"作品",她完全可以是家乡舌尖上的美食的代言人。</p> <p class="ql-block">  阿芳会扭秧歌,能歌善舞,还能喝酒,广西公文包、广西科目三对她来说,简直就是小菜一碟,不学自通,她常常可以对酒当歌、对牛弹琴。仍然记得,阿芳第一次把米糕带到饭店时,大家都抢着吃米糕,吃不完还打包带回家,当晚腾总点的满满一桌菜,大家只吃了一点点。从此以后,同学们就建立了一个"家乡米糕群",无论是同学聚会,或者是吃杀猪饭,阿芳都做米糕带去,让大家久不久又品尝到浓浓的那一份乡愁。</p> <p class="ql-block">  阿芳做米糕开始是手功磨,蛮费时费力,后来改用电磨,不再使用人工石磨了,效率高了许多。但她做的米糕,色彩光亮,无论是口感或是质感,都与老家村里的米糕旗鼓相当,而且好多时候都好过老家村里,吃阿芳的米糕也没有眼睛浮肿的现象,这都因为她手艺高超。其实,为了做好米糕,阿芳每次都精选食料,精心做好浆汁,为保证新鲜,她宁愿半夜三更起来做,也不提前做。每次聚会,一听到有她的米糕,嘴馋的同学都快要流口水了。</p> <p class="ql-block">  在历史的进程中,乡村的一些美食美景,与我们渐行渐远,有的已到了说再见了,有的也许就永远不再见了,好在还有阿芳这样手巧的人,为我们传承着一份浓浓的乡愁,但愿能有更多家乡的美食美味和乡音乡愁永远留在我们的生活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