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背影》是中国现代作家朱自清于1925年创作的回忆性散文。这篇散文叙述作者离开南京去北京大学,父亲送他到浦口火车站,照料他上车,并替他买橘子的情形,而作者印象最深刻的是父亲替他买橘子时在月台爬上攀下时的背影。而笔者今日向读者介绍《暮锁背影》,<b>表达暮色锁得住背影,却锁不住人间的真诚与亲情。</b></p> <p class="ql-block">吃过晚餐,我便如往常一样,步出家门,朝园区外的广场走去。<b>健步,这一简单的日常活动,早已成为我生命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一种恒久不变的习惯。</b>晚餐后的广场,往住被暮色笼罩,仿佛整个世界都被温柔地包裹在了一片朦胧之中,美不可言。我迎暮而行,去感受这份独特的宁静与神秘。</p> <p class="ql-block">暮色,越来越浓,仿佛是大自然特意为我精心布置的一场视觉盛宴。我放慢脚步,沉浸在这份朦胧的美感中。突然,<b>前方出现了一个微驼的背影,在暮色中若隐若现,如同一幅淡雅的水墨画,吸引着我的目光。</b>远远望去,他那件围在腰间的运动服,随着他的步伐而随身摆动。我不由自主地加快脚步,想要靠近他,探寻这位跟我一样喜欢在暮色中健步的长者身影。</p> <p class="ql-block">“喂!你姓啥?住哪个小区的?”我轻声问道,生怕打扰到这份宁静。</p><p class="ql-block">“我姓赵,就住右边这个小区。”他的声音略带沙哑,却透着一丝和蔼。我们就这样开始了闲聊。我随意地抛出一个问题,没想到却打开了他的话匣子。</p><p class="ql-block">“我耳朵有点聋,右耳听不到声音,左耳也只能听到一点。20年前配了一只助听器,但没用,一戴上就只听到嗡嗡声,所以不戴也罢。”他无奈地笑了笑,眼神中闪过一丝落寞。但随即,他又话锋一转,开始谈论起自己的生活。</p> <p class="ql-block">“我小区的房子是儿子买的,一室一厅,162万。我退休金6000多元,一个人住挺舒服的,用用也够了。每年的水电费、物业管理费都是儿子来付的。我穿的衣服和鞋子都是媳妇给买的。”说到儿子和媳妇,他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那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满足与骄傲。</p> <p class="ql-block">我顺势问道:“那你自己的退休金除了吃饭,还用不完吧?”“是啊,我每4个月就给儿子2万元。我放着也没有用,还是给儿子放着安心。”他的语气中充满了对家人的关爱与信任。</p> <p class="ql-block">提到孙子,他的眼神更是亮了起来,仿佛有说不尽的话:“有,23岁了,在大学读博士,可乖了……”但当问及孙子读什么专业时,他却一脸茫然,说这个他不清楚。这或许是许多长辈的共性,他们更关心的是孩子的成长与幸福,而非具体的专业。</p> <p class="ql-block">聊着聊着,时间悄然流逝,已近黄昏。他看了看表,说要回家看新闻去了。我望着他缓缓地转身,那微驼的背影在暮色中渐渐模糊,直至完全消失在我的视线中。那一刻,我突然有种莫名的感动。<b>这暮色锁得住背影,却锁不住人间的真诚与真情,这不仅是一个老人的背影,更是一份深沉的爱与责任的象征。</b></p> <p class="ql-block">回到家后,赵老的背影一直在我脑海中缭绕。儿子给他买房、付水电物业管理费,媳妇给他买衣服、买鞋子,而他则心甘情愿地将自己的退休金补贴给儿子。这份和睦与融洽,不正是我们中华民族家庭理念的体现吗?<b>家和万事兴,这简单的五个字,却蕴含着无尽的智慧与哲理。</b></p> <p class="ql-block">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人们往往为了名利而奔波忙碌,忽略了身边最珍贵的亲情。而赵老一家,却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家的真谛——无论外界如何喧嚣,家永远是我们最温暖的港湾。这份爱,如同那暮色中的背影,虽然朦胧,却异常坚定与执着。</p> <p class="ql-block">我想,这便是生活给予我们的最宝贵的启示吧。在未来的日子里,愿我们都能珍惜身边的亲情与友情,让爱与责任成为我们人生旅途中最坚实的支撑。</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谢谢大家的阅读和观赏</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詋读者和美篇平台工作人员</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蛇年吉祥,万事如意</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再见!</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