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八集电视连续剧《残阳如血》郑晓光著

晓光

<h3>纪念建军百年巨制《残阳如血》:重现人民军队的光辉史诗<br> <br>在纪念建军百年的重要时刻,一部凝聚着编剧郑晓光八年心血的四十八集电视连续剧《残阳如血》震撼问世。郑晓光编剧为了真实还原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在创作过程中查阅了大量的史实资料和回忆录,走访,实地考察等,,力求做到剧情经得起检验。这部剧以全景视角,艺术地重现了一支人民军队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艰辛历程,犹如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展现在观众眼前。<br> <br>故事开篇,便将我们带回到那个风云激荡的年代。五四运动的爆发,像一声惊雷,唤醒了沉睡的中国大地,无数爱国青年挺身而出,为了国家的独立和民族的解放而奋斗。紧接着,中国共产党在嘉兴南湖的红船上诞生,犹如一颗璀璨的星星,照亮了中国革命的道路。然而,革命的道路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四一二”反革命政变的发生,让无数共产党人倒在了血泊之中,大革命惨遭失败。上海党中央遭到严重破坏,叛徒不断出现,城市工作陷入了巨大的困境,几十万共产党人惨遭屠杀,中国共产党被迫转入地下斗争。<br> <br>在这危急存亡的关头,“八七会议”的召开成为了历史的转折点。毛泽东同志在会上首次提出了“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著名论断,为中国共产党指明了前进的方向。随后,南昌八一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揭开了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和创建人民军队的序幕。秋收起义、朱毛会师、创建井冈山根据地等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相继发生,中国共产党开始了创建人民军队的伟大征程。<br> <br>在创建人民军队的过程中,党内外面临着诸多困难和挑战。领导权纷争、路线斗争不断,如何改造旧军阀军队,创建一支真正属于人民的军队,成为了摆在中国共产党人面前的重要课题。毛泽东同志高瞻远瞩,首次指出人民军队是一支政治武装,必须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的新型人民军队。从此,建设人民军队走上了一条崭新的道路。<br> <br>然而,由于受到共产国际的影响,党内执行了王明的错误路线,工作重心由城市转向农村。井冈山根据地也深受打击,第五次反围剿斗争失败,红军被迫长征。在长征途中,红军战士们面临着无数的艰难险阻,不仅要面对敌人的围追堵截,还要克服恶劣的自然环境。湘江决战成为了长征途中最为惨烈的一战,血与火的生死较量在这里激烈展开。红军战士们浴血奋战,毫不退缩,但最终还是付出了惨重的代价,锐减五万余人,鲜血染红了湘江。<br>  <br>与此同时,上海地下党特科也在与国民党特务进行着斗智斗勇的生死较量。他们严惩叛徒,保卫党中央机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为党保全机密。他们的英勇事迹,为配合红军长征做出了巨大的贡献。<br>  <br>剧中通过经典人物的塑造,展现了人民群众与人民军队的鱼水情关系。赵营长、杨老爹、玉莲、香莲、葛红等众多小人物,他们虽然身份平凡,但却有着坚定的信仰和高尚的品质。他们在战争中,或积极支援前线,或为红军提供情报,用自己的方式为革命事业贡献着力量。<br>  <br>全剧在遵义会议处结束,遵义会议在中国历史上具有扭转乾坤的重要意义。中国革命的历程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虽然历经几代领导人的变迁,但在革命的道路上却多次遭遇失败。遵义会议的召开,让中国共产党选择了毛泽东,毛泽东重新回到党中央核心领导层,结束了王明错误路线的统治,摆脱了共产国际的束缚,终于独立选择了适合中国革命的道路。从此,中国革命走上了胜利的道路。<br>  <br>为了确保该剧的历史真实性和艺术质量,剧组特聘黄伟为党史顾问,李占广为历史顾问,范文俊为文学顾问。他们凭借丰富的专业知识和经验,为剧本的创作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和指导。在此,我们要对为本剧给予大力支持的朋友们一并表示感谢。<br>  <br>《残阳如血》这部电视剧,不仅是对建军百年的深情献礼,更是对那段波澜壮阔历史的深刻铭记。它让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是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我们要铭记历史,缅怀先烈,传承红色基因,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相信这部剧播出后,一定会引起广大观众的强烈共鸣,成为一部具有深远影响力的经典之作。</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