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陈艳139221793</p> <p class="ql-block"><b> 黄河奔腾,驼铃声声,金城兰州丝路重镇。一条大河穿城而过,一座铁桥贯穿南北,国之重宝唱响兰州,牛肉汤面香遍全国,《读者》杂志深入人心。兰州——这个位于中国西北部、中国甘肃省的省会,享有“西部黄河之都,丝路山水名城”的美誉。</b></p> <p class="ql-block"><b> 两次光临这样的一个省会城市,说说感受最深的五绝吧:一条河、一匹马、一座桥、一碗面和一本书。</b></p> <p class="ql-block"><b> “绝”之意,即绝世无双,同类中的顶尖儿;能够让人触及难忘,烙印在我们的灵魂深处,回味起来韵味无穷。</b></p> 一条河——黄河 <p class="ql-block"><b> 中国第二大河——黄河像一条金色的巨龙,横卧在华夏大地,见证着岁月的沧桑。黄河流域是中国开发最早的区域。我们勤劳勇敢的祖先在这里生息劳作,是中华文明最主要的发源地,孕育了灿烂的古代文明,见证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变迁。中国人称其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之水天上来”浩浩荡荡奔流不息,灌溉着无数的田地,滋养着亿万的生命。</b></p> <p class="ql-block"><b> 兰州是中华大地上唯一一座黄河穿城而过的省会城市,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得黄河成为了这座城市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兰州市的黄河两岸,高楼林立,绿树成荫,形成了一幅美丽的城市画卷。兰州因河而生、因河而兴。黄河的流淌不仅为这座城市带来了丰富的水资源,更是塑造了独特的城市风貌和丰富的文化底蕴。</b></p> <p class="ql-block"><b> 2200多年前,曾是古代丝绸之路上的重要交通枢纽和商贸重镇的兰州,随着丝绸之路的开通,逐渐发展成为连接中原与西域的重要通道,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黄河的流淌不仅从古至今滋养着这片土地,更是促进着兰州的经济和文化的飞速发展。此外,兰州的“百里黄河风情线”各种景观数不胜数:黄河母亲雕塑、兰州水车等,成为游客感受黄河之美的绝佳打卡之地。</b></p> 一匹马——铜奔马 <p class="ql-block"><b> 兰州有如此悠久的历史,到兰州,甘肃省博物馆是一定要去参观的。这里汇集了甘肃省从远古时期到近代的珍贵文化遗存。特别应该看看“镇馆之宝”——铜奔马。</b></p> <p class="ql-block"><b> 1969年出土于甘肃省武威市雷台汉墓的国宝级文物铜奔马,也被称为“马踏飞燕”。展现了骏马昂首嘶鸣,疾足奔驰的矫健雄姿。腾空的四蹄,飞奔中仿佛踏过一只飞翔的燕子。展现了东汉时期工匠奇妙的构思、高超的技艺和无穷的创意。1983年,铜奔马被确定为中国旅游图标,用以展示中华民族勇往直前、不屈不饶的龙马精神。</b></p> 一座桥——中山桥 <p class="ql-block"><b> 黄河铁桥是兰州的地标性建筑。始建于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由美国桥梁公司设计、德国泰来洋行承建、中国工匠施工完成。黄河铁桥的建设在当时是一项工程壮举,它不仅展现了20世纪初中国工程技术的先进水平,也体现了中西方技术合作的成果。</b></p> <p class="ql-block"><b> 这是黄河上建起的第一座桥梁,被誉为“天下黄河第一桥”,至此结束了甘陕宁青新交通梗阻的历史,对促进甘肃的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此桥在民国十七年(1928年)为纪念孙中山先生而被命名为“中山桥”。</b></p> <p class="ql-block"><b> 中山桥不仅是连接黄河两岸的交通要塞,更是一座承载着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建筑。它见证了兰州从一个小镇逐渐发展为现代化都市的艰苦历程。漫步中山桥上,远眺黄河如金色玉带,近听桥身似岁月低语。桥上行人匆匆,桥下黄河不息。中山桥坚固雄伟,跨越天际。真是“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b></p> 一碗面——兰州牛肉面 <p class="ql-block"><b> 这里也有温馨朴实的人间烟火。生长于兰州的人们,兰州牛肉面是他们早中两餐的主食。“牛大”,是兰州人对牛肉面的亲切称呼,源于兰州人对这种美食的特殊感情。“扎碗牛大”兰州人如此说吃碗牛肉面。“来碗牛肉面”一听你就是外地人。</b></p> <p class="ql-block"><b> 在兰州,我每餐都品尝兰州牛肉面。当那一碗热气腾腾的牛肉面摆上桌,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清澈醇厚的汤汁。用勺子轻轻搅动,浓郁的香气扑鼻而来。入口的瞬间,面条的弹性与嚼劲完美结合,在唇齿间跳跃,带来一种无与伦比的味蕾享受。再加上翠绿的葱花、香菜,鲜红的辣椒油,为这碗面增添了丰富的色彩和层次分明的口感。它们相互交融,共同谱写出一曲美味的交响乐。</b></p> <p class="ql-block"><b> 兰州牛肉面承载着兰州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食的追求。无论是清晨的第一缕阳光,还是疲惫一天后的黄昏,一碗兰州牛肉面总能给人带来满足和慰藉,让人在这简单而纯粹的美味中,感受到生活的美好与温暖。兰州牛肉面,不仅是一道美食,更是一种文化传承。青海人将兰州牛肉面以兰州拉面的商标打入了全国各地,赢得了国内外食客的一致好评。</b></p> 一本书——《读者》 <p class="ql-block"><b> 兰州之行,我有幸参观了《读者》杂志博物馆,位于兰州市城关区的读者大道。馆内详细介绍了《读者》杂志从创刊至今的历程,展示了其在国内外的广泛影响力和号召力。是大陆与亚洲发行量最大的期刊。《读者》编辑部和其它刊物的发行都在这里。</b></p> <p class="ql-block"><b> 在电子信息时代之前,《读者》于我,是非常亲密的挚友,每期必买,坐在阳光斜射的阳台上细细品读。在岁月的长河中,《读者》杂志宛如一位知心朋友,陪伴我度过了无数静谧的青年时光。</b></p><p class="ql-block"><b> 回忆起与它初次相遇,那精美的封面就像一扇神秘的窗户,吸引着我去窥探其中的精彩世界。每翻开一页,都仿佛进入了一个充满智慧与温暖的殿堂。</b></p> <p class="ql-block"><b> 《读者》杂志深受全国人民、特别是青少年的喜爱。它的美文如同一串串璀璨的珍珠,串联起生活的点滴美好。那些真挚的情感、深刻的思考、动人的故事,总能触动我内心最柔软的角落。有的文章如潺潺溪流,轻声诉说着人间的真情;有的文章像激昂的乐章,激发着我对梦想的追求和对未来的憧憬。</b></p><p class="ql-block"><b> 兰州政府正在倾力打造兰州读者大道,使之成为更具标志性的“《读者》印象街区”。届时,《读者》将以立体、全新、震撼的视觉效果,出现在大众面前,继续给人以丰富的精神享受。</b></p> <p class="ql-block"><b> 当暮色漫过中山桥的铆钉,黄河涛声忽然变得像老胶片般沙哑温存。面馆蒸腾的雾气里,恍惚看见铜奔马驮着东汉的月光踏浪而来,那些在《读者》扉页间游走的铅字,此刻正化作满天星辰坠入汤碗。我站在百年铁桥上收集风的形状,左口袋是丝绸之路上驼铃的残响,右口袋盛着牛肉面馆此起彼伏的“扎碗”声。这座城市把千年光阴酿成了古卷。让奔腾的黄河与静默的书页在某个维度永恒相拥。</b></p> <p class="ql-block"><b> 离别的列车即将鸣笛,我把兰州的剪影夹进行李箱,一片带着水车吱呀声的云,几粒浸透辣椒油香气的星光,还有那未完待续的关于重逢的诗行。这西北的鎏金记忆,终将在每个晨昏交替时,从记忆的铜奔马蹄印里生长出新的春天。</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