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b><font color="#ed2308">音乐:斯卡布罗集市 </font></b></h1> <b> 刚结束那令人疲惫却又难忘的蛇年春节“老年特种兵”一日游,虽说休息了整整三天,可身体的酸痛仿佛还在提醒我那天的疯狂。</b><div><b> 今天初六立春日,阳光暖烘烘的,我决定下楼去周边散散步,活动活动这快生锈的老骨头,也让心情好好放松放松。</b></div> <b> 哦,先介绍一下,本人家住大智路“铁路里”,下楼走几步就到了最热闹的打卡地,房子不大,地段确听了头;</b><div><b><br></b></div><div><b> 各位请看下面这张图,俺老街坊就住在最热闹的中心的中心,这标注的四周环绕的各个知名景点,都是有历史,有特色的吃,住,玩,看,打卡的热门地方,仿佛就是围着我住地修建的,散个步就到了全国特种兵朝思暮想的“天堂”,有点得罗吧;</b></div> <b> 从家下楼漫步,没走一哈就晃悠到了咸安坊。</b><div><b><br></b></div><div><b> 这地儿老有感觉了,像一下子钻进了旧时光的小口袋里。</b></div><div><b><br></b></div><div><b> 这儿浓郁的春节气息便裹挟而来。街边的搭架上,红彤彤的灯笼在微风中轻轻晃动,像是一张张热情洋溢的笑脸,在向我传递着新春的祝福。节日的气氛浓浓的;</b></div> <b>只见红布上,咸安坊新春,写着“不如见一面”的招牌;把我给逗乐了,心想:可不是嘛,去年【江城驿站】的美友在这里组织活动,向全国美友拜年,那气氛,那心情,还有绿萝老师颁发的年画,至今都是暖暖的,</b><div><b><br></b></div><div><b> 新春旧地昔日景,每逢佳节倍思亲新春,嘿,还有点文采,对上了---。</b></div> <b>咸安坊新招标了很多时尚的小店,贴着崭新的春联,墨香混合着糯米糍、糖炒栗子的香气,丝丝缕缕地钻进鼻腔,让人瞬间沉浸在这温暖的氛围里。</b> <b>这里正在举办一个活动,咸安坊新春大集将开市。湖北、湖南、云南三地非遗匠人和青年手艺人将首次齐聚于此,有皮影、年画、木刻版画、布老虎、竹编、陶瓷、铁器、油纸灯笼等展演。</b> <b> 2025年春节,是“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成功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后的首个春节,</b><div><b> 从2月1日上午开始,“不如见一面”新春大集:三地联合非遗作品展在武汉市江岸百年咸安坊开启。</b></div> <b> 湖北大漆、楚陶、版画,云南扎染、瓦猫,湖南湘绣、土家族织锦等非遗手艺人集体出摊,展示和售卖各类精美的非遗手工艺品。</b> <b> 新春大集以“非遗”和“年味”为主线,汇集了湖北、湖南、云南等众多非遗资源,为市民带来了一场非遗盛宴。</b> <b> 逛集市,早有历史,集市的概念发端于远古,商业因集市而灵动。<br><br></b><div><b> 城市集市的复兴,既是传统的回归,亦是创新的延伸。<br><br> 因为创意的加持,集市这个传统的商贸形式焕发生机。</b></div> <b> 在展厅里,展品琳琅满目,市民们拿起扎染披肩欣赏、俯身端详形态各异的瓦猫、听马口窑传承人讲述楚陶的“前世今生”……我也凑热闹,捡耳朵----:<br><br> “坛、壶、钵、罐、缸、盆……原来马口陶有这么多精美的器物!”站在一面马口窑陶品展示墙前,来自陕西的游客朱先生仔细观察每个陶器的细节,并用手机拍下了大量照片。</b><div><b><br></b></div><div><b> (下图)刘渝南(右)向游客介绍马口窑陶器</b></div><b><br>“马口窑陶器装饰纹样大体来源于现实生活的自然元素、人物神话故事、诗词佳句和口号标语等四大类,各具特色,富有地域民俗文化气息。”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刘渝南手持一盏精美的茶杯,对马口陶器的历史渊源与文化发展历程娓娓道来,吸引了不少游客驻足聆听。<br><br> 刘渝南说,随着时代的变迁,马口窑制陶业发展逐渐衰落,但其独特的工艺和文化价值已成为当代珍贵的文化遗产。2011年,“马口陶器烧制”技艺被列入《湖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极目新闻记者看到,展台上的陶器多是茶具、餐具、酒具,釉面均为土黄色,刘渝南表示,马口窑陶器最显著的特征是“黄釉”,因为像鳝鱼肚皮上的颜色,所以民间又将这种颜色称为“鳝鱼黄”。</b><div><b><br></b></div><div><b>“‘画蛇添富、财富狗多、猪事顺遂’……这些生肖茶壶真有意思。”展台前,不少游客对12生肖茶壶颇感兴趣。记者看到,壶身一侧上是各类卡通式生肖图案配以谐音吉祥语,对应一侧壶身则装饰着吉祥纹饰,整体造型憨态可掬却不失美观,令人爱不释手。</b><br></div> <b> 这里“传统金属冷锻技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湖北美术学院教授冯建平手持各类手工艺品,为游客讲解其中独特的制作工艺。</b><div><b> 下图是冯建平和弟子们制作的各类首饰;</b><div><b><br></b></div><div><b> 他告诉围观者,自己从2014年起研制纯手工冷锻金属器皿工艺,现已掌握“一体壶”技术并完成铜银茶具制作。正探索大漆与金属工艺融合,拓展首饰艺术设计。<br><br>“现在喜欢非遗的年轻人越来越多。”冯建平说,当下的他更想继续钻研好手里的金属板,传承好工艺的同时,把工匠精神传承下来。<br></b><div><b><br></b></div><div><b> 冷锻金属手工艺惊艳众人,匠心独运传承非遗技艺<br><br>“铜制作要经过20余道工序,仅用到的工具就有数百种之多!”</b><div><b> 几位游客正目不转睛地观看展台上的作品。展架上,摆满了冯建平根据传统冷锻金属器皿成型工艺打造出的香薰炉、铜包银茶杯、茶壶、首饰等一件件实用又精美的手工艺品。</b></div></div></div></div> <b> 冰箱贴、挂件、明信片……在人头攒动的“老河口 有‘画’说”摊位前,华中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大三学生小尹正热情地向游客们介绍她售卖的以老河口木版年画为灵感的非遗文创产品。</b><div><b><br></b></div><div><b> 论是手艺人的精湛技艺,还是游客的热情参与,这场新春大集不仅是一场传统文化盛宴,更是非遗传承与创新的生动体现。在继承千年文化的基础上,非遗艺术无疑将在现代社会中找到新的生命,进一步引领人们走进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世界。</b></div> <b>“不如见一面”新春大集活动,除湖北非遗见面日外,还分别举行湖南和云南非遗见面日,期间有湘绣技艺、滩头年画、女书以及瓦猫展、白族刺绣、傣锦等非遗展示和售卖各类精美的非遗手工艺品。</b> <b> 除了传统工艺品的展示,游客们还可以近距离体验非遗项目。</b><div><b> 活动现场,大家用时光穿越的方式感受过去的传统文化。</b></div><div><b><br></b></div><div><b> 在这里,不少市民不仅在欣赏非遗珍品,更是参与到动手体验的活动中,例如扎染和刺绣。</b></div> <b> 这样的身临其境方式大幅增强了游客的参与感和互动性,让每一位参与者都有机会体验非遗技艺,了解非遗背后的故事。</b> <b> 看展出来,我深吸一口气,那混杂着节日烟火气和街边小吃香味的空气,瞬间沁入心肺,浑身的疲惫也随之消散了几分。</b> <b> 巷边游人众多,孩子追逐打闹,他们的笑声清脆悦耳,仿佛是这春节乐章里最灵动的音符。</b> <b>我一边走着,一边听着街边小店传出的悠扬音乐,那旋律仿佛是时光的纽带,将此刻的宁静与往昔的回忆串联起来。</b><div><b><br></b></div><div><b> 我又想起去年时候美友们在这里的春节,也是这般热闹,大家围坐在一起,听讲咸安坊古往今来的故事。</b></div> <b> 今天,又临佳节,在这小街漫步的时刻,那种温暖与快乐的感觉又回来了;</b> <b> 不用再操心任何琐事,只专注于此刻这悠闲的时光,脚步也愈发轻快起来,感觉自己就像一片随风飘荡的叶子,自由自在,身心都得到了极大的放松。</b> <b> 阳光洒在古老仿新的建筑上,反射出柔和的光芒,仿佛在诉说着岁月的故事。</b><div><b><br></b></div><div><b> 我不禁畅想,珍惜每一个春节,是否都能有这样一段宁静的时光,让我在闲逛漫步找到内心的栖息之所。</b></div> <b> 今年春节申遗成功,更让依托“老建筑”“老街区”的天然优势,创意集市成为一个文化展示、青年创业、生活体验交织的综合空间。</b><div><b><br></b></div><div><b> 从咸安坊出来,沿着胜利街几分钟就到了另一热闹打卡点,黎黄陂路文创街区暨数字文化人才创新基地组织的创意集市,也都迎来数百位风格迥异的文创摊主。</b></div><div><b><br></b></div><div><b> 如同开盲盒一般,给人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b></div> <div> <b> 在武汉,好好玩;看春晚 趣江岸 | 多条私藏版“新春路线”奉上,等你打卡,</b></div><div><b><br></b></div><div><b> 春节的暖阳轻柔地洒在巴公房子上,这座古老的建筑瞬间被染上了一层喜庆的金色,仿佛从沉睡中苏醒,迎接一场盛大的团聚。</b></div> <b>广场上,拍照的人们沉浸在对美的捕捉中,年轻的情侣们相依而立,目光中满是爱意,镜头定格下他们与巴公房子的浪漫瞬间,每一张照片都承载着他们对未来的憧憬。</b> <h3> <b>孩子们在一旁蹦蹦跳跳,他们纯真的笑容比阳光还要灿烂,迫不及待地想要加入大人们的拍照行列,记录下这欢乐的一刻。</b></h3> <b>卖气球的摊位旁,五彩斑斓的气球随风摇曳,像是在向人们招手。家长们带着宠溺的微笑,为孩子们挑选心仪的气球,孩子们接过气球,兴奋地欢呼起来,手中的气球成为了他们在这个春节里最珍贵的玩具,也为巴公房子增添了一抹灵动的色彩。</b> <b> 外地游客们怀揣着对这座城市的好奇与向往,走近了巴公房子的世界。</b><div><b> 他们放慢脚步,仔细端详着每一处建筑细节,感受着历史与现代的交融。偶尔,他们会向当地居民询问一些关于巴公房子的故事,一来一往间,陌生感渐渐消散,取而代之的是人与人之间温暖的交流。</b></div> <b>整个巴公房子被欢声笑语所包围,人们在这里相聚,共同分享着春节的喜悦,让这个古老的地方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b><div><b> 每一个游客的身影,都成为了巴公房子春节画卷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共同描绘出一幅温馨而美好的画面。</b></div> <b> 到黎黄陂路的热闹大集市,我拐进了珞珈山街,商家们的招牌广告语特有武汉“江湖”味,“豆里克”,“在武汉你鄂了麽‘’幽默又风趣;</b> <b>外地游客深知武汉各种小吃美味,文雅斯文,临街小凳而坐,大口“细品”----</b>; <b> 从兰陵路沿中山大道就来到了江湖美味吉庆街,</b><div><b><br></b></div><div><b> “武汉成为春晚分会场的消息,加上整个城市过年氛围感的营造,感觉更为这里带来很大一波流量。”德华酒楼,四季美等等武汉特色美食店相关负责人纷纷表示,他们也准备好了——春节期间将“不打烊”,迎接全国游客的到来。</b></div> <b> 吉庆街,这里热闹非凡,吆喝声、欢笑声此起彼伏。各种特色小吃琳琅满目,豆皮、热干面、汤包…… 摊位前围满了食客,大家一边品尝美食,一边分享着春节的喜悦。</b> <b>我在人群中挤来挤去,看着路人品尝着心仪的小吃,感受着最纯粹的人间烟火。台上的艺人在表演湖北大鼓,那独特的唱腔和生动的表演,引得观众阵阵喝彩。</b> <b> 吉庆街舞台对面待开业装修一新的老通城新街。看着那气派又崭新的招牌,让人们期待满满,</b> <b> 从小吃着老通城的豆皮长大,那可是毛主席吃过的武汉招牌美食。<br><br> 想起过去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着豆皮的温馨场景,我的嘴角不自觉地上扬。<br><br> 等这里开业了,我一定要拉上家人,再来尝尝这熟悉的味道。</b> <b>这一趟溜达下来,从咸安坊的怀旧小情调,到黎黄陂路的热闹大集市,再到吉庆街的烟火大戏台,最后到老通城新街的美味憧憬,可把我这一溜安排得明明白白。</b><div><b><br></b></div><div><b> 本想着随便走走,没想到收获这么多乐子,看来这蛇年的春天,还真是个适合出门找乐的好时候!</b></div> <b> 暮岁逸怀<br><br></b><div><b>霜鬓虽添意未央,身临暮岁韵悠长。<br>晨挥健笔书心曲,暮弄丝弦颂景光。<br>笑对炎凉情自逸,淡看宠辱志犹刚。<br>余年漫品逍遥趣,不负人间岁月长。</b></div> <b>大年初六,恰逢立春,愿你我在这美好的季节里,让我们拥抱生活,追逐梦想,与万物同生长,一路向阳,不负春光,六六大顺,这简简单单的散步,不仅放松了身体,更滋养了心灵。</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