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乌调查,照亮中国底色

苗强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今年春节期间,我们一大家子18人,走进“毛泽东寻乌调查纪念馆”以及对面的“寻乌调查-1930”沉浸式红色文旅街区,重温了毛泽东《寻乌调查》和《反对本本主义》两篇著作,收获满满,特别是强化了年轻一代的爱国主义教育,加深了“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科学论断的认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毛泽东寻乌调查纪念馆位于寻乌县城西南的马蹄岗上,占地面积8000平方米。纪念馆始建于1968年,2003年进行了重修,完好地保存了历史原貌。这里不仅收藏有大量的历史文物和图文资料,还通过现代化的展示手段,生动再现了毛泽东在寻乌调查期间的情景。</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走进毛泽东寻乌调查纪念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大门两侧鲜红的大字——“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这10个字不仅是对毛泽东寻乌调查精神的最好诠释,也是纪念馆的核心理念。</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纪念馆内主要分为多个展区,每个展区都通过丰富的展品和生动的展示手段,再现了毛泽东1930年5月进行为期20多天的寻乌调查情景,诠释了《寻乌调查》5章39节8万多字的全部内涵。</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毛泽东同志旧居‌:这里复原了毛泽东在寻乌调查期间的居住环境,展示了他的生活用品和工作场景。游客可以在这里感受到毛泽东当年深入基层、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的朴素作风。</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毛泽东办公室</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毛泽东生活起居和读书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毛泽东组织本地群众召开调查会的蜡像</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寻乌调查会场大厅照</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寻乌调查陈列室‌:陈列室内展示了毛泽东在寻乌调查期间收集的大量资料和撰写的调查报告。这些珍贵的文献资料不仅见证了毛泽东的深入调查和伟大实践,更为我们今天了解寻乌、认识中国提供了重要依据。</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寻乌土地分配示意图 ” 展示窗</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寻乌调查中红军印发的调查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寻乌调查方法内容 ”展示窗</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红军医院‌:这里复原了当年红军医院的场景,展示了红军在艰苦条件下救治伤员的情景。游客可以在这里感受到红军指战员们不怕牺牲、勇于胜利的革命精神。</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通过参观纪念馆,我们深深感受到,毛泽东的《寻乌调查》,是解剖中国社会的显微镜和望远镜,照见了中国革命的底色。</span></p> 显微镜下的社会肌理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寻乌商铺林立的石街,毛泽东以人类学家的严谨绘制商业版图:全县131家商铺中,盐行占17家,鸦片烟馆多达27间。这些数字背后,是内陆贸易枢纽的物质交换密码,更是半殖民地社会的畸形镜像。当调查组用算盘统计出全县土地分配数据——占人口3.4%的地主占有40%耕地,这个冷冰冰的百分比,瞬间转化为革命动员的热能。</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吉潭圩的田间地头,调查员们发现农民借贷年息普遍高达30%。这个数字像锋利的犁铧,划开传统乡村温情脉脉的面纱,暴露出高利贷网络如何像蛛网般缠绕着农耕文明。祠堂里的族田看似宗族互助的遗产,实则是经济剥削的制度化装置,这种发现颠覆了知识分子对乡土社会的浪漫想象。</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当调查报告记载"中农在革命中多半持消极态度"时,毛泽东捕捉到了中国社会变革的典型困境。这种阶级分析的精确性,让政治决策摆脱了书斋里的空想,使群众路线获得了现实支点。这种基于田野调查的政策制定范式,至今仍在基层治理中投下长长的影子。</span></p> 望远镜中的治理基因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毛泽东在寻乌创造的"开调查会"方法,与费孝通的"田野调查"形成跨时空呼应。当82岁的老举人郭友梅被请进调查会场,这种精英与民众的对话场景,预示了后来政治协商制度的雏形。革命者向商人请教账簿奥秘,向农民询问耕作细节,这种知识重构过程,本质上是政治权力对民间智慧的重新编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报告中关于市场流通、宗族网络、信仰体系的立体描绘,构建了理解中国社会的三维坐标系。这种将经济基础、社会组织、文化心理熔于一炉的分析框架,比韦伯的"理想类型"更富实践品格。当现代治理遭遇"数字悬浮"困境时,寻乌经验提示我们:真实世界的数据永远带着泥土的温度。</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精准扶贫实践中,驻村干部沿用着类似的调查方法:建档立卡需要逐户走访,产业规划必须对接市场。这种"解剖麻雀"的工作方法,与寻乌调查共享着相同的方法论基因。当大数据技术遭遇基层治理的复杂性时,量化的数字仍需质性研究赋予灵魂。</span></p> 流动的文明底色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寻乌商铺里粤盐与赣米的对流,客家人与土著的通婚,勾勒出中华文明特有的流动性基因。这种跨地域的经济文化互动,在21世纪演化为粤港澳大湾区的要素流动。调查报告记载的宗族械斗,在新时代转化为乡贤理事会的协商民主,传统资源获得了现代性转化。</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土地革命对地权的重新分配,与当今土地流转、三权分置形成历史对话。当农民从"打土豪分田地"走向"土地入股分红",不变的是对公平发展的永恒追求。寻乌调查揭示的"中间阶层"难题,在市场经济中演化为中等收入群体焦虑,提醒我们社会政策需要持续动态调适。</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从"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到"全过程人民民主",政治文明的演进始终伴随着对真实世界的敬畏。当"千万工程"重塑浙江乡村,当"河长制"守护长江黄河,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治理技术的升级,更是文明基因的现代表达;当DeepSeek刺破硅谷神话,宣告AI霸权终结,在全世界形成强大冲击波,那是《寻乌调查》的光芒在大国工匠的投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寻乌调查·1930红色文旅街区,能全方位感受1930年代寻乌县城的风土人情,沉浸式感悟调查内容,深度体验毛泽东深入唯实的工作作风。</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街区,两旁古色古香的商铺仿佛让你穿越了时空,回到那个充满激情的红色岁月。这里的沿街商铺还原了当时热闹的商业街景,而且商铺的名称全部取自《寻乌调查》里记载的寻乌城当年的老字号,现在业态分为特产、小吃、文创、剧本游四大类,剧本游是沉浸式街区的亮点之一,在街区我们可以看到1930年代着装的NPC,游客可以通过跟他们互动来学习《寻乌调查》里面的知识和内容。每家店铺前都有相关的历史介绍,游客可以边逛边吃边玩边学习,在不经意间完成一场红色研学之旅。</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当年的长宁邮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当年的寻乌县苏维埃政府遗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站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起点,寻乌调查给予我们的不仅是方法论启示。它提醒每个治理者:中国这本大书,需要贴着地皮阅读;社会发展密码,藏在人民生活的褶皱里。当无人机掠过赣南群山,数字政务平台覆盖乡镇,那些写在田埂上的调查报告,依然是解码中国道路的原始密钥。这种跨越时空的对话,正是文明传承最动人的叙事。</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