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霍姓是一个源远流长的中华姓氏,其来源和历史可以追溯到多个方面。</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首先,霍姓出自霍国,得姓始祖为霍叔处。霍叔处是周文王姬昌的第六个儿子,也是周武王的同母兄弟。武王执政后,封霍叔处于霍(今山西省霍州市南),建立了霍国,因此人称霍叔。后来,霍国在周惠王十六年(公元前661年)被晋献公灭掉,霍君的后人遂以原国名为姓,称霍姓。</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另据《左传·哀公四年》中的“楚人既克夷虎,乃谋北方。……为一昔之期,袭梁及霍”,杜预注曰“梁南有霍阳山”。霍国应在今汝阳县。</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这里的“梁”在今河南临汝县西(今石台街),“霍”在梁的西南(今汝阳刘店岘山一带)。因霍阳山在霍地附近,所以杜预注释为“梁南有霍阳山”。</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清代历史地理学家杨守敬著《水经注疏》时,还引用《一统志》称,霍阳山在伊阳县南四十里。这个伊阳,就是今之汝阳。</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其次,霍姓也源于姬姓,以国名为氏。这一支系与霍叔处的封国有关,他们同样是周文王的后代,因封于霍地而得姓。</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此外,霍姓还有其他来源。一是源于地名,出自春秋时期霍阳山,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二是源于官位,出自春秋时期霍山令,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b></p><p class="ql-block"><b> 三是源于赐姓,如唐朝贞观时期,武都郡蛮七姓之一即被唐太宗李世民赐汉姓为霍氏;明朝时期,明成祖朱棣赐归附的元朝官吏和尼齐汉姓名为霍邱。</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四是少数民族改姓,如历史上部分满洲的瓜尔佳氏、南丹佳氏、蒙古族的霍塔噜氏等均有改姓霍的。</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在历史迁移方面,霍姓家族的祖先最初在山西省的临汾县一带定居。随着时间的推移,霍姓家族从山西地区向周边地区迁移,逐渐形成了霍姓家族的不同分支。</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在宋朝时期,霍姓已经遍布全国,成为了当时的一个大姓。到了明清时期,霍姓家族又进一步向南方和东南沿海地区迁移,形成了今天的分布格局。</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霍姓历史上也涌现出了许多杰出的人物。如西汉时期的名将霍去病、大司马大将军霍光,他们为国家立下了赫赫战功;三国时期的梓潼太守霍峻,五代时期的曹州刺史霍存、天平节度使霍彦威,他们也在各自的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b></p><p class="ql-block"><b> 此外,还有明朝时期的礼部尚书霍韬,以及当代的全国政协副主席霍英东等,他们都是霍姓家族的杰出代表。</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关庙霍姓:霍姓先祖霍法自九间房(霍家沟)迁入关帝村,历九代人。共9户,其中一组2户,六组4户,八组3户, 现分三支:六组霍建兴霍占国与一组霍五听为一支,八组霍新杰一支。</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综上,关庙霍姓应该是本土(汝阳县刘店)霍阳之国后人。而不是从“大槐树下”迁移而来之人。</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