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名园·烟火与历史

稻香老农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美篇昵称:稻香老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美篇号:195930</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位于武汉汉口解放大道旁的中山公园是全国百家历史名园之一,国家重点公园。这座公园于我而言,既是充满了儿时回忆的地方,也是一座烟火气十足、历史底蕴深厚的百年名园。2025年元月7日午后,我再次踏入了这座百年名园。</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步入中山公园正门,蛇年新春的喜庆氛围扑面而来。正门西边是雨亦奇亭,其建筑风格为歇山式,四角飞檐,绿瓦红梁,带有跑马廊,是公园桥亭中的重要景观。它见证了中山公园的历史变迁,也承载着许多武汉市民的美好回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雨亦奇亭始建于1935年,1971年重建并命名为“文化亭”,曾用作文艺演出场所。因其独特位置和浪漫氛围,成为五、六十年代恋人们的“爱情角”。1984年,书法家黄松涛题名“雨亦奇”亭。2001年按原样在原址重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中山公园正门东边的棋盘山一带,藏着我童年的英雄梦。70年代,这里建起了一片红军长征路的模拟体验区,成为我儿时最难忘的记忆。虽然这条模拟的“长征路”并不长,但在我们这一代人的心中,那是一条真正意义上的“长征”路。我们跨越小溪,攀爬山坡,每一次跌倒都能迅速爬起,脸上始终洋溢着稚嫩、灿烂的笑容。</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棋盘山的“长征路”不仅锻炼了我们的体魄,更在我们心中种下了勇敢和坚韧的种子。多年后,虽然那片模拟体验区早已不在,但那些肩扛红缨枪、臂戴“红军”袖标、手持木制大刀、腰别木头手枪、英姿飒爽、豪气万丈的日子,却永远留在了我的记忆深处,成为童年最珍贵的宝藏。</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穿过棋盘山,一座具有典型罗马建筑风格的景观建筑映入眼帘—始建于1935年的四顾轩。“四顾轩围势若挨,此中长啸纵高怀。”这座中西合璧的建筑采用长方形石混结构,以花岗岩砌成,四面通透。游客可以登上顶部露台,将公园的湖光山色尽收眼底,因此得名“四顾轩”。</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沿公园小道继续前行,一座山羊石雕像吸引了我的目光。台基与山羊雕像呈现出明显不同时代的特征。直到参观园史陈列馆,我才明白其中的缘由。这座台基始建于1933年,原放置的日晷是中国古代的天文计时仪器,由晷盘和晷针组成,兼具观赏和计时功能,也是全国公园中首个建造的日晷。然而,1938年日军侵占公园后,铜质晷盘丢失,仅剩台基。1963年,公园在原台基上放置了石羊雕塑,一直延续至今。</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悠然漫步于公园,全身心沉浸于大自然的宁静与美好之中。冬日的气息弥漫在空气中,目光所及,不远处的码头上,游船静静停靠,仿佛在安心休憩。一旁的深荷亭在岁月中默默伫立,仿若在等待着那一年一度的高光时刻。不经意间开阔的园内胜利广场跃入视野。</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精诚无间同忧乐,笃爱有缘共死生。”这座孙中山与宋庆龄雕像,是全国首座孙中山夫妇双人铜像。雕像以1915年孙中山与宋庆龄在日本的结婚照为蓝本,于2009年11月12日孙中山先生诞辰143周年纪念日落成。它不仅展现了二人深厚的情感与革命精神,更是对孙中山先生及其革命精神的缅怀。这座栩栩如生的雕像,吸引着众多市民和游客前来瞻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胜利广场西边,坐落着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受降堂与受降纪念碑。1954年9月18日,中华民国第六战区司令长官孙蔚如将军在此接受侵华日军第六方面军司令官冈部直三郎大将率部投降。受降堂原为纪念张之洞的“张公祠”,1945年改建为受降堂。堂旁立有一块汉白玉石碑,正面刻“受降纪念碑”五字,背面为孙蔚如将军题写的碑文,记录了受降过程。如今,这里是湖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吸引众多市民和游客前来参观。</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位于受降堂旁的“园史陈列馆”,生动展示了中山公园的百年历史与文化脉络。馆内通过珍贵的历史图片、老物件以及多媒体展示,不仅呈现了郭沫若、张学良、田汉等名人在此留下的足迹,还清晰勾勒出公园从私家花园“西园”逐步演变为现代综合性公园的历程,见证了其百年来的沧桑变迁与发展成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胜利广场南侧的张公亭始建于1933年,是为纪念清末湖广总督张之洞而建,由著名建筑师吴国柄设计。它采用意大利风格,为四层石混结构,圆形穹顶,灵感源自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坦比哀多小教堂。张公亭不仅是中山公园的重要人文景观,也是武汉市文物保护单位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这里人文景观星罗棋布,每一处古迹和建筑都承载着深厚的历史记忆,静静诉说着往昔故事。自然景致同样美得摄人心魄。园内湖泊宛如一条蜿蜒的彩带,在阳光下闪烁粼粼波光。沿湖分布着风格各异的小桥:有的古朴厚重,青石板桥面镌刻岁月痕迹,雕花桥栏古韵犹存;有的轻盈雅致,木质结构搭配简约造型,宛如艺术品横跨碧水之上,为公园增添了无尽意趣与风情。</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湖之畔,隐匿着一家中式咖啡馆。白墙红瓦与澄澈湖光相映成趣 ,小径竹桌椅间流淌着岁月的静谧。踏入其中,茶香与咖啡香交织弥漫,别具一番雅致韵味。</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不知不觉间,我来到了公园内那座历史悠久的老茶馆。眼前的茶馆早已褪去往昔的陈旧,焕发出崭新的光彩。曾经门前纤细稚嫩的小树,如今已长成参天巨木,枝叶繁茂,如同一把巨大的绿伞,投下浓郁的荫蔽。</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这座老茶馆是公园内独具韵味的休闲角落,露天的竹椅竹桌与周边自然景观相得益彰,浑然一体。它不仅是一个喝茶的场所,更是一种生活态度的象征,承载着武汉人对悠闲时光的向往和对传统文化的热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回首凝望这座百年名园,心中感慨万千。它历经岁月洗礼,静静伫立,见证了武汉的风云变幻。它宛如一部无言的史书,承载着几代人的珍贵回忆。而今天,我又在这片充满故事的园内,留下了属于我自己的足迹。或许,若干年后,当我再次忆起这一天,心中涌起的,依旧是此刻这般对生活的热爱与对岁月的眷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图/文:稻香老农(美篇号:195930)</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编辑时间:2025年2月3日</span></p> 谢谢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