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将功成万骨枯~游《高子止水》遗迹

我是有魔法的阿嫲

<p class="ql-block">25.2.4,周二,晴空万里,气温在-2~8℃之间徘徊。</p> <p class="ql-block">今日午休,与同事漫步逛街,不经意间发现了一处鲜为人知的角落,那是一个小小的院子,却有着不同寻常的过往。院子门楣上题写着《高子止水》,初见时不明所以,细看介绍方知,高子原名高攀龙,一个不应被遗忘的人物。现在,就让我们一同走进高子的生平,探寻那段尘封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高攀龙,字云从,又字存之,号景逸,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七月诞生于无锡城内水阙(今水曲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他不仅是明朝后期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更是东林学派的中流砥柱。万历十七年(1589年)三月,高攀龙参加科举,荣登进士之列,获赐同进士出身,观政于大理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他与顾宪成携手修复和重建了东林书院,在家乡隐居讲学长达二十余年。天启三年(1623年)十一月,高攀龙升任刑部右侍郎,次年九月,又升任都察院左都御史,执掌规谏、评论、监察之大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作为都察院的最高长官,高攀龙上任伊始便重惩巨奸,彰显其刚正不阿的品格。</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天启六年(1626年)三月,高攀龙已被削籍归里,却仍难逃阉党迫害。他效仿屈原,以投水自沉的方式表达自己的志向,年仅65岁,其投水之处便是今天的“高子止水”遗址。</p> <p class="ql-block">高子止水,即高攀龙投水自沉之地,位于无锡城南水曲巷后。如今,这里已成为无锡市江南中学的一部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天启六年(1626年),魏忠贤窃取朝政大权,矫旨缉捕东林党人。同年3月14日,高攀龙自知难逃此劫,深夜写下《遗表》和《别友柬》,置于桌上。次日凌晨,他前往后园,效仿屈原投池自尽,以死明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清顺治十七年(1660年),高攀龙的侄子高世泰在高攀龙投水捐躯的池塘上修建了三间房屋,名为“止水祠”,成为专门祭祀高攀龙的场所。</p> <p class="ql-block">解放前,止水池与祠堂均已荒废。1953年,无锡市人民政府加强对文物遗迹的保护,重新开凿池塘,恢复了旧池的原貌,并请郭沫若题写了“高子止水”四字,刻石立于水池旁。这方石碑静静地矗立在绿竹掩映之下,见证着历史的沧桑变迁。</p> <p class="ql-block">然而,1966年,高子止水再次遭受破坏,石刻被打断沉入水底。直到1978年,才在原址上重新清理整修,使池塘恢复了昔日的风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83年11月21日,无锡市人民政府公布高子止水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以期让更多人铭记这段历史。</p> <p class="ql-block">高攀龙一生心系天下,事事关心,提倡勤政爱民,为官清廉,执法秉公。他留下了《高忠宪公集》《高子遗书》等著作,更留下了“以孝悌为本、以忠信为主、以廉洁为先、以诚实为要”的高子家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四面围墙上的刻画,便是这句家训的见证,它时刻提醒着后人,传承先贤的品德与智慧。</p> <p class="ql-block">在高子后花园不远处的小花园里,有几棵古树静静伫立。其中一棵朴树,树龄已达150年(2020年确认),属于国家二级保护植物,参天大树见证着岁月的流转。</p> <p class="ql-block">还有一棵银杏树,树龄110年,同样属于国家二级保护植物,它与另一棵同样树龄的银杏树一起,默默守护着这片土地,见证着历史的变迁。</p> <p class="ql-block">这棵树也是有着110年树龄的银杏树,这三棵树位置呈三角形,就像这片土地的守护者一样,见证着岁月的变幻历史的变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它们更像是无言的历史记录者,记录着历史的风风雨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