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江波 / 乡村是我们共同的故乡

黄河韵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乡村是我们共同的故乡</b></p><p class="ql-block"><b> 武江波</b></p><p class="ql-block"> 乡村是乡村人的故乡,也是城市人的故乡。有人说,城市人上溯多少代,都来自乡村。</p><p class="ql-block"> 乡村古老、质朴、清新、辽远。说它古老,因为它是人类最早的聚集地,人类的文化也应该从那里开始;说它质朴,因为它没有奢华,它的更接近自然的田园生态之美,像是从地里长出来的,但不是荒原之美,那山川大地、草木房屋布局上的和谐,是人与自然的互动,有着“天人合一”的哲思,有着家园情感之美;说它清新,因为它富有生机,在现代生活中,仍然焕发着迷人的光彩;说它辽远,是因为今天我们走在城市,心里却依然存满乡愁。乡愁最初就是表达对乡居生活的思念,村里的许多老物件会让人回味无穷。 </p><p class="ql-block"> 乡村是一首歌,是一首质朴舒缓的歌。古人赞美乡村的歌不绝于耳:“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唐·孟浩然·过故人庄〕“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唐·王维·渭川田家〕“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宋·陆游·游山西村〕</p><p class="ql-block"> 还有的人去归隐乡村:“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魏晋·陶渊明·归园田居〕;记得普希金在自己的一部诗集前题言:哦,乡村,乡村…… 乡村是城市的摇篮,乡村逐步的发展形成了城市。城市是乡村的集中,引导着生活的潮流,并因为生活的前卫,繁荣着我们的生活。最高的建筑在城市, 有着我们生活的天际线,乡村是城市的分散,簇拥在城市的周边。 </p><p class="ql-block"> 在城市化的潮流中,许多乡村人奔赴城市。因为城市汇聚了很多发展机遇,许多人到城市会更有作为。城市提供了更现代的生活条件,引领着现代生活的新潮。有的乡村杰出的青年以读书为阶梯,一步步认真学习,通过高考,离开乡村,到更大的地方,到都市社会中去发展自己。还有很多的打工人到城市工作,哪怕是临时打工者,也被称为“农民工”。由于农村人口的涌入,城市发展更快。有的乡下人想进城当个城里人,提出要和城里人换换。</p><p class="ql-block"> 同时由于乡村年轻人口的流失,新生代背井离乡、有不少村庄出现了空心化的现象、使大片土地荒芜。有个留守的山村支部书记说,我们非常需要年轻人,要不过几年,我们连地里的庄稼也拿不回来了。甚至有人为空心村编出这样的对联,并专门用繁体字书写:“門無車馬終年静,閑棋敲落院中花。横批是:一村之主”。</p><p class="ql-block"> 还有专业人员分析说,土地随承包权和经营权的分散化而“支离破碎”。严重制约和影响了统筹性和机械化操作,同时购销的议价权也没有了。在大自然和社会面前,农村、农民、农业,所谓的“三农”完全处于被动的地位。据说,无论麦作区还是稻作区,单纯靠地里种庄稼已薄利或无利可图。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老话,可能要聚焦到“如何养”了。大棚、果树、玉米是庄户人家经济的三大支柱。但随着玉米种植成本的上升和粮价的持续疲软,估计不出几年,玉米的种植量将越来越少。</p><p class="ql-block"> 如今,有的农户已干脆将土地抛荒,不植不种不建,不流不转不租。可是,除年景原因外,确权在农户名下的土地,农民有权主动弃种抛荒吗?当种地成为农民很不合算的营生,甚至是负担时,土地怎么办?在这种情况下,确实只凭“勤劳”是不易“致富”的。种地不如外出打工挣钱快,再加上乡村小学校合并,孩子上学不方便,许多农民工就到城边打工让孩子在那里上学,他们有着“故乡留不住肉身,城市很难安下灵魂”进退两难的感受。</p><p class="ql-block"> 倒是有个别村人在城里挣了钱,回乡翻盖了自己的庭院,很漂亮、很气派,但又不经常居住,对乡村发展并无多大作用,新农村建设不是靠村里的个体农户建新房就能实现的。同时新农村建设也不是靠写几条标语、安装几处健身器材、安装几盏太阳能路灯、建一处活动中心能实现的。有的地方政府在一个只剩下11口人的自然村,不仅安装了健身器材,还安装了39盏太阳能路灯,那11口人是晚上几乎不出门的老人,街上照得通明也解决不了乡村振兴的大问题。</p><p class="ql-block"> 由于上述种种原因,许多乡村凋零了。尤其令人痛心的是那些古村落,精美的院子荒草遍地,房间里炕沿木也掉下来,横在了地上。有位诗人写到:“乡村的山青着/乡村的水绿着/乡村的鸟叫着/乡村的虫鸣着/乡村的院子拄着拐杖/默默地站着/院子的门关着/木门关着/铁门关着/柴门关着/朱门关着/在夜里关着/在白天关着/在风里关着/在雨里关着/东家的门关着/西家的门关着/南家的门关着/北家的门关着/春天来了/归来的燕子/在等待一把钥匙/打开乡村的门。”(卢加强《乡村的门》)</p><p class="ql-block"> 这首《乡村的门》是在呼唤乡村的振兴,因为乡村不仅是城市的起源和根基,更是城市永恒的故乡。城市的发展离不开乡村,城市和乡村是“唇齿相依”的关系。而乡村的优势也始终存在,有人说,总有一天,城市人会向乡村跑。 </p><p class="ql-block"> 也有人说,我们不能简单地看待农村的空心化问题,而应该从更实际的角度,去发展农村啊。对于很多人来说,农村虽然承载了很多的记忆,但离开有离开的原因,而留下的或许更多是因为情感。还有人说,农村对于城市的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农村是城市的“后花园”,为城市提供了丰富的农产品和生态资源。没有绿叶般的农村,像鲜花的城市一样会加速消亡。</p><p class="ql-block"> 确实,现在真有城里人羨慕起乡下的小院,想到乡下生活了。我身边的一位朋友,就和他的朋友一起双双放弃公职,离开城市,归隐山庄,在那里开辟了一片绝美天地:鸡成群,果满枝,空气新,人敦实,成为了城里人的打卡地。还有一位朋友身居城市,却用工具车拉上羊,到乡下山坡上放牧,还偎在羊旁,直接吮吸羊奶,过那种近似原始的日子。我还看到省城的文化人到乡村建立工作室,创建了自己的艺术家园。在城里还有许多饭店叫什么“村”“庄”,显示着对村庄的喜爱,因此城里人在乡村边建设了不少田园综合体,用乡野风光来为体验乡野生活的人服务。如今,人们不仅去乡村旅游,还有了大批的乡村旅居者,每年在乡村度过一段时光。当然这样的旅居乡村,既有着古老的乡野风光,还有着五星级宾馆一样的现代服务。 </p><p class="ql-block"> 乡村是我们的故乡,农村也是城市的文化根基,承载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和历史记忆,也寄托着我们浓浓的乡愁,有着抹不去的乡土情节。 </p><p class="ql-block"> 我写过许多歌咏后沟古村的诗,如后沟村的石磨、窑洞、土炕、后沟那张犁,可以说是后沟村的诗丛诗草,其中一首诗《后沟古村写生》,最后结尾时呼喊:“哦,后沟古村!挽着古老,寻着梦想,走向新生!”实则我呼唤、企盼的是,乡村的振兴! </p><p class="ql-block"> 这些年我真的看到,旧的乡村衰退了,新的乡村正在振兴。许多乡村越发展越美,它们蝶变了。 我就曾写过三首歌颂乡村振兴带头人的诗。这三首诗写了三个人,一个是回乡大学生,一个是返乡巾帼企业家,一个是留乡老支部书记:</p><p class="ql-block"> “许许多多的人/从乡村奔赴城市/留下身后空壳的乡村/门锁了/窗闭了/只有一些老弱在空守/年轻的你/大学毕业奔赴村庄/领衔建设最美的乡村/草绿了/ 花开了/你用自己的青春年华/和大家一起/打开乡村振兴的大门。”(《石泉海三题·庄主小彭》)</p><p class="ql-block"> “壶关的刘寨村/建村在唐代/善良的人们/从平川来避难/但这贫瘠的土地/让人祖祖辈辈/艰苦耕耘/勉强充饥/返乡的巾帼英杰/带众人/开山、修路/创业、办厂/让古老的山寨/成就了乡村振兴的奇迹/哦,刘寨村/座座庭院/呈现着/古村庄的现代美丽。”(《大峡谷中的歌· 刘寨村》) </p><p class="ql-block"> “淅水河/蜿蜒流淌/滋润着/大河旁的土地/众山峰/环绕簇拥着/大河旁的村庄/古陉口/曹操——/‘北上太行山,艰哉何巍巍’/在此叹息/古河道/新漂流/古关隘/新游客/那高耸的佛塔/那轻烟袅袅的瑶池/更有那天上、水中/和地上人造的月亮/伴着彩色的河流/成为太行山上的不夜城/成为大峡谷中旅游打卡地/……/哦,古老新鲜的大河村/昔日的‘苦寒行’/唱作了今日的/‘绿水青山、金山银山’/的歌曲/是不是那村庄里/大雁领头/众雁齐飞翔的壮举。”(《大峡谷中的歌· 大河村》) </p><p class="ql-block"> 有人说,故乡,是我们年少时想要逃离的地方,是我们年老想回,可能已经回不去的地方。故乡是根本剪不断脐带的血地 ,断了筋骨,连着血脉。是即便永远回不去也依然是故乡的那个地方。乡村,就是那样的故乡啊!</p><p class="ql-block"> 我觉得将来,会有很多的人想到乡村去生活。因为乡村是我们每个人真正的故乡。一位北京的学者对我说,退休后想到山西乡村居住,去那众多的古村落印证历史,那是他的心愿,是最快乐的事!而山西大学的一位学者,已经驻足古村落了。他建立了工作室,扎根传统村落,遍求民间文献,深耕乡野文化,精研村落文书,挖掘传统文化,焕发了村落文化生机。他工作室的成员眼中,这位学者既是文化名家,还是工作负责人, 更是引路人。 </p><p class="ql-block"> 乡村是乡村人的故乡,也是城市人的故乡,是所有人的故乡。它是一首质朴、舒缓、永远的歌。它不会消失,因为它承载着许多人的乡愁和梦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25年2月5日</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