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印记

张广西(长城内外)

<p class="ql-block">  “心口啊你莫要这么厉害地跳,灰尘啊你莫要把我的眼睛挡住了……手抓黄土我不放,紧紧贴在心窝上。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千声万声呼唤你——母亲延安就在这里……”。不久前在中央电视台又一次聆听了老艺术家田华饱含深情的朗诵《回延安》,诗中描绘的一个个画面不时跳动在眼前,延安是中国革命的摇篮,去延安参观学习,看看毛主席等老一辈革命家和习近平总书记生活战斗过的地方成了我多年的夙愿与向往。2024年8月17日上午,我和老伴自驾车从石家庄出发,沿着京昆和长延高速,经过6个多小时行驶进入了三秦大地。当我们零距离接触梁家河、宝塔山、杨家岭、南泥湾这些耳熟能详的地方时,带给我们的震撼和教育不是语言文字所能形容的,这是一次难忘的心灵洗涤之旅。</p><p class="ql-block"> 梁家河 </p><p class="ql-block"> 梁家河位于延安市延川县文安驿镇东南5公里处,是习近平总书记当年下乡插队生活了七年的地方。这里已成为党员干部党性教育基地、青少年三观教育基地和红色旅游教育基地。汽车不能直接开进村里,只能停在旅游服务中心。坐着观光车,在漂亮的乡村柏油公路上与一条静静流淌的小河并肩而行,两侧是绿油油的玉米地,金黄色玉米穗在秋风中摇曳,仿佛在向参观学习的人们挥手致意。沟壑纵横的山腰上分散着一户户窑洞组成的人家,形成了一幅陕北农村特有的地域风貌。随着人流,我们逐一参观了村史馆、习近平同志带领群众打坝淤地的良田,修建的陕西省第一口沼气池,习近平同志住过的三处知青旧居。看着当年他住过的大通铺和窑洞内一幅幅珍贵的历史照片,在煤油灯下读过的一本本泛黄的书籍,抚摸着习近平同志把上级奖励自己的摩托车换成的那台磨面机驻足良久,浮想联翩。习近平同志作为下乡知青从15岁开始,一直到22岁,在这个山路崎岖,无电缺水,生活条件十分恶劣的贫瘠山村一干就是7年,这个年龄也正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时期。他在回忆这段经历时说道:“来到黄土地时,我迷惘彷徨,离开黄土地时,我已经有着坚定的人生目标,充满自信”。如今的梁家河已是山清水秀的美丽乡村,村里成立了旅游文化公司,村民们建起新房子,办起了农家乐,建成了苹果园和现代化养殖场,全国各地参观学习的人络绎不绝。街上商铺不少,烟火气很浓,当地的土特产品和手工艺品很多,参观学习的人们大都会买上一些留作纪念或赠送亲朋好友。在村文化广场,我们遇到了正在乘凉的两位老大娘,虽然都已八十来岁,但却鹤发童颜,十分好客健谈。我和她们开起了玩笑,说她们当年肯定是村里的两朵村花,两个老人听后不好意思的笑了起来,并主动向我们介绍起了当年与北京知青从耕田种地、打坝筑堤、到养猪放牛缝衣做饭的点点滴滴……。时光匆匆,一晃五十多年过去了,当年风华正茂的年青轻姑娘已到耄耋之年,谈起与习近平同志共同生产劳动的艰苦岁月仍然滔滔不绝,激动不已。</p><p class="ql-block"> 村子不大,景点比较集中,一个上午就参观结束了。返回的路上,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不禁想起了那首反映知青生活的歌曲:我们这一辈,和共和国同年岁,上山练过腿,下乡练过背,学会了忍耐,理解了后悔,酸甜苦辣酿的酒不知喝了多少杯……。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是新中国历史上一段难忘的记忆,尽管人们对这段历史评价不一,但知识青年与工农大众相结合方向还是正确的。梁家河这片红色的沃土上能够走出共和国的领袖不是偶然的。煤油灯下的苦读深思,坚定了革命理想和初心;艰苦生活的磨炼,培养了坚韧不拔的革命毅力和历史担当;与人民群众同甘共苦,理解了农村农民的疾苦,树立了深深的爱民情怀。正是有了这样的人生历练和境界,才能在复杂多变的世界大局中镇静自若举重若轻;才会有治大国如烹小鲜的治国方略;才会在小康路上提出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才会有全国脱贫攻坚的战略决策……。汽车在前往延安市的路上疾驶,闻着微风中飘来的阵阵山丹丹花香味道,梁家河渐渐消失在了视野里,但在梁家河留下的记忆却深深印刻在我的脑海里。</p><p class="ql-block"> 延安窑洞</p><p class="ql-block"> 从梁家河出发,驱车一个多小时就进入了延安市区。8月的延安一片葱茏,延河水在静静的流淌,两岸柳姿婆娑,穿过市区一条隧道,向往已久的宝塔山就矗立在眼前。这里已经不是过去从老纪录片看到的旧模样,道路宽阔,高楼林立,绿树成荫,是一座充满现代化气息的魅力之城。我们跟着导航找到预定宾馆,中午稍作休息便按计划前往延安革命纪念馆和杨家岭、王家坪、枣园毛主席旧居参观。延安革命纪念馆规模宏大,是一座集收藏、展示、研究、宣传教育为一体的纪念馆,馆内珍藏着许多珍贵的文物资料,每一件都真实地再现了那段惊心动魄的历史,见证了中国共产党人在延安的峥嵘岁月。通过参观听取介绍,进一步了解了老一辈革命家在延安领导指挥中国革命的艰难奋斗历程,从内心更加崇敬热爱伟大的中国共产党。</p><p class="ql-block"> 延安市区面积不是很大,主要景点集中在了宝塔区,参观起来比较方便。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任弼时等中央领导同志居住的窑洞分散在杨家岭、王家坪、枣园的山坡上,掩映在苍松翠柏和绿荫之中,延安窑洞是不平凡的窑洞,它以宽阔的胸怀容纳了政治家、军事家、艺术家等一大批中国革命的精英。在中共中央旧址和毛主席旧居参观,每一个故事都令人认真聆听,每一处胜迹都令人驻足深思,缅怀着伟人的丰功伟绩,头脑中有两个关键词不断闪现,即理论的力量和信仰的力量。毛主席不仅是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而且是伟大的理论家。他在延安简陋的窑洞里,奋笔疾书,撰写了《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论持久战》《矛盾论》《实践论》《新民主主义革命论》《为人民服务》等上百篇经典之作,正确回答了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引领我党从小到大,由弱变强,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一个又一个的伟大胜利。这些理论成果,被喻为中国化了的马克思主义,党的七大第一次把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庄严地写进了党章。这标志着我党在思想上达到了空前的团结与统一。理论是先导,是旗帜,是灵魂,有了正确的理论指导,我们的党就发展就前进,没有正确的理论指导我们就停滞就失败,革命需要枪杆子,同样离不开笔杆子。正像列宁所说,没有革命的理论,便没有革命的行动。这就是理论的巨大力量!</p><p class="ql-block"> 跟随着参观的人流,听着导游的讲解,无时无刻不被延安精神感动着。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延安成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指挥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大后方。在黄土高原这片并不富裕的红色沃土上,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时刻践行着消灭剥削,消灭压迫,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中国共产党的崇高宗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确主张,延安边区政府民主平等的政治氛围,党员干部的清正廉洁,受到全社会的广泛赞誉,爱国华侨陈嘉庚先生在参观考察延安后深情地说:“中国的希望在延安”。正是中国共产党的施政纲领和正确主张,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培育形成的延安精神,吸引了全国无数进步青年冲破重重封锁阻挠,奔赴延安。汇成抗战洪流,引导着中华民族从胜利走向胜利。重温党的奋斗历程,为了推翻三座大山,建立新中国,实现崇高的革命理想,无数革命先烈和仁人志士,不惜抛头颅洒热血,赴汤蹈火,前赴后继,微笑着面对死亡,这就是信仰的巨大力量!</p><p class="ql-block"> 参观完中共中央旧址和毛泽东旧居,徜徉在延水河畔,眺望闻名于世的宝塔山,一种敬仰之情不禁油然而生,。巍巍宝塔山已经成为中国革命的精神标识,深深植根于中国革命的红色印记中。在这里,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孕育出了以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自立更生艰苦奋斗为核心的延安精神。走向新时代,踏上新征程,宝塔山所承载的延安精神永远不能丢,我们要世世代代传承红色基因,赓续光荣传统,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p><p class="ql-block"> 南泥湾</p><p class="ql-block"> 来到延安,自然会想起南泥湾,想起359旅。最早知道南泥湾这个名字还是源于著名歌唱家郭兰英演唱的那首《南泥湾》。“花篮儿花儿香,听我们唱一唱,来到了南泥湾,南泥湾好地方,到处是庄稼,遍地是牛羊……。每当听到这首歌曲就对南泥湾充满了向往。</p><p class="ql-block"> 南泥湾隶属于宝塔山区,距延安市区只有40多公里,老伴建议趁着天色尚早,赶到南泥湾找家窖洞住宿,这也正合我意,到了陕北不体验一把住窑洞的滋味岂不遗憾。下高速不远,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村标石上“南泥湾”三个红色大字和南泥湾标志性建筑——稻香门。参观游览的人很多,观光车来来往往不停的穿梭,景区内高亢激扬的陕北民歌不时随风飘来,空气中似乎到处弥漫着信天游的味道。我们就近找了一家民宿窑洞住下,时值8月,室外的温度很高,但室内不开空调仍然十分凉爽,看来陕北窑洞冬暖夏凉的特点名不虚传。</p><p class="ql-block"> 经过一夜休息,第二天精力充沛了许多,简单早歺后便开始了新的行程。在稻香门下一位陕北装束的老汉正在载歌载舞,看了介绍才知道,他是南泥湾的农民“燕军”,曾经接受过中央电视台的采访,养羊30多年,因国家政策好,过上了好日子,为了感谢党和政府,他利用自己喜欢的民歌宣传南泥湾,没想到受到五湖四海朋友们的欢迎,至今已年近六十还在义务献唱。燕军热情邀请老伴为其歌唱伴舞,没想到平时比较内向的老伴竟然愉快的应允,我想,老伴大概是因为有跳过广场舞的底子才有如此“胆量”,看来还真是艺不压身啊。</p><p class="ql-block"> 南泥湾风景区是当地为了打造南泥湾红色文旅品牌后来建设的,景区内建有湿地公园和党徽广场,供人们打卡留念和游玩,站在这里你会感受到旖旎的田园风光与红色文化相交融,人们在休闲娱乐中也能感受红色文化的记忆。再往前走10多公里才是真正的南泥湾旧址。我们先后参观了南泥湾大生产纪念馆、毛主席视察南泥湾旧居、八路军359旅旅部、延安炮兵学校。每一处革命旧址背后都有一段不平凡的故事。当年为了打破国民党的封锁,解决边区财政经济困难,减轻人民负担,1941年春,八路军359旅奉命开进南泥湾,执行保卫边区,屯田军恳的光荣使命,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纪念馆内陈列的一件件原始简陋的农具诉说着当年的不易与艰辛。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中央领导带头开荒种地,纺线织布,养猪种莱,经过三年多的艰苦奋斗,不但解决了迫在眉睫的财政困难,极大的改善了延安的生产生活条,而且为边区的自给经济打下了基础。</p><p class="ql-block"> 参观结束后,站在大生产纪念馆广场,瞭望稻浪翻滚的千亩良田,军恳战士们开荒种地的身影不断在脑海里闪现。没有革命前辈的牺牲奉献,就没有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吃水不忘挖井人,我们永远不要忘记他们,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是延安精神的重要内含,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宝贵精神财富,无论今后国家多么强大,人民生活多么富裕,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要不断发扬光大,代代传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24年9月8日于石家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